刘丽 范春辉 温明毅 李存琪 王武章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13)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应用于肺内小结节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 年5 月~2022年11 月的肺内小结节患者10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 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穿刺法,观察组实施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以一针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00%(33 例),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4.00%(47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指标诊治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诊治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和对照组展开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高,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于肺内小结节诊断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提升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并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高。
肺癌是原发于肺、支气管、气管的恶性肿瘤,多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临床上常见类型为腺癌,五年存活率较低,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非小细胞肺癌属于常见肺癌类型之一,具有较高发生率和死亡率,多数患者确诊病情时往往已经步入晚期,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临床中,肺内小结节十分常见,而孤立性肺小结节具体主要指单个且直径≤4cm 的结节,边界清晰且密度增加,并且多伴随存在气肺组织包绕软组织影。多数情况下,孤立性肺小结节属于良性病变,但是仍然不能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因此准确定性肺内小结节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诊断肺内小结节的主要措施为通过CT 引导实施皮下穿刺活检术,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等优势,但是因为患者心肺功能较差,实施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时可能导致肺出血和气胸发生率增加,所以在实施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需谨慎[1]。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2021 年5 月~2022年11 月本院100 例肺内小结节患者,对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价值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2021 年5 月~2022 年11 月100 例肺内小结节患者,分组方法取随机数字表法,可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龄34~60 岁,平均(43.12±7.22)岁,结节和胸膜最大的间距为6.41cm;观察组男性23 例,女性27 例,年龄32~58 岁,平均(43.62±5.32)岁,结节和胸膜最大的间距为6.72cm。两组的基线资料相比无较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肺内小结节有关诊断标准;②结节测定最大直径≤3cm,同时结节所处位置和胸膜之间的距离>2cm,可实施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③治疗依从性良好;④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近期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或存在肺部功能障碍;②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检查依从性较低;③合并重要脏器类疾病患者;④研究对象并发存在慢性基础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⑤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缺失。
术前准备。应用64 层CT 完成相关扫描,设置有关参数,设置电压为120kV,对管电流予以自动调整,层厚分别设置为2mm 和5mm。与此同时,与患者结节所处位置相结合,纵向固定栅条网于皮肤表面,此后展开CT 扫描,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其中电压设置为120kV,自动调整管电流,层厚设置为2.0mm、5.0mm。结合患者结节位置于对应皮肤表面纵向固定栅条网,此后实施CT 扫描。实施手术前进行全面检查,包括CT 扫描、血小板计数、心电图以及凝血三项,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屏气和呼气的锻炼和学习,同时对相关禁忌症予以排查。
对照组实施传统穿刺法,即实施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穿刺部位进行细致消毒,此后对穿刺部位进行麻醉处理,应用5mL2%利多卡因,穿刺过程需注意规避大血管与骨质区域。进针后分别对上下临近层面进行扫描,从而对进针位置予以确定,此后取材并在取得标本后快速退针。应用甲醛固定取得的组织,此后实施病理检查。若获得组织材料失败,则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进行取材,但是取材次数需要<3 次。完成检查后15min 需再次展开CT 复查,若患者存在并发症,需做好记录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观察组实施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具体内容如下:腰椎穿刺针选择20G,先进行辅助定位,此后依据穿刺针方法采用活检针取材。穿刺前,需消毒处理穿刺部位,并应用浓度2%利多卡因5mL 进行麻醉。穿刺期间,采用CT 确定穿刺方法,并确定穿刺角度和深度,此后再应用CT 确定穿刺位置是否存在问题,将20G 腰椎穿刺针作为坐标,准确刺入肺结节内部后通过CT 确定刺入情况。此后取出活检针,并采用甲醛对取得的组织进行固定处理。若获得组织材料失败,则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进行取材,但是取材次数需要<3 次。完成检查后15min 需再次展开CT 复查,若患者存在并发症,需做好记录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①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气胸、肺部出血,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00%;③比较两组患者诊治前和诊治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实施评价,可分为四个维度,即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心理功能,各维度评分均为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2];④比较两组满意度,应用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展开评价,满分100 分,当评分≥80 分时提示为非常满意;评分介于60~79 分时提示为满意;评分≤59 分时提示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
应用SPSS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意义。
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00%(33 例),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4.00%(47 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2.250,P=0.00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χ2=4.000,P=0.046),见表1。
表1.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生活质量指标诊治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生活质量指标诊治后两组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组间差异(±s,分)
表2.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组间差异(±s,分)
注:与同组诊治前比较,*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满意度分别为84.00%、96.00%,观察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满意度对照比较[n(%)]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情发作早期不存在显著临床症状,在确诊病情时多数患者病情已经步入晚期,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为抑制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手术会切除肺组织,创伤较大,易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增加炎性分泌物[4]。由于肺癌多数在确诊病情时往往已经步入中晚期,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的早期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5]。由于高分辨率CT 在临床中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的肺内小结节被检出,但是仅通过高分辨率CT 仍然难以确定肺小结节的性质[6,7]。由此可知,其准确率仍然较低,所以需实施多次穿刺活检,但是多次穿刺活检可能诱发肺出血等并发症[8]。因此,如何减少穿刺次数,并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则成了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66.00%(33 例),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4.00%(47 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生活质量指标诊治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价值(P>0.05),经诊治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和对照组展开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高,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差异显著。由此可知,应用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于肺内小结节诊断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提升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并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高,分析原因: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通过应用20G 腰椎穿刺针进行辅助定位,可提升CT 扫描观察能力,准确把握穿刺方向和针尖与结节的距离,提升了成功穿刺率,并获得结节部位组织细胞[9-11]。与此同时,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导致进针角度偏离的问题,可减少肺组织损伤[12-15]。
综上所述,应用双针法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于肺内小结节诊断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提升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并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满意度高,建议广泛应用在临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