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汝婷 白田田
“每当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每当我需要一种希冀/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走下去……”
当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响起,42名身着红色校服的孩子登上舞台,他们大多皮肤黝黑,身板瘦小,他们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对合唱团的这些孩子而言,这份礼物,是歌声化作了翅膀,让他们飞越大山。
第一次教四年级的林林唱歌,音乐老师徐文手足无措。
眼前的女孩不爱说话,一双大眼睛像幽深的清泉,在学歌曲《送别》时,她唱着唱着,泪流满面。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徐文从事儿童声乐教育多年,一时却难以理解:10岁的孩子,怎会被这样的歌词勾起伤感?
林林1岁那年,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生活。
林林的家乡祁东县曾是省级贫困县,这里有2万多名留守儿童。启航学校在距县城1小时车程的大源村,四面青山连绵。有留守儿童1000多人,占学生总数近9成。
四年级语文老师宋明丽讲授《走月亮》时,她问孩子们,有什么感受?没有人答得出来。
这是一篇讲述母子在月光下牵手漫步的课文,孩子们告诉宋明丽,从来没有与爸爸妈妈牵手散过步、看过月亮。
启航学校创始人、校长陈亮伟说,留守儿童格外需要关注,一些孩子沉默自闭,是习惯了无人交流,还有些孩子调皮叛逆,不过是渴望被看见。
6年前,陈亮伟邀请湖南科技大学音乐系教授王育霖到学校采风。一双双清澈却胆怯的眼睛,让来到学校的王育霖心酸不已。王育霖提议:组个合唱团吧!两人一拍即合。
就这样,湖南省第一个留守儿童合唱团在启航学校成立。选拔团员的标准与音色、外貌、天赋无关——只选孤僻、叛逆或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
2017年首批入选的60余个孩子,九成是留守儿童。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老师马修用合唱改变了一群“边缘儿童”的命运。马修说:“教育不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
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这个留守儿童合唱团,就像中国版的“放牛班”。
2017年4月13日,合唱团第一堂课。踌躇满志的王育霖碰了一鼻子灰。
“同学们好,我是王老师。”话语落音,鸦雀无声。一些孩子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还有的蜷起身子,低下了头。
这位在湖南艺术界颇负盛名的指挥家使尽浑身解数,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开口。
在大学校园里,王育霖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授之一,可在这里,他得不到回音。走出教室,他有些沮丧,“我没想过会这么难”。
这一切,在陈亮伟意料之中。他劝王育霖,“改变不敢开口的孩子更有意义,慢慢来”。
王育霖在指导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彩排
王育霖请教了教育心理学专家和童声合唱指导老师,又查阅了许多关于留守儿童的背景资料。
一周后,王育霖再次来到启航学校,带着零食、玩具,努力与看起来胆大的孩子聊天,但收效甚微。
從湖南科技大学到启航学校,单程要近5个小时车程:清晨6点半从湘潭出发,开车1个多小时到长沙,坐两小时高铁到县城,再坐1小时车到学校。排练结束,赶回家已是午夜。王育霖几乎每周这样往返一次,给合唱团的孩子上课,分文不取。
这位身材高大、不苟言笑的教授素来严厉。可在合唱团不下百次的排练中,他从未发过火。
“跑调了,也不能直说,更不能当着其他孩子的面说”。王育霖的办法是用手势提醒某个孩子,“声音稍微轻一点”。
陈亮伟曾叮嘱他,这些孩子敏感又好强,一定要耐心。
校长陈亮伟今年41岁,自称“中国第一代留守儿童”,从小跟着爷爷在农村长大,“对留守儿童来说,成绩重要,眼界和自信更重要”。
因此,陈亮伟始终在坚持——
一些老师担心学生成绩滑坡,排练的孩子越来越少,陈亮伟数次召开班主任动员会,又为合唱团学生安排免费补习;
一些家长担心合唱团花费多,陈亮伟承诺不收一分钱,演出和比赛的住宿、交通、服装等全部费用由学校承担;
……
渐渐地,王育霖发现,有女孩排练时会带上纸巾,因为发现他爱出汗;有男孩会走到他身后,帮他捶一捶因久站而酸痛的腰……
渐渐地,几乎所有孩子的成绩都有提升。因为,合唱团立了规矩:成绩下滑就要暂时离队……
一天,两个孩子主动对王育霖说,大家想唱音乐课本以外的歌。王育霖和孩子们商量选定《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没人能准确说出,是在哪一天,蜗牛有了飞翔的愿望。
《大地颂歌》彩排时,肖东鸽与丈夫坐在第10排。
这部反映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主要有六幕,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取材自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故事,主持人和一批小演员分饰“王老师”及合唱团的孩子。
第三幕的尾声,“王老师”说:“今天,我们故事的原型,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来到了现场。我相信,此时此刻,他们的父母一定能听到孩子们对美好世界发出的声音!”
合唱歌声中,孩子们从舞台下方缓缓升起,肖东鸽热泪盈眶。她第一眼就找到了女儿——第1排左起第2个,扎着马尾辫的晴晴。这位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的母亲,从未见过女儿在真正的舞台上唱歌。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你相信/有一天我会/改变我曾经的命运……”歌曲声中,肖东鸽喃喃地对丈夫说:“女儿长大了。”
在首都灯光璀璨、座无虚席的剧场,孩子们笑容自如,声音嘹亮。
站在第1排最中间的是林林。她欢快地摆动身体,从容地打着节拍。这个曾因一首《送别》泪流满面的女孩,變得自信开朗,再不是当年躲在爷爷身后、不敢抬头看老师的模样。
第3排右起第4个女孩叫欣欣,父亲罹患脑瘤,母亲在外打工。每当黄花收获季节,她会背起竹篓,跟着爷爷奶奶穿行在田野里,摘下黄花,挣钱贴补家用。她说:“当我在田里唱歌的时候,大雁都飞来听了。”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祁东是我国黄花菜主产区之一。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可以在石缝间顽强生长,无惧雨打风吹。
演出结束后,肖东鸽来到后台。
晴晴像欢快的小鸟,扑进妈妈怀里,惊喜地说:“妈妈你怎么来了!”
肖东鸽帮女儿捋了捋额间乱发,笑着说:“妈妈一直在台下看着你的。”女孩眼圈红了,过了一会儿,又跑到爸爸身边,充满期待地等着表扬。
合唱,为灰色的童年画上了色彩——
“只要我唱得够大声,爷爷在另一个世界一定能听到。”这是曾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如今爷爷已离世的小莹。
“我想一直唱歌、一直读书,成为陈校长和王老师这样的人。”这是父亲尚在服刑、母亲离家出走的小捷。
“每次唱歌,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星星。妈妈说她可以和我看到同一片星星。”这是常因想念妈妈而哭泣的瑶瑶。
……
总有一种力量,能治愈一个社会向前飞奔时撕裂的伤口。就像总有一首歌,能唱进每一颗童心最深处。
有人问孩子们最喜欢哪首歌,许多孩子回答:《幸福的模样》。他们迫不及待地唱给大家听——
“幸福是什么模样/是常常坐在爸爸的肩上/幸福是什么模样/是天天依偎妈妈的身旁/幸福是什么模样/是还能看到微笑的脸庞/幸福是什么模样/是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
乘着歌声的翅膀,小小少年飞越大山,有了幸福的模样;如今,搭乘梦想的航船,他们将走向更远的地方。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