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中的朝鲜形象研究

2023-09-01 19:10安全理惠李官福
名家名作 2023年7期
关键词:朝鲜人革命者明珠

安全理惠 李官福

由于地理优势,中朝两国在文学上交流频繁,这对两国人民的共同斗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巴金与朝鲜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巴金与朝鲜人的交流和其小说中的朝鲜形象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一、巴金与朝鲜人

巴金是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是20 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巨匠。1919 年3 月1日处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半岛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朝鲜独立运动家流亡到中国开展独立复国运动,巴金就是在此期间结识了朝鲜的柳林、沈茹秋、柳基石、柳子明等人,并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

柳林参加“三一运动”后流亡到中国。于1920 年因为世界语①世界语(Esperanto)是由波兰籍犹太人眼科医生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博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于1887 年7 月26 日发明创立的一种人造语言。他期待这门语言能够为不同语言人群的交流提供便利,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肤色、种族、地域等界限,用同一个身份——世界公民来平等、友好地相处,而并不打算取代任何民族语。世界语在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成都与巴金结识,是巴金认识的第一个朝鲜人。成都是巴金的老家,巴金就读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时,柳林在成都大学师范学院上学,学过世界语的柳林为了普及世界语找到曾发表文章 《世界语(Esperanto)之特点》的巴金交流学习。虽然巴金和柳林接触时间不长,世界语推广也以失败告终,但从巴金的回忆“我和高先生接触不多,但是我感觉到朝鲜人和我们不同,我们那一套人情世故,我们那一套待人处事的礼貌和习惯,他们不喜欢,他们老实、认真、坦率而且自尊心强”②巴金,《关于“火”》《巴金全集》,第20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650、651 页。可以看出,朝鲜人柳林在巴金心里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沈茹秋1919 年“三一运动”后来到中国,于北京民国大学毕业,先后担任长春《大同日报》记者,北京《国风日报》《民报》和延吉《民声报》编辑。1924 年在《国风日报》担任《学汇》主编时期结识诸多中国作家,其中就包括在《学汇》上发表过作品的巴金。两人关系深厚。沈茹秋还给巴金介绍了柳基石,柳基石出生于黄海道金川郡,1912 年“三一运动”后带着家人来到延吉。他也是把鲁迅作品译成朝鲜文的第一人。

在巴金的《关于“火”》中提道:“ 我在北京呆了半个多月,我当时住在北河沿同兴公寓,我住在那里,还是一个编辑副刊的姓沈的朋友介绍的。他是朝鲜人,有一天晚上,他带了一个同乡来看我,天气热,又是很好的月夜,我们就坐在院子里乘凉。沈比较文雅,他的朋友柳基石却很热情,滔滔不绝地对我讲了好些朝鲜爱国志士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故事。我第一次了解了朝鲜人民艰苦的英雄斗争,对朝鲜的革命者我始终抱着敬意。后来我就把那些故事写在《发的故事》里面。”③巴金,《关于“火”》《巴金全集》,第20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650、651 页。除了提到上述的沈茹秋和柳基石,还有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朝鲜爱国志士,包括与巴金交往最频繁的柳子明。1927 年二人在上海“华光医院”根据地,并于1930 年同在黎明中学任教,1942 年再次于桂林相遇。巴金《发的故事》里的“金”的人物形象其实就是以柳子明为原型创作而来的。

从巴金与上述四位朝鲜人的交流可以看出,居住在中国的朝鲜抗日人士或独立运动团体中的朝鲜人沈茹秋、柳基石、柳子明等人精通汉语,也与巴金同一时间在同一地方活动过,与巴金有直接交往,巴金借此创作出许多以朝鲜流亡者往事和其英勇的抗日斗争史为题材的作品。

二、巴金小说中的朝鲜人物形象

(一)朝鲜爱国革命者形象

巴金作品经常以中国为背景叙述和朝鲜革命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故事,巴金第一次了解了朝鲜人民艰苦而英雄的斗争,对朝鲜的革命者始终抱着崇高敬意。《发的故事》里出现的朝鲜爱国革命者“金”“朴”等人物都是为朝鲜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不屈不挠的爱国革命者。朴是一位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者,《发的故事》中主要以“我”和“金”的对话展开回忆,没有“朴”的直接形象描写。

“朴是个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他和三个同伴被五十个人赶着,围困在山顶上,过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带着两支手枪冲下山去,他打死六七个人,但后来也死在枪乱下面。”①金柄珉、李存光:《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1》,延边大学出版社,2014,第237、241、242 页。

“朴”是一位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人物。以四人对五十人的敌我悬殊劣势,朝鲜志愿军顽强不屈,没有选择妥协或投降,舍生忘死。在战争中,像“朴”一样为了胜利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数不胜数,他们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作在战场上战争的动力,尽情挥洒爱国革命者的热血。

《发的故事》中的“金”也是一位朝鲜爱国革命家。《发的故事》中的“发”主要是“头发”,而“头发”的主人就是“金”。不到一年时间从浓密黑发变为灰白发。“金”是一位被敌人包围而头发变白的朝鲜革命家形象。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一个农家开会,那地方被围着了。我们不知道来的人有多少,我们的人却只有五个。我们和他们打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剩了我一个人,子弹也没有了。我翻过墙逃出去。有三四个人跟着追我。我跑了里多路,后来就躲在高粱林里面。”②金柄珉、李存光:《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1》,延边大学出版社,2014,第237、241、242 页。

交代“金”头发变白的原因是因为躲避敌人追捕。爱国革命者“金”虽然没有像“朴”一样失去生命,但躲避追捕使他殚精竭虑,一夜白头,皱纹横生,苍老得故人不识。“金”同样在面临敌强我弱的危急情况时,竭尽全力。在面对敌人追赶的危难关头,放下生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战争中。为了争取民族胜利,“金”不仅牺牲了年轻的容貌,甚至也放弃了和朋友叙旧的机会,“我还有事情,在这里多留一天也没有什么好处,我对你说不明白。我们的感情和你们那许多人的不会是一样的。”③金柄珉、李存光:《中国现代文学与韩国1》,延边大学出版社,2014,第237、241、242 页。

虽然很想多留一天,但迫于民族解放的使命,不得不放弃个人利益。

(二)朝鲜儿童形象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人类的希望,在作品中儿童常常象征着纯洁与希望,战争给儿童带来的影响比大人更沉重。巴金作品中出现的朝鲜儿童形象主要体现在《明珠与玉姬》这篇小说中。通过对在战乱中保持童真的朝鲜儿童明珠和玉姬形象的描写,揭示战争对儿童乃至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年不见,金明珠这个孩子长高了。我到他家的时候,没有看见他。他放学回来,听说我来了,放下书包连忙跑到我房里,一见面就用两只手紧紧握住我的右手,嘴巴笑得闭不拢来。他那一对乌黑的眼珠显得更亮、更黑了。‘志愿军叔叔,你真来了!’他好像见到了亲人一样。”④巴金:《明珠和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他得意地告诉我,学校刚搬了家,还是志愿军叔叔们帮忙修建的新房子。(我后来才知道学校的房子是村里人自己动手修建的,志愿军不过出了一点人力罢了。)”⑤巴金:《明珠和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

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仅与朝鲜人民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甚至在战后帮助朝鲜修建学校和桥梁,拯救儿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扭转了战争形势,取得胜利。所以在朝鲜儿童眼中,志愿军叔叔是救命恩人,是值得尊敬的人,更是亲人。小说中明珠是一名天真烂漫的朝鲜小男孩,通过对明珠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从“连忙跑”“紧紧握住”“闭不拢嘴”等可以看出明珠看见志愿军叔叔的喜悦。明珠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单纯的明珠非常尊敬并崇拜志愿军,虽然年纪小,但知道战火纷飞之时,是志愿军在保护大家的安全。

玉姬是一名喜欢跳舞的朝鲜小女孩,因为半年前的一个傍晚美国飞机向村子里投下的三个炸弹,玉姬不幸被埋在房子底下,救出来医治了两个月,左脚落下的毛病使她不能继续跳舞。

“副连长同志,再见。”玉姬刚说出这几个字,就扑到他身上呜呜地哭起来了。她接连地说着一句话:“我要跳舞啊……”⑥巴金:《明珠和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玉姬因战争失去最喜欢的跳舞的能力,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大哭大闹,在人前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直到最后的关头才忍不住发泄出来。

明珠和玉姬虽然生活在战乱的社会,但两人身上始终保持着孩子般纯真和善良的形象,“两个人你望我、我望你地过了一阵,笑着说一句:‘志愿军叔叔再见!’就走出屋子,下了走廊,穿上鞋子,跑到外面去了。”①巴金:《明珠和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明珠和玉姬就算面临即将分离的事实,俩人还是天真的道别,像平常一样出门玩耍。送走玉姬后的第二天明珠一个人坐在走廊出神,担心玉姬交不到好朋友而孤独,更担心玉姬会忘掉自己。巴金通过对纯真儿童形象的描写突出战争的残酷,正是这种残酷才突出了天真形象的可贵,饱含巴金对儿童处境的深切同情。

三、巴金作品中的朝鲜风物形象

作为比较文学中“他者”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和言辞。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人物形象上,更十分关注“套话”。“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②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巴金不但和朝鲜友人交流频繁,前后两次亲赴朝鲜,所以作品中自然出现多处描绘朝鲜舞蹈、朝鲜歌曲、朝鲜服饰等风物形象。

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朝鲜族舞蹈的记录。从古朝鲜时代到高句丽、新罗、百济等三国时代,朝鲜人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舞蹈体系。在巴金作品中也有许多对朝鲜歌曲和舞蹈的“套话 ”描写,充分表现出朝鲜人民对战争的乐观精神。

在《明珠和玉姬》里:“副连长第一个拍掌赞好,他说:‘再唱个朝鲜歌罢。’玉姬又唱起《拖拉机》,她不由自主地举起双手,孩子们一下子都散开,边唱边转着身子跳起朝鲜舞来。”③巴金:《明珠和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文中所说的朝鲜歌曲《拖拉机》就是朝鲜经典歌曲《桔梗谣》,因朝鲜语发音和“拖拉机”相似,所以以《拖拉机》被大家熟知。在《火》第一部中,“一张女性的憔悴的面庞含泪地在他的眼前一闪,从可爱的口里唱出《阿里郎》的歌曲:阿里郎,阿里郎,越过阿里郎山岭去了。”④巴金:《火》,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阿里郎》是著名的朝鲜族歌曲,也是朝鲜半岛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被誉为“民族的歌曲”。除了歌曲,在舞蹈方面,在《明珠和玉姬》中,“ 我仿佛看见朴玉姬轻飘飘地举起两只手,偏着头跳朝鲜舞。”⑤巴金:《明珠和玉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这里所说的跳朝鲜舞就是指朝鲜舞蹈中双手摆动的经典动作。从对经典朝鲜歌谣和舞蹈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充分了解朝鲜族人民乐观向上的“他者”形象。

巴金小说中不仅有对朝鲜艺术方面的描写,也有对外貌和服饰的关注。 例如在《明珠和玉姬》中“ 门窗推开,一个白衣蓝裙、身材矮小的圆脸少妇走出来。”对少妇的服饰描写。朝鲜族喜爱穿素白衣服。且袄短裙长是朝鲜女生服饰的一大特点。巴金所描述的“白衣蓝裙”就是典型的朝鲜女性的服饰。

四、结论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分析巴金作品中的朝鲜人的异国异族形象,大体上可分为人物形象和风物形象。人物形象中又可以分为为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牺牲自我的爱国革命者形象和身处乱世却保持童真的天真纯洁儿童形象。朝鲜风物形象可分为歌舞和服饰,以朝鲜经典歌曲《桔梗谣》《阿里郎》和经典服饰白衣长裙等来表达对朝鲜人在战争中保持乐观的形象等“套话”。通过朝鲜不同年龄段人物形象,多种风物形象抒发对朝鲜人的怜悯、同情和钦佩,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等,以此来引发与朝鲜人命运相似的中国人对现实的共同反思,为中朝乃至东亚文学增添浓郁色彩。

猜你喜欢
朝鲜人革命者明珠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塞外明珠亮闪闪
19世纪中叶朝鲜人向俄国远东移民原因探析
明珠十斛买娉婷
夏明珠
近代在津朝鲜人概述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革命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