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朗,吴盛荣,李长城,陈艺环
(1. 南安市医院,福建 泉州 362300; 2. 南安市中医院,福建 泉州 362300)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滑囊、肌腱以及周围肌肉等组织发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的发生导致关节内外发生粘连,长期的疾病发展会对肩关节的功能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引发肩部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属于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疾病[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目的为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改善,缓解疼痛。但在西医治疗中,对该疾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案[2]。临床多采用穴位贴敷、温针灸、肩三针、按摩、推拿等方式进行治疗,但多为单一应用[3]。有相关学者提出[4],可根据疾病的辩证分型,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现为探究对风寒湿痹型该疾病患者采用肩三针温针灸配合寒痹散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特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该疾病患者治疗资料总结对比,并做下述汇报。
研究对象为60例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患者,均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43.92±3.95)岁。患病时间3~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10.93±1.22)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44.01±3.98)岁。患病时间3~18个月,平均患病时间(10.98±1.24)个月。组间患者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基本流程已上交至院伦理委员会,伦理批号为180923。
纳入标准[5]:①经影像学等综合诊断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肩关节周围炎》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②无皮肤过敏性疾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6]:①合并其他肩周疾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③对本研究治疗药物不耐受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肩三针温针灸治疗,将患者调整为患侧在上的侧卧位体位,将手臂摆放到身体上方,以肩髎、肩贞肩髃为主穴,以风池穴、阳陵泉穴、阿是穴、手三里穴为配穴,对上述穴位进行消毒。用30号毫针先对主穴进行直刺,以1~1.2寸为推进深度,得气后,在各穴位针柄上放置1cm的艾条并点燃。每个穴位各灸2壮,半小时后出针。再通过平补平泻法直刺配穴,得气后,半小时后出针。
观察组患者温针灸后,再加用寒痹散穴位贴敷治疗。贴敷治疗时间为肩三针温针灸治疗后半小时开始,药方主要成分为红花、当归、草乌、川乌、独活、赤芍、威灵仙、花椒、姜黄、透骨草、桂枝、五加皮、桑寄生。将研磨上述药物成粉,加入蜂蜜、开水调制成膏状,再制成蚕豆大小。取一药丸放置于5cm×5cm (内圈1.5cm)无纺布贴上,再用微波炉加热到40℃,在天宗穴以及肩三针上进行2到4小时的贴敷。
所有患者均每日接受一次治疗,连续治疗十天为1疗程,间歇三天,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评定内容包括患者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以及疼痛程度改善情况。治愈:可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肩关节活动不受限、疼痛感消失;显效:可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但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略差于健侧,疼痛感基本消失;有效:能勉强完成日常活动,肩关节活动范围有所改善,疼痛缓解;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7]。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改善情况。
对比两组肩关节功能、疼痛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其中,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疼痛程度越强,评分越高,10分为最高分;肩关节功能根据Melle评分量表进行评定,量表满分15分,分值与肩关节功能优良度成反比;生活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量表满分35分,分值与生活能力成正比[8]。
治疗后,组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Melle以及AD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Melle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详情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
肩周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该部位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上升会导致肩关节组织发生粘连,并引发痛觉过敏以及神经受损,即患者会出现越来越重的肩关节疼痛感[9]。目前,临床可通过传统中医中药、针灸、针刀、拔罐、关节粘连松解术、手术、康复手法以及西医西药等方式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但手术治疗不仅耗费较贵,操作复杂,而且会造成局部组织受损、肩袖以及臂丛神经受损以及关节脱位等情况出现[10],而西医治疗更多的是对症处理,缓解疼痛,无法根治疾病。因此,现临床多会选用中医技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11]。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组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为观察组更高(P<0.05)。这提示了,两种方案联合治疗该疾病效果较好。这与黄小珊等学者的观点一致[12],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其原因,风寒湿邪侵袭肩周筋脉是诱发该疾病的病机,以肩关节活动受限、麻木、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通过活血舒筋、止痛通络、驱寒疏风进行治疗[13]。肩三针温针灸是通过灸与针的双重作用,对肩髎、肩贞、肩髃进行刺激,起到疏风活络、舒筋利节的作用,再配以针刺风池等穴,强化活血祛瘀、行散气滞、通络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的效果。再配以寒痹散敷贴,能够对穴位进行刺激,起到对经气激发的效果,能够使经脉功能得以调动,对肩部经络进行疏通[14]。寒痹散中,以草乌、独活、川乌为君药,起到止痛、除湿、散寒的效果,配以红花、当归等辅药,起到祛湿散寒、活血止痛化瘀的效果,以五加皮、桑寄生为佐药,起到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14]。多种药物共同作用,起到消肿止痛、通络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的效果。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从不同机制入手,使肩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本研究所选择的患者数量有限,故得出的结论尚存在一定局限性,需在日后增加研究样本量,扩大研究中心,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肩三针温针灸与寒痹散穴位贴敷联合应用于肩周炎(风寒湿痹型)患者治疗疗效较好,能够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