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慧 王进祥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300)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曾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自1989年上映起,至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堪称经典之作。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鼓励学生们冲破传统思想教育的枷锁,努力追寻真正自我的故事。而故事则以学生尼尔的自杀与基汀老师的离开结尾,给整部影片增添了悲伤的色彩,同时也让人深思其背后的原因。这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的非凡的教育意义。及时行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超前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传统社会无法被接受,但却给后世的教育带来了开创性的启发意义。但其中字幕的汉译为其在中国开辟巨大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出发,结合不同的案例,探究《死亡诗社》的字幕汉译。而其字幕汉译的成功之处,也不外乎目的论三原则的恰当运用。成功的字幕翻译给予故事里的人物形象最大限度地还原,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和人物的魅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艺术价值。[1]
德国的汉斯•弗米尔最早提出了目的论和它的三原则,被译者广泛接受,但其核心还是目的原则。三个原则的关系:目的原则是首要前提。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从属于目的原则。但忠实原则又从属于连贯原则。目的原则要求译文要符合读者的期望,而翻译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进行语际间的沟通,使得译文以顺应受众预期的方式对原意进行表述;连贯原则是指读者在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能够理解与接受译文,认为译文具有连贯性;忠实原则是指在跨语言的文化交际中,译文和原文之间存在相对应的关系,同时译文符合原文的意图。德国的克里斯娜•诺德对目的论进行了一个创新。她并不完全认同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等效的说法,而认为译文目的决定了译入语文本与源语文本之间的“对等”。为了防止翻译时过于注重译文目的而忽视了源语文本,诺德首先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其中,功能意味着将原文转换为适合当前语言的语言,以便于更好地表达意思;忠诚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源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2]
翻译的精髓是一种跨语种的文化传播活动,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原则一般指的是译文的目的并强调所有翻译活动都有它的目的。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翻译文化中所要实现的沟通目的,它要求翻译过程应以译文文化中所期望发挥的作用为准绳。考虑到中英两种不同语言使用习惯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弄清文化环境中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按照目的原则,认真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预期,遵循目的语文化的表述习惯,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不光如此,对译者来说,翻译的准确性也尤为重要。鉴于一切翻译活动都是以目的原则为主导的,目的原则可以为译者提供一个译法准绳,使译者能准确表达译文中原文所要传达的含义。在影视字幕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可能会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意译的核心内容是使用更符合目的语读者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的表达效果。从目的原则的角度来看,意译并不只是要把原文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也要选择目的语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习惯,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因此译者要根据读者的文化环境,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以读者期待的方式呈现,以达到交流目的。[3]
例1.He was born with his foot in his mouth.
译文:他呢,狗嘴吐不出象牙。
在影片中,尼尔的朋友听说尼尔有了一个新室友就来宿舍找他,笑着骂他的新室友像个木瓜一样,话说完,刚好撞上了尼尔新室友安德森,于是尼尔的朋友猛地收起了笑脸,不好意思地离开。尼尔就让安德森别理他朋友说的话,跟安德森说他的朋友“狗嘴吐不出象牙”。尼尔是想表达他的朋友一直以来嘴巴欠,说话不好听,希望安德森别往心里去。若将原文按字面意思直译为“他出生时就把脚放在嘴里”,则容易让观众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译者考虑到,译文的受众群体是中国观众,所以译法采用的是意译,借助更符合中国观众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即汉语里常用到的成语“狗嘴吐不出象牙”来形容尼尔的朋友,让中国观众更好地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译文与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是一脉相承的,达到了译文交流的目的,在目的原则的运用上有一定的体现。
例2.The world is their oyster.
译文:世界在他们手中。
这句话中的oyster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Oyster这个单词,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它有牡蛎的意思,但将这句话直译成世界是他们的牡蛎,明显不通。实际上,oyster有其他的意思。在这句话中,它的意思是“something that is or can be readily made to serve one’s personal ends”。而这整句话“The world is one’s oyster”其实是一句西方人常用的英文谚语,等同于“One can do anything one wants in life”,即随心所欲的意思。这句话是基汀老师在描述照片里青春洋溢,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时所说的话,以此来鼓励现在这群被传统教育禁锢思想而变得麻木的学生,让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此处的汉译强调了未来的一切都是由年轻人他们自己掌握的,便于受众理解,达到翻译沟通的目的,使目的原则的运用得以体现。
连贯原则是指目的语读者认为译文具有语言上的连贯性,能让目的语读者在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中对译文有一定的了解,而这只有在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并且接受译文的情况下才能做到。[4]也就是说,对于有目的语沟通环境的接受者而言,译文一定能够读懂。连贯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所有翻译活动时要完成两个任务,即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接受性,从而使目的语读者在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中完成交际目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考虑到话语是否连贯会影响到译文能否达成沟通目的,同时对译者选择哪种译法也会有影响,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参考连贯原则,然后翻译原文。因为翻译活动具有双重性,它不光要求译者需要凭借自己对于原文的理解揣测原文信息所要传达的目的,还要考虑译文能否被身处在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目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除此之外,正是因为目的语读者处在与原文作者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就必须充分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背景与特色,要不断地用连贯原则来调整译文,这样译文才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便于目的语读者对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理解。总的来说,连贯原则的核心内容是为了实现跨语言的文化交际,译文一定要在语言上做到连贯,才能达到被译文读者接受的目的。所以翻译的时候要保持语言的流畅,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并且在当前的语言文化和交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
例3.You know me always taking on too much.
译文:你知道的,我总喜欢找事。
这句话是尼尔对他的父亲说的话。尼尔的父亲在与老师谈话后得知尼尔有太多的课外活动,于是他要求尼尔不要参加校史年鉴。在经过一番争执后,尼尔同意了他父亲的要求,并跟他父亲说了例7的这句话。其中,词组“take on”有承担的意思,“take on too much”表示“承接太多的事务”。而“always”后用了“take”的ing形式,从词法层面来看,这表示一种情绪或态度。结合尼尔学生的身份,若是将“take on too much”翻译成承接太多的事务,显得过于正式与官方,不太像是学生形容自己所说的话。译者处理这句话的译文时,采用了增译和意译两种译法进行翻译的策略,不仅在译文中加上了“喜欢”二字,表明尼尔作为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喜欢参加很多的课外活动,还将“承接太多的事务”改为“找事”。而“找事”在汉语中有“故意挑剔,找碴儿”的意思,这样的译文让观众感受到了尼尔在和父亲就课外活动而展开争执后,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想缓解与父亲之间紧张的关系,于是以玩笑式的找事这个词来向父亲表达自己的不懂事,希望父亲谅解。与直译相比较,这样的翻译比较容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体现了连贯原则的应用。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与原文有某种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对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原文的了解程度对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忠实原则有一个和它名字很像的“伙伴”,即忠诚原则。两者的区别在于,忠实原则相比于忠诚原则更重视译文对原文内容与形式方面的一致,而忠诚原则更强调译文对原文真实意图的传达,要求译者对源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保持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忠诚原则可以减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源语作者以及目的语读者三者之间由于语言文化环境不同而导致的翻译差,但忠诚原则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译者不需要考虑忠诚原则。根据忠实原则,译文需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鉴于目的语与源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不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译文和原文都很难做到完全的一一对应。在影视字幕中,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在内容上对应原文,而在形式上不用逐字逐句地相符。翻译的精华在于用通俗平凡的语言表达出源语的意思。内容被摆在第一位置,紧随其后的是形式。故译者需要提前做好功课,熟悉原文写作背景,了解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再结合目的语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意思,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与源语作者感同身受。比如,译者可以结合自己对原文信息的深层理解在译文中增加部分重要信息以提高译文内容的完整性,让目的语读者接收到原文想表达的信息。简言之,忠实原则强调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的文化交际,译文必须符合受众审美,但鉴于来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客观存在的词法、句法、语法乃至于文化上的差异,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准对应关系,最大程度保留原文意思,做到译文完整再现,而非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字字对应。因此,翻译时,译文应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但在形式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调整。[6]
例4.In this week’s issue of Welton Honor,there appeared a profane and unauthorize article.
译文:在本周的校报上,出现了一篇私自添加的不堪入目的文章。
这句话是校长在得知有学生以死亡诗社的名义在校报上刊登希望学校接收女生的文章后,在全员集会上说的话。单词“profane”原意是“亵渎的;世俗的”,而单词“unauthorize”原意是“未经许可的”。结合校长说这句话时严肃的神情可知,此时他的心情是愤怒生气的。译者在保持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又考虑了目的语观众是中国受众,注意到四字词在汉语中应用范围广,因此译者在译文中使用了具有中国语言特色的四字词。译文中的“私自添加”是四字词语而“不堪入目”是四字成语。译者将单词“profane”翻译成“不堪入目的”,unauthorized翻译成“私自添加的”,符合此情景下校长生气的语气,还照顾到目的语观众对源语文化的接受度,在原文与译文内容对等的前提下,使用目的语观众熟悉的语言,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原文,体现了忠实原则的应用。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分析了《死亡诗社》的字幕汉译,主要通过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深入分析不同的案例,得知在该电影汉译中,目的论三原则帮助译者准确表达了影片字幕原有信息,并使其符合字幕应有特色,即信息性,即时性,简洁性和可接受性。从中可以看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应用目的论三原则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影片信息,使译文简洁易懂,也可以促进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这也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译者需要认真考虑中英两种不同语言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目标观众的语言习惯,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成交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