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瑶 杨丽娜 冯勇超 辛阳
摘 要 为调查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该校1 500名各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SCL-90量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症状、焦虑症、精神病及人际关系五个维度在不同年级均较常模有很大差异,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489X(2023)03-0018-04
1 研究背景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引起的疾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校园突发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很多人不愿意面对精神疾病,更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这增加了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难度。如何快速定位和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何快速有效地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如何快速安全地处理危机,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调节机制,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自我引导。针对这类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出现,利用心理问卷,定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通过调查的方式,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快速掌握,有些学生不愿意让外人看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问卷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如不能按时返校等,也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相关的心理调查,初步定位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多次问卷筛选,帮助判断心理问题学生治疗后是否康复,为制定个体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借助研究结果,更有利于学校和医院对相关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当前高校的培养计划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必修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通过开展多种校园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变化,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甄别与干预校园心理危机,降低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危机而对学校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校园和谐安定。
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选取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收集到1 65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 50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10%。1975年,德若伽提斯研制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并进行了评定。症状自评量表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将人口统计学变量纳入其中。量表共有90个项目,涵盖了躯体化、强迫症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病9个级别,采用5分制(1=不,2=轻,3=中,4=严重,5=很严重)。目前该量表在我国多个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能够体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且信度与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1]。
本研究采用自编人口统计问卷对受访者进行基本个人信息采集,内容涉及性别、学校、班级、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并对受访者最近的学校生活进行评估。研究小组推导出各被试问卷数据并利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过程
共向大学生随机分发了1 650份调查问卷。在排除无效问卷后,进行有效问卷调查与分析。以1 500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心理健康分析健康量表》的方式对学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小组把尺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减少到九个水平五个维度,人际维度为抑郁、焦虑、睡眠和强迫,其中,将性别作为独立样本t检验的变量,结果为:利用性别数据处理的人际关系与强迫之间存在显著维度差异。初步实验结果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4 研究结果
4.1 满意度
由表1可知:大一大二的满意度较高,随着年级的增长,满意度下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面临教育、就业等问题,因此大四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压力更大,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使生活满意度降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近期学习生活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
4.2 对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对降维后的五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为探究性别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影响,对问卷结果性别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性别差异的,性别的不同,反映在人际关系、焦虑两个维度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由于男女生面临的社会工作需求不同,一些职位只招男生,因此,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疾病,更容易引起人际关系问题、强迫症和焦虑。
4.3 对五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变量,对这五个维度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生活的影响在人际关系、躯体化、焦虑维度具有显著的差异,见表3。
5 分析
5.1 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特征
该研究发现男生焦虑,强迫症状及恐惧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学习上,女生通常比男生更加刻苦,对社会价值的认识也更明确。在求职过程中,许多岗位都存在性别方面的需求,这就造成性别差异所造成的岗位不统一[2]。同样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女生也比男生弱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更愿意获得周围人的帮助。另外,性别差异也造成人们在认识问题上存在差异。女生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细节要求更精细,力求尽善尽美,和女生比起来,男生在细节上表现很糟糕。由此可推断出个别项目中女生的分数高于男生的原因。
5.2 心理健康状况的理想与现实落差及现实压力
本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满意度随年级升高而降低,但是到第四学期满意度升高。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浪漫,带着对自己所选择专业的憧憬,走进大学,但紧张的课程安排所造成的学习压力撼动了他们本来刻苦学习的意志,甚至有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感到不满而考虑改行。在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多个专业阶段中,大学头三年所积累起来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与整合,通过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来应用所学内容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满足感渐增,明白了学东西的含义及成就感。另外,大学生学完大学理论课程后,通过专业领域实践与认识,对于今后工作、学习会有一个全新定位。升学或者就业的双重压力也让学生不得不把更多时间与精力用于专业学习,以思考怎样在人才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凸显自身优势,或者上更高层次的高校,这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之源。
5.3 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梳理心理学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于职业、学业、生活的满意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关性。问卷上的分数,相应心理问题多,学习兴趣,是大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的标志。内在学习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积极投入生活中去,是一种学习情绪,这种主动学习情绪状态可以感染全身,涉及认知,感知和行为等各个方面,由此带来较好的身心健康。没有兴趣学习专业、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课程紧张,把学习当成负担。在繁重的课程学习面前,在身邊的同学面前,教师的需求与期待,形成双重压力,使得心理状况更加恶化,造成生理、心理上的过分紧张与忧虑,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导致抑郁和焦虑、恐惧和其他不良心理问题。通过分析可归纳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1)心理不平衡,心态不平静。由于少数大学生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心理平衡遭到破坏,正常社会功能遭到损害,身心发展受影响。在学习与生活压力下,部分学生和朋友之间易产生冲突,破坏心理平衡,不能维持平静的态度。有极少数学生情绪高涨,动不动就和别人吵架。
2)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及身体反应。有的学生情绪波动,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伴有身体反应等。据调查:近期有些学生常常紧张,行为抑制和自我孤立等,不愿意和人交往。当人们觉得自己不能改变真实环境的时候,常易产生回避、自我隔离和其他防御行为,尽量屏蔽对外接触及过度刺激,维护自身心理上的平安与安定。校园中,有些学生过分抑制自己的表现,不愿意和人沟通,呈现自我孤立趋势。
3)心理失衡,缺乏平和的心态。根据调查结果,除了情绪波动,一些学生表现出许多心理问题,如心理失衡等、作息规律被打破,情绪低落,紧张不安,不愿走动、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等等。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心理咨询措施。
1)尽快恢复平时生活及休息习惯,对学习、人生有计划。大学生要加强对自身学习与生活的关注。安排好生活日程,人会生活得很规律。为使身体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增强人们对于压力所带来的不良情绪的免疫力。建议学生可多读积极向上的文章,多看饱含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听听好听的音乐放松身心,善用网络平台,毫不松懈地进行研究,多进行室内运动与比赛。
2)转变不合理认知,重新找回心境的宁静。少部分学生出现惊慌、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未理性地意识到心理健康的意义,不懂有关心理学知识,造成紧张,沮丧。学校应采取正面宣传的方式,使学生深有体会,大学生的成长既包含专业知识增长,还有心理知识与素养提升等。
3)学会调整不良情绪。情绪是一个人对待客观世界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一种反映。通常在个人有所建树的时候,就产生喜悦、幸福、愉快和其他积极的情绪;在个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遇到挫折、失败的情况时,容易出现伤心、生气等情绪,甚至出现怨恨和其他负面情绪。
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作息规律被打破,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坏,易出现空虚、烦闷、沮丧等情绪,甚至出现焦虑和其他不良情绪。学校应在网上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咨询、心理知识的普及等活动,教会学生控制、宣泄不良情绪,鼓励学生主动锻炼身体,多读经典文学名著,加强身心修养,提升自身素质,从根源上杜绝不良情绪的产生。
同时,家长应努力给孩子创造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多和孩子交流,理解其需要,帮助其建立和完善个性。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太高,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是造成学生压力的重要因素。家长应该和孩子多交流,激励孩子迎难而上,给予他们恰当的心理疏导等[3]。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大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学校也要发挥学校医院应有的作用,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细致记录,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鉴于高校课程繁重的现状,各大学可制订相应课程时间计划,采取措施,切实缓解学业压力等[4]。高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包括思维技能等方面的改进与培养,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健康良好,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6 结束语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从而指导大学生尽快恢复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观念认识,学会调整心态。
7 参考文献
[1] 于青秀.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9):134-136.
[2] 仇亚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8):96-97.
[3] 吴小燕,祁雷,章葳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心理月刊,2022,17(4):226-228.
[4] 闵强,孙明月.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工学院2020级790名学生的SCL-90分析[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1,29(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