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帆,唐献玲,尹维达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一部运河史见证了宿迁市从古至今的变化,自古以来宿迁就是淮河流域的一块风水宝地, 宿迁水系发达,南邻淮河,北接沂水、沭水,西面睢水,这些河流都是泗水的支流,形成了极其发达的水系,这也奠定了宿迁这块风水宝地的航运、灌溉价值,同时也孕育了沿河丰富多样、极具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宿迁大运河有其鲜明的地理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值得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开发。
1.1.1 漕运
“航道主城市,漕运中转站”,漕运是运河宿迁段最重要的地理价值。
宿迁大运河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经历了“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 宿迁周边的水系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但宿迁始终都是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漕运功能从未改变。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1]。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开凿运河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漕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政治中心一般集中在北方,而经济中心一般在南方,漕运畅通与否关系到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各代君王都十分注重大运河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宿迁地处中国南北连接的重要地段,是漕运的必经之路。漕运在为宿迁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正可谓是“漕运兴则宿迁兴”。
1.1.2 生态价值
“防洪抗旱,涵养水源”,丰富的水资源决定运河宿迁段重要的生态价值。
宿迁周围有睢水、沭水等淮河支流,大小湖泊约24 个,其中有最著名的为洪泽湖和骆马湖。 发达的水系为宿迁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但是同时宿迁也是洪涝灾害的频发地, 宿迁周围的水系不仅要分担来自黄河丰水期的压力, 还要保证宿迁当地的水土正常。 故宿迁大运河的挖掘不仅只为漕运,也分担洪涝灾害频发时期带来的危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也多次发动群众挖掘河道,例如导沂整沭工程、扩建中运河工程,有效减少了宿迁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可见,宿迁段大运河有重要的水利作用,保护地方的生态环境。
1.2.1 治水文化
“敢于担当,无畏艰险”,治水文化是宿迁的文化之魂。
中华民族治水文化并非凭空而来, 也非无源之水,其自身拥有历史内涵及人文传承[2]。 宿迁四周水系发达,孕育了宿迁肥沃的土地,给予了宿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但同时也使宿迁变成了水患灾害频发之地。在历史上宿迁有过多次治水经历,曾出现靳辅、陈璜、潘季驯等治水名臣,在宿迁洪水肆虐的时候,他们能够临危受命,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他们带领勤劳勇敢的宿迁人民,开河治水,在减少洪涝灾害的同时, 留下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遗迹及宝贵治水经验,其中著名的水利工程遗址有刘老涧、六塘河。 这一批又一批的治水功臣为宿迁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治水开河的过程中培养了宿迁人民不畏艰险、敢试敢闯、拼搏担当的地方精神文化。
1.2.2 漕运文化
“漕运之始,宿迁之兴”,漕运文化是宿迁文化之基。
自大运河开通以来, 来自江淮流域的漕粮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京城, 漕运制度也逐渐地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在沟通南北的同时, 还衍生出了类型众多的灿烂文化[3]。从宿迁境内的古泗水到黄河再到中运河, 几乎为历代漕粮运输必经之所,有着悠久的漕运史。宿迁最早的漕运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禹贡》中曾记载:“扬徐二州贡道浮于淮泗,则自邳宿而西,漕运之始也。”自此之后,宿迁的漕运河道在隋唐、宋元时期都经历过改造,直至清中叶,因黄河中河垫高,河身浅阻,严重阻碍漕运,加之海运兴起,漕运被逐步废除,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漕运完全废除。 宿迁多次为漕运开挖运河, 留下了大量的开河凿渠的遗迹与文献, 同时漕运的繁荣带来了大量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的资源,助力了宿迁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这2 000 多年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文化”,极具研究保护价值。
1.2.3 民俗文化
“南北交融,形式多样”,宿迁的民俗文化极具多样性。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凝结,还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血脉的有力载体[4]。“民”是指人民,“俗”是指风俗。民俗艺术,是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古老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产生,经过时间的积累指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 从区域范围来看,宿迁属于黄淮流域的过渡区,作为漕运的必经之处, 宿迁见证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共生,由此衍生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在戏曲艺术方面, 典型代表有发源于安徽北部平原的宿迁泗洪泗州戏; 发源于山东南部和河南东部的柳琴戏,与宿迁戏曲融合,逐步形成了流传百年的淮海戏及著名的苏北大鼓、苏北柳琴戏等。在民俗传说方面,因为在古代宿迁水患灾害频发,宿迁普遍信仰水神,主要有金龙四大王、天妃等民间信仰。 在方言方面,宿迁方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宿迁的汉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徐淮片, 这是宿迁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 宿迁话语气比较重,宿迁市区方言h、f 不分,而泗阳县、泗洪县、沭阳县所使用的基本是江淮官话的洪巢片,特点是n、l 不分,带有入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也多不分。大运河两岸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宿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1.2.4 红色文化
“英雄故里,红色宿迁”,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留给宿迁的重要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类型,传承和蕴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基因,极具研究和宣传价值[5]。 苏北地处江苏战略要冲,1921 年就有党的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北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与敌人英勇奋战,鲜血洒遍了苏北的土地。宿迁作为苏北四市之一,自然有许多仁人志士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抗战期间,曾出现过彭雪枫、朱瑞等将才人物;解放战争期间,在宿迁曾爆发过解放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宿北大战。目前,宿迁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 个,其中,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 个,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例如在宿城区有宿北大战纪念馆、雪枫公园,在泗洪有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总体来说,宿迁红色文化资源沿运河星罗棋布, 是苏北地区研究红色文化的重要城市。
从交通运输上看, 江苏大运河古往今来都是内河航运的绝佳水道, 来来往往的南北商客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交通的便利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 因此宿迁借助水运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1.3.1 旅游价值
“湿地风光,水韵宿迁”,优美的自然风景决定了宿迁的旅游价值。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大运河的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大运河江苏段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了水上观光项目及滨水休闲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以宿迁为例,乾隆六下江南,五次住在宿迁, 并这样称赞宿迁的美景:“第一江山春好处”。由此可见,宿迁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同时,国家大力支持开发利用大运河资源,宿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运河公园,打造骆马湖风景区、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沿运河旅游区。总体来说,宿迁市发展沿运河旅游业具有较好的时代背景, 同时也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
1.3.2 酿酒价值
“中国酒都,醉美宿迁”,酿酒业是宿迁近代以来的经济支柱。
据《宿迁县解放前四十年史》记载,民国二十年(1931 年),宿迁城内酿酒槽坊多达200 多家,城内城外每年约要销售600 余吨白酒, 值银洋约30 万元。 宿迁作为中国酒都,其酒文化一直驰名中外,同时也为宿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其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中, 洋河镇的洋河大曲享誉全国, 其于1915 年在全国名酒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1923 年参加全国物品展览会获得一等奖, 同时又在南洋国际名酒会上获得“国际名酒”的称号。如今,酿酒工业依然是宿迁市的支柱产业, 洋河酒业也变成了洋河集团,洋河酒作为中国白酒行业领军品牌,以全力推进“品质革命”为战略核心,已经享誉国内外。洋河镇在为宿迁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 也将宿迁这个名字带向了世界。
1.3.3 民族工业
“玻璃之都,工业宿迁”,近代民族工业为宿迁打下经济发展基础。
宿迁地处运河沿岸,是重要的内陆通商口岸,在近现代曾出现过影响较大的两大民族工业, 分别是耀徐玻璃有限公司和永丰面粉厂。尤其是玻璃工业,为后来宿迁大型国有企业江苏玻璃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保护环境,宿迁市政府禁止在骆马湖采砂, 这也预示了宿迁辉煌的玻璃制造业的终结。 在如今宿迁的“晶世界”玻璃博览馆的大厅里,展示着国内最高的三件玻璃人像作品,这三位人物是为宿迁当地玻璃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工业奠基人,分别是张謇、许鼎霖和黄以霖。
为了更好地提供宿迁开发和利用大运河的建议对策,项目组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向周边群众发放问卷共计210 份,回收问卷206 份,有效率为98%。在经过相关的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后, 现将宿迁市在大运河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宿迁四周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生态结构复杂多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某一环节出现环境问题,必将导致全地区的生态恶化。 调查研究发现,有46.12%的人认为宿迁运河水质较好, 但有39.81%的人认为水质一般,甚至还有4.37%的人认为水质较差(见表1)。 总体来说,宿迁大运河水质总体让人满意,但依然还有进步空间,还存在污染的问题。
表1 宿迁运河附近街区水质情况调查
农业与生活废水是影响因运河宿迁段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由于围湖造田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不仅土壤原有的养分流失,而且植被生存环境遭到了污染[6]。生态环境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一体。以骆马湖为例,作为江苏省第四大淡水湖泊,连接宿迁境内诸多河流,具有防洪抗旱、农业灌溉等诸多作用, 所以从骆马湖的生态状况基本可以推断出宿迁市整体的生态状况。 据文献分析表明, 骆马湖水质变化与入湖水量及该区域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夏季地表径流导致污染负荷增加,成为骆马湖水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骆马湖污染负荷增加湖泊生态风险,增加大运河水质下降的风险。由于宿迁夏季气候干旱少雨, 农业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和化肥,下雨后高浓度的营养盐流入运河,使潜在风险增加。高氮、磷浓度还可能通过调水工程进一步威胁受水地区的水环境安全[7]。 所以仅对单一的目标进行治理是不够的, 大运河生态保护需要从宿迁段的全局出发, 水质环境的改善需要系统化治理与各方面的关心和保护。
尽管宿迁市旅游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但目前大运河沿线地区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利用整体水平仍然不是很高,存在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外来市民对宿迁大运河相关文化了解程度较低。作为“大运河名城”,宿迁对于本市的定位还比较模糊, 没有能够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宿迁本地最大的文化亮点之一——红色文化, 没有凸显其文化内涵且缺少形象战略定位[8]。陈毅、朱瑞与彭雪枫等同志,曾在宿迁的热土上战斗过,宿北大战纪念馆与苏北大战遗址公园、洪泽湖水上战斗遗址等,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红色文化魅力,进一步宣传推广。 如表2 所示,在调查中有57.77%的人选择了朱瑞将军纪念馆,但有超过40.00%的人选择了其他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 其中有接近38.35%的人选择了淮海战役纪念馆,说明在社会层面宣传力度不够, 群众对宿迁的红色文化缺乏系统性的认知。
表2 宿迁市红色教育基地了解情况调查表
在大运河文化开发过程中, 全国沿运河各省市基本都是独立运作,缺乏协同机制,造成了中国各地重视地方发展,而未能形成全国“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各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例如资金不足、 缺乏完善的开发策略等。 以江苏省为例,扬州市、无锡市、苏州市的大运河文旅开发已形成一系列特色旅游路线及沿河度假区。 然而苏北地区大运河的文旅开发尚在完善基础设施阶段[9]。宿迁虽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链开发上在省内依然处于落后的水平。在表3 中,可以看出前三项的选择率都超过了50.00%,其中根源保护阶段51.94%,产品产业阶段57.77%,其中第二项的选择率最高,超过了60.00%。 初步开发利用阶段,也就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说明被调查的群众希望多建设沿运河的博物馆、公园,开发沿河的旅游资源的意愿最迫切,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宿迁大运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成长进步的空间。
表3 宿迁大运河开发意见调查表
保留城市自己专属的文化记忆, 展现城市自我的魅力,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共识。从我国的总体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 大运河贯通南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 大运河作为中国南北的线性走廊,拥有较高的关联优势。宿迁市作为大运河航线上的重要城市,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文化资源都占有优势, 所以宿迁市要把打造运河文化品牌作为目标, 精准把握文化和旅游业相互交叉的特点,借鉴江苏其他市县的开发治理经验,充分利用区域协同的优势,并对开发模式进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0]。 环境治理不单是对环境本身这一单独环节进行治理, 环境治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宿迁应该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核心,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城镇空间的分布、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分类实施策略,分步实施策略,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 船舶污染治理, 合理规划文化资源开发形式[11];其次应当树立与其他运河城市协同治理的理念,运河生态是联系统一的整体, 宿迁作为江苏省内大运河的上游城市,应与扬州、常州、无锡等下游城市联合治理大运河生态环境, 以立法的方式把遗产与生态保护和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 尽快完成沿河相关污染企业的搬迁关停工作, 严厉打击污染大运河生态、破坏沿河文化遗迹的违法行为。
自2014 年我国大运河在联合国成功申遗后,如何提升品牌形象、 打造大运河沿线城市自我品牌形象成为重中之重。 然而打造品牌形象早不是如改革开放初期那般“摸着石头过河”了,已经有不少省市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形成了一条大运河的产业链。 那么宿迁作为大运河航道重要的文化资源城市,有能力也必须打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宿迁市需要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 利用好项羽故里、中国酒都、“第一江山春好处”、红色宿迁”等形象代名词,依托多种类型的媒介渠道,宣传大运河宿迁段的故事。2023 年各地文旅局长多样化宣传本土文化资源。宿迁也可以运用这种模式,通过千年运河的水, 让外乡人了解宿迁, 让本地人有更多文化自信,大家共同爱上宿迁,实现品牌价值的延伸。 完善大运河宿迁段的品牌形象既有利于提升宿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也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江苏的大运河文化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宿迁想要打造好自己的大运河品牌形象, 单靠宿迁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与周边城市合作,打造系统的文化旅游圈,以最后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扬州市作为江苏省内大运河申遗的龙头城市, 在运河保护与利用和大运河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宿迁在大运河品牌打造方面可以寻求与扬州市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构造出宿迁市独具特色的大运河景观带, 以运河为轴, 整合发展乡村旅游、县域旅游、特色旅游镇,带动乡村振兴,最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踏上红色热土,对传承红色基因做出许多重要论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样态。红色文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大众性、革命性等特征。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探讨存在问题,注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调研。宿迁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泗洪大王庄、洪泽湖水上战斗遗址、朱瑞纪念馆、宿北大战纪念馆都在大运河流经区域。 想要更好地弘扬宿迁的红色文化, 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开发利用时要注入时代的新鲜元素,以大众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利用新颖的表演形式展现宿迁水上红色文化和城市风采;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宣传红色旅游,如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地方红色旅游;以故事、短视频、音乐、舞蹈等形式呈现宿迁红色文化。
今天的大运河对于宿迁而言, 已经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个流淌的文化符号,一种悠久的精神象征。 宿迁人民的沟通、融合,治河的坚韧、创新,在这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独具特色的宿迁运河精神。在如今的新时代,特别是大运河在联合国成功申遗, 以及2014 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提出,赋予大运河宿迁段新内涵,宿迁将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底,推动运河湾城市文化公园建设,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带动宿迁新城未来的发展新格局和城市品质, 继续展现她脉动世界的文化魅力, 让更多的人去触摸大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文脉,感受宿迁段独一无二的古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