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大基础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与路径规划*

2023-09-01 23:46:04
大众文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思政

陈 琦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9)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简称,课程思政则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概念,旨在让所有课程承担育人责任,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课程思政既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战略举措,又是学校层面的课堂教学指导;既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是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1]其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五育并举之人。

美术学院的学科基础课程位于低年级学段,为学生提供“宽口径、大基础”的审美意识、思维建构、方法逻辑、造型技法、媒介材料及初步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创作体验,为将来选择细分专业提供方向指引。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聚焦价值观教育,着重于社会感的养成和问题意识的唤起”。[2]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不谋而合。在此阶段,学生普遍年龄较小,尚未拥有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缺乏坚定的艺术信念与深入的专业理解,正是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夯实专业基础的最佳时机。

本文聚焦艺术学下属学科大类的专业通识基础(以下简称“学科大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阐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实践主题,探索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的方法,从“道法术”三个角度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思政之道——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一)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情怀以“天人合一”为哲学依据,以伦理亲情为自然依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是一种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3]及其所带来的责任担当意愿,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和爱国主义相比,家国情怀更多了一份家国依恋的情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崇尚爱国主义,但家国情怀却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属于本根意识。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所谓“诗言志”的美学传统,言说的就是家国之志。陈子昂的“兴寄”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情,其核心也是家国情怀。中华美学的家国情怀还表现在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上,南宋诗词中无处不在的“江山”“河山”都体现出诗人对收复北方国土的热切渴望和热血深情。[4]家国情怀也是我国当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展了“家国一体”的观念,为家国情怀注入现代文明的元素。在艺术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家国情怀”为主轴,引导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将个人理想与家国认同联系起来,在艺术创作中赓续中华文脉,展现美学精神,抒发家国情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精神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道路上有两次最重要的文艺座谈会。一是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揭示了“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这一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文艺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呼应毛泽东及几代领导人讲话,深刻阐述“人民需要文艺”与“文艺需要人民”辩证关系,点明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5],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中国大地,直面现实生活,深入时代现场,融入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关切。

两次文艺座谈会虽然时隔72年,但是其核心精神始终围绕“人民至上”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在艺术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民才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以人民为主角,以人民生活为场景,在热火朝天的人民生活场景中感知新时代,体察人民心声,将个人创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以人民之心养护艺术之根。[6]

(三)以乡土文化为精髓的地域精神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7]乡土并不单纯指土地或乡村,而是特定地域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风土人情、观念意识、社会组织等传统文化形态。乡土地域文化有别于国家主流文化,拥有自身独立的属性,无论是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抑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等等都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饱含乡土记忆,承载情感寄托。

乡土文化扎根本乡本土,却不囿于传统,而是在坚守本根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永葆青春。2006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各地将区域特有的人文地理、历史底蕴、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等进行总体概括,凝练成本地民众认可的地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信义、坚韧、创新、图强”的山西精神……都成为新时代凝聚人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

对于文学和艺术而言,乡土文化和地域精神的书写既是一个重要题材,也是一个美学概念。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以乡土为学院”,让学生在乡土文化和社会进程中去感通人民之心。无论是在艺术学的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中,都鼓励学生深入百姓生活的日常,深入乡土文化的现场,用民间智慧激发创造力,复兴本土生活方式和艺术经验,构建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新乡土”。[8]

二、课程思政之法——教学设计与课程建构

(一)以课程思政目标指导课堂教学,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9]的高度统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精神既指向历史根脉和文化基因,也指向集体记忆和当代实践,呈现出中国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弘扬中国精神能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学科大基础课程思政用明确的目标统领课堂教学。以“脚踏实地,学以致用;志存高远,学以报国”为课程思政目标,鼓励学生以踏实求真的学习态度来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以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激发报国之志。以此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致力于夯实专业大基础,将显性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隐性的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形成协同效应。遵循美育特点,紧扣核心价值,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奋斗精神,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知行合一,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隐性功能,实现专业教学的主渠道、全方位育人。

(二)用场景叙事手法结合课程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是指蕴含中国人独特生活经验和共同情感的故事,典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饱含深刻的思想力量和人文精神,不仅有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也有关乎普通民众的细小生命感悟。讲好中国故事说到底就是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人读懂中国。

学科大基础课程思政用清晰的主题贯穿课堂教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主题紧扣民族精神的核心,解析“家国情怀”的内涵、价值与精髓,以空间、事件、活动等组成的场景来讲述中国故事。每一年度结合时事热点做广度延展与深度挖掘,制定具体的训练课题,从不同维度、全方位、立体地描绘“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关注现实,关注时事热点、突发事件以及从中涌现的先进人物,体会榜样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以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从感动自身和身边的同龄人做起,兼顾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三)将思政元素渗透教学实践过程,传播中国价值

中国价值传递的是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既包括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的精华,也包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来源于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也来源于和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融。中国价值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彰显中国人独特的品格特征。

学科大基础课程思政用丰富的元素充实课堂教学。课程以“家国情怀”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结合社会热点,围绕文化传承、时代创新、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合作意识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思政融入点。如理论讲授时,从传统空间的发展历程着眼,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引导学生关注白衣战士生命至上的仁爱精神,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抗疫精神,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为抗疫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抑或是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集体主义精神;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引导学生关注红色历史中的民族精神,红色现实中的时代力量等;2022年北京冬奥,引导学生关注奥运精神、拼搏精神等。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头脑风暴,提高求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努力奋斗中锤炼意志品格,增强科技报国的信心和决心等等。课堂教学致力于提高思政融入质量,夯实专业基础,在艺术创作中展现中国姿态,传播中国价值。

三、课程思政之术——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

(一)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拓展课程思政广度

学科大基础课程具有跨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特点,综合运用美术学的造型方法、设计学的逻辑框架、戏剧与影视学的表现手法开展教学;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等方式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通过参加学科展览、竞赛和活动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课程采用“主题性-项目制”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家国情怀”及时事热点展开创作实践,通过“体验-反思-提炼-整合”的过程自主探究思政元素;师生合作,面对课题共同研习,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有机融合;生生合作,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推动项目进展,通过明确目标产生团队“凝聚力”,通过合理分工提高团队“行动力”,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团队“协同力”,增强团队意识、责任观念和协作精神,最终实现成员共赢。

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创作能力,建立起专业意识,以多种媒介手段、思维方式构建课程的立体性与可能性,形成开放课堂,让思政元素如盐着水般自然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引导学生自主调研,挖掘课程思政深度

课题调研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调研报告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网络搜索、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主动收集创作所需的图文影像等背景资料,加以分析、整合和筛选,梳理出一条或多条线索,思考其中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形成自我思考与见解。

课程紧扣“家国情怀”主题和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话题意识,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理解家人,照见自身。在生活中挖掘“感动瞬间”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对于突发性重大社会事件,代入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打开思维、建立联系,通过自主探究,体会艺术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如在建党百年的红色故事系列中,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创作主题,有反映革命老区历史和现在的,有体现家乡数十年来变化的,有展现山区脱贫致富的,有讲述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还有讴歌时代楷模的……展现出精彩纷呈的面貌。学生在调研的过程中主动找寻思政元素,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并形成正向反馈;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梳理思政元素,深入探讨价值意蕴,进行作品的价值塑造,让作品充满正能量,这个过程也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三观发展和人格完善。

(三)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增加课程思政温度

教学评价检验课程的思政融合度、目标达成度、内容符合度、方法合理度等,对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予以客观评断,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调整、优化课程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成效和能力发展为主,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大类。内部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式评价通过讨论、演讲、答辩等形式,按阶段科学、全面、及时地进行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等教学反馈。结果性评价包括思政和专业两部分,思政部分主要考查学生作品主题的正向程度、文化内涵的优秀程度、审美取向的积极程度等方面,占比约30%;专业部分主要考察理论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互动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占比约70%。外部评价主要以社会评价为主,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检验教学成果;举办教学成果展,展示学生作品;邀请同行专家提供专业指导,组织教学研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优化课程思政效果,让课程思政化有意于无形,点滴浸润,如春风化雨般暖人于心。

结语

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以“脚踏实地,学以致用;志存高远,学以报国”为课程思政目标,鼓励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报效祖国;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鼓励学生主动找寻思政元素,建立起自我和世界的联系,结合时事热点做广度延展与深度挖掘,完成有温度的艺术创作。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中汲取正能量,关注现实,关照自身,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

从课题到内容,从讨论到确立,从构思到完成,思政元素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日常,塑造学生的认知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让学生的三观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得到自然而然地确立,构建具有传统厚度和当代锐度的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家国两相依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