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川
(南海艺术高中,广东佛山 528000)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生需要通过欣赏各个舞蹈艺术类别的优秀作品,提高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审美观认知力量;通过学会并表演舞蹈动作,提高完成艺术作品的表演力量;通过掌握与舞蹈艺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提高的社会文化理解能力。民族舞包含着丰富多元的人文认知与情感,学生能够透过对民族舞研习,体会各种民族舞作品背后的人文含义与抒发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质。高中阶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利用民族舞课程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音乐和舞蹈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在高中民族舞教学中,我们需要合理地把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利用舞蹈音乐欣赏、表演创编等活动,来培育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与热爱,从侧面培养学生其艺术感受,从而加强情感实践,引领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从而养成综合的人文素质,提升全面素质,肯定了民族舞的教育意义。
民族舞中的歌曲音乐根据各个民族、地域,以及舞姿和歌曲的特点划分,包括了山歌、小调、号子、灯歌、茶歌、花鼓调、打唱调、堆谢、果谐等。总的来说,我国民间舞蹈中的乐曲主要来自民间,并扎根在各民族区域古老文化的沃土上,其乐曲中遗存了原有的文化面貌与时代气息,可以体现出相应地域的舞蹈文化特色。更为重要的是,民族舞中的舞蹈音乐是民族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切入点。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不但能够由此得到情感助力,从而赋予舞蹈音乐内容以内涵,而且还能够在乐曲的短促停顿间,通过对舞者动作的情感变化和动作配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舞蹈音乐内容及其动作情感,从而创造更加丰富的具有民族艺术内涵的民族舞表演。除此之外,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民族舞蹈音乐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民族舞,体会民族舞的审美价值。在音乐的带动下,学生能够通过旋律节拍的转变去调节舞者动作的情感,将相对明确的旋律节点和重要的舞句相结合,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艺术体验[1]。
在教学《茉莉花》时,先是介绍其音乐起源、发展后,播放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视频,通过音乐对比法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并为下一步学习环节作铺垫。在感受过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后,请学生回答各个地区的《茉莉花》有什么区别?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对歌曲的思考,教师再引导介绍不同民族特色的《茉莉花》的音乐特点,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在这一兴趣被激发的基础上,再讲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流派以及民族音乐产生的原因和地域性原因。
民族舞服装是完成舞蹈表演时所穿戴的服饰,它对树立审美价值观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民族舞蹈中,民族服饰不但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民族舞蹈,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民族舞的表现能力。民族舞的服饰为各少数民族本身服装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服饰,其艺术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产原料、纺纱技术、印花方法、绣花技术、图形纹样、颜色表现、装饰方法、艺术功能等方面。而舞蹈服装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反映人物各方面的生活信息,比如年龄、地位、个性、所在的地区、时代、文化等等,都是能够借助舞蹈服装来加以表现,具有不言而喻的艺术意义,也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认识与了解。
比如,学习蒙古舞《牧歌》时,教师可以从先以蒙古族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的民俗仪式介绍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兴趣,再简单介绍蒙古族的服饰讲究,蒙古舞《牧歌》的服饰是根据人物特点而刻画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展示一套精美的民族服饰后,让学生代表试装,学生对蒙古舞的兴趣一下子高涨,随后逐步引入蒙古舞《牧歌》的基本动律,有了前面了解蒙古的一些风土人情,学跳舞蹈动作就会更简单,更能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的语汇特征及节奏特征。
民族舞蹈的动作时基于地区的生活环境,并加入了具有审美特性的舞蹈动作和故事内容,当地人民起舞,或跳跃,或停止,由动至静再由快至慢的舞蹈形式,能给观者以审美上的良好感受[2]。以名佤族舞《勐安木拐》为例,由于佤族人民喜爱大自然、生活简单朴实,在舞中表现灵活多样,舞蹈作品的音乐效果以及长长的黑发,从一开场让人就有了一股神秘色彩。通过将长发不停甩动展现出佤族女孩的狂野之美,洗头发、梳头发、抛长发、舞秀发的动作,再加上由舒缓到轻柔的旋律韵律,把佤族姑娘的豪迈、男性化、粗犷而又不失爱美的心理状态,透过五指张开的特殊手型表现了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了佤族人民中那种特有的万物有灵、人神共居的生活理念。
高中民族舞蹈课程不要仅仅把舞蹈中的理论知识点提供给学生,还需要担当起相应的社会教育使命,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代相衔接,努力把舞蹈中的带有审美价值特征的东西通过美育课程提供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培育能够理解、鉴赏、体验生活美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中国土地广袤、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地区的舞蹈都有各自的艺术文化特点,如果把这种艺术文化特点在民族舞蹈课堂上体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增加民族舞蹈的内容,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应该对舞蹈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扩充,为他们带来较为全面的鉴赏信息,他们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欣赏,综合多种感官知识对民族舞蹈作品加以感知、感受、思考、研究和评判,达到审美的最终认识民族舞。通过鉴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培养解读民族舞这一艺术积累一些知识与经验,进而为他们树立审美价值内容打下基础。民族舞蹈,特别是民族舞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价值元素,这也使学生产生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兴趣,这种经验积累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民族舞奠定前提。然而在这些民族舞欣赏的经历累积的前提下,学生的审美素质必将逐步得以提高,最后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随着他们自身活动经验和人生经历的充实以及人文意识和审美素质的日益增强,自身的审美活动及其相关的舞蹈艺术体验也越来越扩大和丰富,对日常接触到的东西的本质、好坏美丑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可以分辨的认识,对美好的东西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与理解。
尽管审美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但最高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强调个人体验的审美活动,审美判定准则也因人而异,鉴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专业知识准备、情感都有所不同,所以对民族舞的判定准则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民族舞课程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表现出自身的个性化观点,培养学生作出自身的审美价值判断。审美价值观树立首先是在学生主导下完成的,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准备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民族舞蹈作品鉴赏具有重复性和判断多样化。开展民族舞蹈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避免将自身对艺术的体会与经历强加于学生,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给予学生自我评价艺术的机会,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指导,同时适当予以学生有关知识点的提醒,以便让学生走出对评价事物美丑都有一种既定答案的误区,从而树立了学生自身对评价的信心。
关于如何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建设审美判断能力,笔者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对比鉴赏的教学方式。关于复杂事物的理解,人们常常是需要经过一种对比的过程。发现事物之间关联与区别时,就必须对比。通过比较,求同存异。一般的方法是把与一些内容有关的民族舞蹈作品相互联系并加以对比与鉴赏。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或寻求同中存异,或寻求异中求同,或寻求找异同求。学生在对比鉴赏总会对具有一定关系的内容加以综合,比较研究,判断相互之间的差异关系,认识其本质和差异。运用对比欣赏的手段,可以避免民族舞蹈作品鉴赏单一性、片面化的现象,打破过去课程结构的束缚,推动其内容方法的改革,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欣赏方式,在欣赏活动与鉴赏实践中指导他们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比较和欣赏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巩固旧知识、生成教学知识,互相参照中感受舞蹈、欣赏民族舞作品,拓宽美学眼界,交流探讨中提高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对舞蹈作品获得更为深层次的感受、认识与了解,进行判断思考的训练。
比如在执教汉族民间舞蹈北歌南灯的内容时,要求学生通过观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秧歌,感受南方花灯与北方秧歌音乐风格和舞蹈动作的差异,并且通过教师讲述云南地貌,学生能够快速了解云南花灯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为以后的舞蹈动作练习,创造了思考空间。在舞蹈课程中,通过对各种作品的鉴赏,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的表现手法分类、评判,能够使学生在比较鉴赏的认知活动中获得一种美学价值素养的训练[3]。
审美价值能力,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认知、感受与表现的综合素质。审美价值能力指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和进行了各种与审美、认识相关的行为之后,在认知、能力、观念、审美意识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时的一个素质。审美价值能力的好坏会直接反映着一个人对世界美的特征的认识水平和想象力,而一个人审美价值能力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当下,大部分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的认知和了解是相对模糊、零碎,不确定的,从而会产生一些非理性,或者想当然的情况发生。所以,教师在教授民族舞蹈中,也应该更加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能力,而学生审美价值能力的培养,又与其所受到的艺术教育密不可分,如在民族舞蹈中,学生先经过有目的地和循序渐进地不断动作练习、审美元素的探究、感受舞蹈情感的过程,逐渐地对民族舞蹈有了审美认识,然后再经过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巧妙设疑,并引导学生对民族舞蹈加以比较欣赏,学生的审美价值能力逐渐被激发,思维也得以训练。课堂展示与评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通过展示与评估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掌握的实际状况,并针对教学实际状况适时作出调整,改善教学效果。并且,透过展示评估的环节,老师也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经过每一堂课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与教学效果,针对性地改善课堂教学,使后续的课堂教学流程得以更加完整与发展。民族舞蹈教学作为音乐学科知识系统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展示与评估环节可以知道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品质、艺术特性等方面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能力。
例如在学习蒙古舞蹈《塔林呼恒》时,运用了合作探究学习,按照小组划分,在教师启发与协助下,学生辨析、研究该舞蹈的背景、动作、音乐、服饰等,探索规律性认识。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协作、沟通的机会,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效地投入到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共同完成各项任务。通过合作研究的方式,以自由开放的形式,把课程留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可以和小组成员合作,对老师所给出的素材和问题展开研究,既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对蒙古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思想情感、文化内容等的正确理解,还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蒙古舞蹈《塔林呼恒》中隐含的文化审美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在组织学习中探索学习,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动作训练中相互启迪,将自身的看到和未见、了解与被了解,通过自身的感受传达,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与语言表达意识,而且能够训练他们的洞察意识,及时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陶冶中感悟艺术内涵,培养审美价值能力。最后,在课堂表现评价环节上,指导学生通过对舞蹈加以展示,通过自评与互评方法,审美价值能力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塑造积极的审美价值观可以从民族舞音乐、服装和舞蹈三方面入手,通过构建民族舞蹈美育体系,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建设自身的审美判断,发展审美价值能力,从而提升审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