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宏博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四川以后,被迫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艰苦跋涉和战斗,最终到达陕北的历史事件。长征途中的红军士兵们面临着艰苦的环境和各种挑战,但他们坚定地践行着“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顽强地战斗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长征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密切结合,展现了革命群众的英勇和坚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精神、革命意志和人民情怀。2019年5月31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他指出“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全体党员必须牢记党的信念和宗旨,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告诫全体党员同志要时刻铭记红军长征的初心。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在其他各种重要的会议中强调了长征以及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标签,值得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弘扬和传承下去。[1]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革命精神、人道主义和实践精神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象征,它强调团结和合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长征精神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的发展繁荣具有积极的作用。
3.培育时代新人。长征精神注重实践和奋斗,倡导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这对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弘扬长征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同时长征精神强调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注重团结和合作。这些品质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责任感、创新意识和使命感的新时代人才。
4.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5.弘扬长征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长征精神注重革命精神、人道主义和实践精神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品质与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弘扬长征精神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精神素质。
长征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事业中所开创的红色精神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珍贵精神财富,而且是国民教育的有效平台。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元素、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还应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气魄、展现中国共产党风范的特殊文化形式。红色文化自产生起就对我国人民有着重要的内在教育属性。如今,随着我国的发展事业步入崭新时期,我们已站到一个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必须对我国红色历史的思想内容作出更加深入的发掘。当前,对于红色文化进一步发挥育人作用还存在主体内容、宣传媒介和传播环境等方面的结构性冲突,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时刻坚持文化自信,通过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以及坚持多位并举的文化传播方式来正确研究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长征精神在这里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当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各个方面冲突已显得愈演愈烈,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也对其形成了巨大的腐蚀影响。随着新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是当前的“00”后步入了高校的新校园,尽管他们并没有诞生于大革命战争时期,也并未体验过血与火交融的战火洗礼,也没有体验过长征路上那段风餐露宿的艰难生活,但中华民族的日益繁荣与富强让大学生们沐浴着和平岁月美满而幸福地茁壮成长。但同时,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赋予了大学生历史的责任,让新时期的大学生们知道了红色前辈们在长征的经过对新时期大学生们铭记历史,培养良好的历史观以及提高他们的民族使命感,有着重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探寻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增强弘扬长征精神的有效性寓意深远。
生活在当今和平时代的青年,不再需要牺牲生命来保家卫国,仅需做好当代青年每一阶段都要做的事情——学习。读书不要只是停留在表层上,更要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读书结果转换为无可撼动的信念”。人们应该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把知识变成自己远航的动力,把提高能力变成自己搏击的动力,一起保护和继承前辈们留下的文化财富。努力学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史,理解世界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让正确的信念在当今新时代激发出了光辉与力量,也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力量。也唯有如此,中国青年才能更正确地认识长征精神中信念的重要性,做好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青年。百年前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勾画人类伟大未来的伟大图纸。学习党史,在理论实践中汲取伟大的精神武器,进一步增强理论洞察力、感悟性、实践能力,在新时期开创新未来、新伟业。要进一步增强自我意识,增强变革攻坚和开辟创新的意识,勇于审时度势,坚持全新的观念,开拓全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的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这一辈人,传承了先辈的大业,继续进行着今天的斗争,更要开辟明天的路程。”我们要传承伟人的长征精神,进一步坚持信念,勿忘初心,不断向前。青年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人民的未来。在政治思想上,我们青年时期必须建立科学的思想、理念、价值观、荣辱观,争取成为德智体美群全面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笔者曾探访“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园村,感受到乡村振兴中党的领导与建设、长征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花园集团的工作人员也对花园村的发展、集团地对员工、村民的福利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幸福。笔者在横店影视城调研时体验了长征博览城、国防教育基地等具有长征特色的景点,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重走长征路,甚至还有夏令营,对接待游客进行缅怀学习、弘扬革命文化、观光旅游的综合观光项目。它所表现的既是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捍卫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振兴中华事业而努力奋斗的时代精神,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传统和优秀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光辉业绩和伟大革命精神,这些能强化大家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行百里者半九十”,人们的美好理想不能唾手即得,都离不开手胼足胝、焚膏继晷的艰辛斗争。青年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敢到我国发展中最困难的基层单位、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前沿、项目攻关的最前线,经受锻炼,提升岗位水平。她敢于创新、敢闯勇干,力图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开创大业,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工作创新空间。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增长自身才学才干,做到“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实践、实干、实用”,发挥自身最大优势以回报社会。
在学校深入开展党史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时候,学校也要引导广大青年学员到社区第一线去,到广阔的我国乡村去,让学员们透过重走红色旅游脚步、体悟红色旅游文化等方式,用多种方式去体验、研究、传承红色文化,接受思想淬炼。今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应做到把实地实践和思想宣传有机融合,认真学习宣传贯穿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内涵。利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增加广大青年中小学生的政治担当,提高政治意识,“三下乡”的实践活动本身便是中小学生一个时期责任和社会担当的反映。而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同时也检测了广大青年中小学生的政治意识层次,鼓舞了中小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增加了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宣传、传承红色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有关长征主题的历史文艺作品创作,始终成为海内外学术与业界瞩目的焦点,从毛泽东早期对中国工农红军口头讲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日志》、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思想诗歌到我国全军历史文化资源丛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系列》、魏巍《星球上的红飘带》、王树增《长征》等。二〇一六年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前后,中国国内外的长征主题文学作品创作形态更为多元、艺术内涵也更为丰富,如国家中央频道大型纪录片《震惊全球的长征》、全国大影院戏曲《长征》、影片《万水千山》、重大舞蹈历史诗《遵义会议放光彩》等,一大批中国长征主题文学优秀作品的出现给予了中国长征文化精神更为鲜明的时代价值。[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体现好群众意志,就必须坚定为群众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取向。这是中央对文艺战线所做出的一个基本规定,更是确定中国文艺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3]长征题材文艺作品创造应该以此为遵循,既要意识到“人民需要文艺”,利用人类喜欢的文学作品、影片、电视、歌曲、绘画等艺术表达形式创造出有感染性、号召力、生机的文艺作品,又要意识到“文艺需要人民群众”,要深入调查理解,使文艺作品内涵适合长征历史发展,同时意识到“文艺要热爱人民”,倾听广大民众对长征文艺作品创造的要求,使作品内容更加符合于我们的广大民众期待。
弘扬伟人长征精神,是指习近平总书记所反复提到的对恨铁不成钢谆谆教诲和追求,“伟人长征精神,这个我们党人鲜红基因和精髓族谱的组成部分,早已深深地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魂魄,形成社会主义观的丰厚营养,变成鞭策和激发我们继续攻坚克难、从成功迈向成功的巨大信念力量。”做好长征文化内涵的新型媒介推广,首先就必须有效整合各类新型媒介资源,实实在在提升传播媒介运用技术,努力打造长征文化内涵的互联网新媒介品牌,进而建立以各类门户网站为基础,以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两微一端”的传播平台为基础,以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等增强现实手段为传播场景载体的三维媒体产业链。
高校大学生也是实践和发扬长征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力量。“在前进路上,我们必须大力传播伟大长征精神,通过激励和自我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群众大团结,特别是广大年轻一代奋发图强、奋发有为,不断地把革命先辈们所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进去。”目前高校的伟大长征精神培养途径,主要分为政治课堂与社会实践二大类。[4]
1.牢牢占据传统课堂主阵地
长征精神高校新媒体宣传活动应成为学校原有宣传手段的有力补充,包括把长征精神纳入学校易班平台建设、借助学校新媒体联盟宣传长征精神、进行学校长征精神的网上传播与宣讲,并采取各种措施建设具有长征沿线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产品,将学校长征精神新媒体宣传活动与学校网络文明建设相结合、与高校学生思想理想信念教育相互衔接、与学校立德树人的大目标保持一致,培育政策立场坚定、学术水平高超、喜欢红色历史故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继承人。
2.积极拓宽“第二课堂”新阵地
突出长征印记。除老师安排的课堂活动以外,学生更多的是要,通过同步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与课外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并适当增加有关弘扬长征文化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课堂研讨、体验实训、文体活动中铭记长征历史,感受长征文化;在学科活动、科研研究、参观会见学中积极践行长征精神;另外,还要根据各学科班级的知识性、专业化等相对突出的特征,从专业所的学科角度出发,挖掘学科框架中与长征精神共同融合的关键部分,进而增加其知识性内涵和教育价值,让其与长征精神共同浸润,以便于在专业知识中预埋长征精神的更深层次启迪。
持续研究和探索长征精神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课题。长征精神是一个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需要从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长征精神,并探究它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以便更好地将它传承下去。长征精神不仅是一种革命精神,更是一种人文精神。我们需要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和弘扬长征精神,注重探究它所包含的人性和情感因素,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长征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无法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来准确地衡量和评价它的内涵和价值。在后续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论,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长征精神评价体系。从而可持续性的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