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宏
《左传》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部典型的古代史书,其语言和文化背景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左传》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它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语言学视角对《左传》中的用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对内容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对当时社会人们语言思维的认知,对于促进古典文学研究以及提高相关人员对历史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左传》中的词汇、语法、句式、方言、修辞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和变化。《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描绘了各个阶层人物的语言交际活动,具有较高的社会语言学价值。通过研究《左传》,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士之间的语言差异、用语习惯和语用规则等,揭示出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本文结合《左传》中的具体案例对《左传》中的为动用法进行分析研究。
为动用法是动词的一种活用方法,如“等死,死国可乎?”中第二个“死”在此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为国而死”,就是一种典型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中国古文中常见的一种动词活用方法,可以将为动词用法理解为“主语为宾语,如何如何”,这种动词活用的方式在各类文献中都有所体现,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祭祀必祝之”中“祝”的意思是为某一事物祈祷,《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中“哀”的意思是指为某一事情而哀。无论是史料还是文学作品都有这种用法,说明为动用法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结构。此外,在使用为动用法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和语气的调整,以确保表达准确、自然。为动用法在汉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重要的语法和语义作用。通过为动用法,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使句子更加丰富、生动。同时,为动用法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为动用法,对于提高我们的汉语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研究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认知语言学中,主要关注的是人类语言的心理加工过程。它通过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探讨语言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语言的结构和语用对认知的影响等问题。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认知过程是基于人类的普遍认知机制的,即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使用的思维模型和知识结构。因此,它对于探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人类思维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篇章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语音方面,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音加工的认知过程,如语音知觉、语音记忆等;在语法方面,认知语言学研究语法的认知加工和语法知识的获取与使用等;在词汇方面,认知语言学研究词汇的语音、形态、语义等方面的认知过程;在语义方面,认知语言学研究语义知识的表示和使用;在篇章方面,认知语言学研究文本的组织和语用加工等。
在认知语言学中,为动用法是语言认知加工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表明,为动用法在语言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更加准确、明确的语义。通过学习和使用为动用法,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进一步促进语言的认知和学习。此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为为动用法的运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在对语言认知过程进行探究时,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动用法的形成和运用规律,进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和语言认知过程,进而促进语言学习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左传》中为动用法的运用呈现出一种清晰、简练的特点,常常用于表达明确的目的或意图。同时,它还具有较强的语义表现力,能够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左传》中为动用法的使用比较广泛,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和文学风格。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军事、礼仪等多个领域的特殊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据相关统计,《左传》中的为动词共计118 例,其中及物动词带宾语27 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42 例,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带宾语19 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30 例。为动词的这几类活用都是作者结合当时语言学的发展及上下文结构的巧妙设置,通过对各类活用进行分析,能够提高读者对《左传》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首先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及物动词的后面可以直接带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其中及物动词“启”是为动用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武姜将要为共叔段做内应,“启之”直译的意思是给共叔段开城门。在这个例句中为动用法主要是突出武姜作为母亲对于共叔段的偏爱,作为国母居然主动成为内应。通过“启”字的为动用法来突出表现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的问题。
其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比较少见,不如及物动词普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宾语通常与动词语义有密切关联,是动作的目的。如,《左传·晋灵公不君》:“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其中不及物动词“死”在此处是“为……而死”的意思,宾语为“之”,即赵盾。这句话中“死”的为动用法一方面是突出赵盾的贤明,提弥明愿意为其战死;另一方面是突出晋灵公的昏庸,面对赵盾的进言选择杀害忠臣。
再次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带宾语。名词动化后的词语通常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可以在句子中处于动词的位置,与宾语一起构成动宾结构。名词用作为动动词的特点是:该名词暂时取得动词的资格,临时具备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且能表示为宾语、替宾语或者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行为。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实施该名词临时获得的“为宾语而怎么样做”的某种动词意义。如,《左传·桓公二年》:“异哉,君之名子也。”其中名词“名”用作为动词,意思是晋穆侯为儿子取名,通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式来突出晋穆侯为儿子取名不合法理的问题。
最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是指一些形容词可以像动词一样活用,带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并且可以带宾语。在语言学中,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形容词动化”。形容词动化后的词语通常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可以在句子中处于动词的位置。形容词用作为动词的特点是:该形容词暂时取得动词的资格,临时具备动词的语法特点,并且能表示为宾语、替宾语或者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行为。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实施该形容词临时获得的“为宾语而怎么样做”的某种动词意义。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求诸侯,莫如勤王。”其中的“勤”本来是形容词,但在此处暂时用作为动词,表示“为……而勤”,即“为天子的事情而勤劳尽力”。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为动用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于所发生事件的评判。从后世将《左传》立为儒家经典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左传》的影响,《左传》中对于“君臣父子”关系的阐述不仅直观体现在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评判上,也体现在作者在著书过程中的用词上,通过各类动词的为动用法,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各类历史事件的看法。通过对《左传》中用词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当时人们的书写习惯,对于人们建立起对先秦时期的完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上文的案例对《左传》中的其他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形容词活用作为动词更加常见,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相比更加容易成为为动词,其中的关键在于宾语的联系。因此,对于《左传》中为动词的使用情况还需要结合句子中的宾语进行具体分析。《左传》中为动词的宾语一般为与事宾语。与事宾语是一种常见的宾语类型。与事宾语在语法上是指接受某事物或在某一行动中获益的人或物,所以,按照语义来划分,《左传》中为动词的宾语可以分为宾语是人和宾语是事物两大类;按照词性来分,又可以分为名词作宾语和代词作宾语。如《左传·僖公十三年》:“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这里的“王子带”是人,是名词,作为动词“言”的宾语,意思是齐侯派仲孙湫为了王子带而进言。再如《左传·襄公十年》:“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这里“听”是为动用法,是“为……听颂断案”的意思,其宾语“之”为代词,指代“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这件事情,所以,“士匄听之”意思是说“士匄为这件事件而听讼断案”。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时,不仅是表达简单的信息,而且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构建复杂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因此,在分析《左传》中为动词使用的宾语时,需要考虑其在认知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左传》中出现的为动用法并不是作者偶然为之,而是作者基于某一种创作需求的设计,通过对为动用法进行分析,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左传》内容的理解,对于人们打破时间带来的文化隔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左传》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通过对比历代学者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梳理出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为动用法反映了人们将非动词的事物和动作进行联系的认知方式。通过为动词的使用,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抽象概念所具有的动态特征。例如,《左传·宫之奇谏假道》“虞不腊矣。”以及《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中的“腊”和“德”都是名词,但在此句中都采用了为动用法,意思是举行腊礼和报答。这类为动词的用法在《左传》中还有很多,通过这种动词活用的方式能够有效体现出当时语境下人们的思想转变。在这里采用为动用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对于礼教社会的向往,在漫长的历史中《左传》作为儒家经典,也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为动用法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和态度。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中的“泣臣”是为动用法,意为“向我哭泣”,结合上下文的记载可知楚王因子南的行为诛杀了子南,同时又因为对子南的思念当着子南之子弃疾的面哭泣,因此弃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弃疾作为子南之子同时作为楚王的臣子又肯定了楚王的行为。作者在此处通过为动用法肯定了弃疾的君尊臣卑思想。总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为动用法是一种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语言现象。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事物的动态特征,还可以反映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左传》是我国重要的史料与文学著作,其编纂年代久远,其中很多词汇的用法与含义与当下的语境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为了更好地研究《左传》,相关人员需要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左传》中的各类词汇进行分析。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下,分析《左传》中为动词使用的宾语,需要考虑其在认知、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的影响。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左传》中的语言和文化,还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语言和文化的本质提供重要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