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菲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提出其主要目标为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200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黎族传统手工艺术的魅力。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政府委员会常规会议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项古老的技艺将继续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1]
海南黎锦来自海南岛,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凝聚着海南黎族人民的智慧,曾被誉为中国纺织界的“活化石”。在制作上它多以棉线为主,丝线、麻线和金银线为辅。织锦所用的染料主要采取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在纺染织绣中绣娘们都是采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制锦,织出的锦具有一种典雅、古朴之美,给人以厚重、沉稳之感。且善于利用明暗对比和颜色的组合,如青色、黑色、白色、红色,从而创造出有趣的视觉效果。体现了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手工技艺。黎锦的品种十分丰富,达上百种,多用于妇女筒裙、被单、头巾、腰兜等生活用品。图案丰富,一般以白布做底,黄、绿和黑色做垂直线,与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多采用对称以及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例如鱼纹、兽面纹、大力纹等等。
从2012年起,黎锦技艺开始作为一门课程慢慢走进海南校园。目前“黎锦进校园”已在海南多个学校均有开展,成为海南很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黎锦从技艺变换到文化内涵的表达,在新时代的大变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为高校课程的拓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学生的成长教育发展中大多数的家长往往更偏向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美育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美育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的能力素养,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我们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科技的信息化,教育的现代化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型新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创新型发展。而将海南黎锦巧妙地融入高校美术课程中能够极大地培养和提高整个美术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黎锦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纹饰的造型、颜色、肌理等艺术元素,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程的重要课题。不仅研究其表现的纹样图形,从应用场景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南黎锦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尤其是在图案上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客观地反映了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其内容能够在美术课堂教学环境中展现出其独特性,能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艺术吸引力与想象力,有利于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黎锦传承教学中,对于老师的要求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如何确保美术教学在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下,将教学和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也是一门新的课题。
海南黎锦的艺术魅力不仅是视觉元素的体验,更是对文化内涵的诠释。[2]黎锦的题材大都是黎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艺术宝藏,有的对日常物象的形状抽象提炼,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的场景描绘,这都反映出黎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自信。
师范类美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重知识、重素质、重技能、重实践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海南黎锦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理论到技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师范类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发扬产生实效性的保护,也可以提高受教育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进一步发扬非遗文化,达到双赢的目的,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长期的织锦实践中,黎族妇女养成了对所观所得进行美化的审美意识。她们通过在生活中观察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选取其最为基本的特征加以提炼,将那些过于细致、繁琐的细节省略掉,最后经过创造形成了几何纹,展现在黎锦上,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没有任何多余的线条,从而使黎锦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审美理念,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敏锐性、感知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所以学生们在学习实践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发扬。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知识、技艺、价值观念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传统的技艺入手,可以创造艺术产品,也可以打造文化名片,是一项现实需要。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产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响应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继走进校园,而黎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但是,从高校实施现状来看,非遗教学资源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并没有计划好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导致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只是泛泛一讲、一笔带过,基本上只是让学生了解黎锦的来源以及图案,而未深入其内涵。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些高校对非遗美术教育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其重要价值,自然无法有效推动民间美术的教学应用。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使学生在创作中无法更好地运用知识,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美术教师是高校美术教育活动的关键,也是必不可少的桥梁,其知识储备决定了教学质量与效果,同时对非遗能否顺利正常进校园起着决定性作用。非遗黎锦的应用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综合素养,作为有着地域性特色的黎锦文化,教师从不同方面去了解和研究,比如文学、艺术等学科,深入挖掘黎锦的艺术价值,在课堂实践中去把握和引导,所以教师对于专业知识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应用和传承。
许多高校在黎锦课程传授中,教师框定引导学生在黎锦纹样上创新,而忽视了黎锦还有很多的文化底蕴,比如黎锦的织造过程,黎锦的纺染过程等。正因为教学方式方法的不适合,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深刻体验到黎锦文化所蕴含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在高校专业课中融入非遗资源,需要循序渐进,遵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从一个兴趣点出发,延伸到对黎锦艺术的热爱,从而完成从认知黎锦到运用黎锦的过程。
在海南黎锦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建立在线黎族图纹在线资源库供学生们参考学习,老师分别从纹样的样式和其中蕴含的寓意进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感受黎锦图纹的形式与表现方式,从而逐步了解黎锦图纹。
1.黎锦图纹样式。黎锦图纹多达100余种,且每一种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这些图案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形状等类别,大多反映了黎族人民日常生产中使用的工具、自然现象和汉字。[3]它们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同时也印证了黎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
2.黎锦的寓意。黎锦图案中每一种纹样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蕴含着黎族人民对生活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如黎锦的主体纹样——人纹,这是一种祖先崇拜的象征,有着黎族原始的宗教观念,在人过世了以后,他的灵魂还在阴间生活着,所以有时候就是以阴阳的人纹,来体现阴间祖先跟阳间子孙有联系的这么一个意思,寓意着黎族人民代代相传、敬老尊贤、骨肉相连的家族情怀。
3.黎锦图纹创新。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像黎锦这种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黎锦才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结合现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去创新发展,在不改变黎锦图纹样式的前提下,打通现代与传统的思维堡垒,例如将黎锦的符号元素与中国画的点线面进行结合,从而使黎锦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不断发扬光大。
教师可以选择与原有课程匹配度较高的黎锦非遗美术课程资源,找到原有课程与黎锦的契合点,从而融入黎锦美术资源。借助黎锦图案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创作艺术灵感,增强文化内涵,实现教学与非遗文化结合的目标。
如在立体构成中,可以从黎锦的图案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创新黎族图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自身涵养也得到了提升。又如在中国画、版画、水溶性材料授课中,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黎锦历史,以及绣娘的织锦过程,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作画模式,可以多元化发展潜能,引导学生挖掘黎锦非遗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带学生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实际考察,总结归纳不同地区的黎锦区别,整合资源,建立教学体系,形成黎锦资源库,方便进行查阅、研究。
在美术课堂进行过程中,为了使黎锦文化能够在其中获得有效渗透,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黎锦的纺织成品,不断地进行收集与归纳,从不同的视角了解学习海南黎锦,不断地完善调整师范院校的美术课程,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专业优势,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实现传承与相教共赢。
教师应该从不同的途径来汲取黎锦文化,拜访学习黎锦传承人,实地考察、亲身体会黎锦的制作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欣赏珍惜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品,也能使学生在接受黎锦的过程中肩负起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4]学校还可以开设黎锦选修课,让不同学科学生从各方面来了解、感受、体验黎锦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实现不同学科资源的灵活贯通。
将黎锦融入美术教育,对当代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可以挖掘黎锦文化;二是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更加富有地方特色;三是美术教育的图画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黎锦图纹的兴趣。中华文化中的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有意识形态和实际意义两方面。意识形态的传承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深刻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实际意义的传承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
为了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欣赏黎锦。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超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是探讨式课堂,或是在实践中去体会自己的兴趣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兴趣也是黎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延伸。同时学生能够提升文化自豪感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的责任感。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美术教学顺利过渡到黎锦教学,帮助学生批判性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艺术品位。
黎锦对于大多数的外地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知识,对于黎锦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细化美术的教学流程,将黎锦文化具体化,不断地扩大其深度与广度,在课前需要学生了解黎锦基本的知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创造中有灵感与思路。所以,细化课程教学对提升美术教学以及推动黎锦进高校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具有组织教学活动和指导任务的能力,同时教师对自身涵养能达到教学目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学习有关黎锦的知识,能够进行充分应用,充分融入到美术教学中,为美术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学校应该为美术教师提供充分的黎锦文化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了解黎锦文化,同时也要引导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比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黎锦产地进行实地考察,让教师亲身体验黎锦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黎锦文化的精髓。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黎锦制作的专家和传承人员到校举办讲座和培训,让教师有机会与专家交流,学习黎锦制作的技巧和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5]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教师深入了解黎锦文化,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黎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伟大重任。而美术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学科之一被更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并纳入教育范围之内,成为一种热潮。海南黎锦织造工艺是黎族人民代代相传的宝贵艺术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大环境下,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纬度不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非遗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将黎锦融入师范院校美术课程,可以实现教学与传承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