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效莹
在“死亡”委婉语研究方面,国内的研究一直比较丰富,其中以中西方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对比的最多。此外,还有部分研究是从“死亡”委婉语的形成机制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在知网进行“‘死亡’委婉语”关键词搜索发现,关于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的文献有84 篇,其中集中在文化层面对比研究的文献有56 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对汉英“死亡”委婉语形成机制进行对比研究的有17 篇;只有与对外汉语相关的两篇论文中涉及汉语“死亡”委婉语背后中华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意义。
通过整理可以大致总结出国内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的几个规律:
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从21 世纪初开始,都是以列举例子并通过阐述的方式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层面进行的比较。其中,文化层面中的宗教因素与丧葬风俗因素是涉及最多的。
在认知语言学被引进国内之前,国内有关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的论文中,大部分都从修辞学角度出发,认为“死亡”委婉语的构成手段是比喻。
从黎昌抱、吴锋针的《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1]开始,国内开始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汉英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对比,以此来证明:在英语和汉语中,各种死亡委婉表达大部分都是通过隐喻实现的。
从李莎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词汇化对比研究》[2]开始,国内对汉英“死亡”委婉语的研究不再只是根据研究需要去简单地列举各类汉英“死亡”委婉语,而是开始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研究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死亡的委婉语。张小雨的《汉、英“死亡”语义场的比较研究》[3]还对汉、英语义场成员进行分类与对比。
西方对委婉语的研究不仅时间长,而且成果丰富。英国语言学家休·劳森(1981)对英、美学家在委婉语研究方面的成就做出了总结。美国语言学家尼曼(1983)详细地描述了委婉语的起源、历史发展及变化等。针对“死亡”委婉语与禁忌语,James George Fraser(1890)对禁忌语及相关的文化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说明。[4]
关于委婉语的概念,是研究委婉语前需要明确的。委婉语是言语行为在语言或言语方面的结果。委婉语的使用就是运用语言的各种手段来委婉表达直陈语所指称内容的言语行为[5]。本文所提到的委婉语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信息发送者通过语义、语法、语音等手段而形成的关于交际中忌讳的事物的非直接的语言或言语表达,使人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上文提到的“禁忌的事物”就是类似于“死亡”这一类的禁忌事物。而“死亡”都是较为公认的禁忌话题,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催生了大量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委婉语的分析研究也成为死亡话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6]。
由此可以发现,死亡作为一种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受到社会与语言存在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影响下产生了与“死亡”有关的言语行为或言语方面的结果。又因为“死亡”属于社会禁忌和避讳的话题,这类言语行为在被赋予禁忌色彩的基础上,不断受到语言内部发展变化的影响,便被称为“死亡”委婉语。
本文将从词汇、修辞、语义等层面研究汉英“死亡”委婉语的构成手段,并对二者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1.相同的词汇手段
词汇手段是构成“死亡”委婉语的主要构成方式之一。这些由词汇手段构成的委婉语还能够根据其具体的构成方式进一步划分为专用指称、同义词指代和缩略三种类型。
(1)同义词指代
同义词指代是指用意义相同的词语来替代原有的直接表达,即不直接说“死”,而是借用具有“死亡”意义的词语来委婉表达。
在《汉语委婉语词典》[7]中共收录有47 个以同义词借代手段构成的“死亡”委婉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表示“死”这一意义的语素,是“死”的同义词,如,“逝”“殉”“殂”等;另一种是所包含的构词语素并不直接表达“死”的含义,但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是与死亡意义相同含义的委婉语,如“绝命”“寿终正寝”“身故”等。
在《英语委婉语词典》[8]中也有大部分用同义词借代手段构成的“死亡”委婉语,如,to set one’s account,to be cut off,to ring off。
(2)缩略
“死亡”委婉语中有一部分是通过词语缩略的手段构成的。缩写是一种常见的汉语缩略手段,它可以将一个词或短语缩写成一个字或几个字。英语缩略语是直接从原式中根据缩略需要选择材料。这是因为英语属于表音体系的文字,是用有限的符号表示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而这种符号就是作为标记词语声音的字母。汉字则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是用众多表意符号表示一种语言中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或词。
在《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死亡”委婉语的收录数量为8 个。如,“光荣牺牲”缩略为“光荣”,“舍生取义”缩略为“取义”。
英语中也有部分“死亡”委婉语是用缩略法构成的,英语将单词或者短语中的字母进行省略将其截短或缩短,如,将“hell with it”缩短为“h with it”,将“knock out”缩短为“KO”。
2.不同的词汇手段
专用指称这类“死亡”委婉语是专门用于形容某一类人物或某一种方式的“死”。这种情况只在汉语中存在,如“驾崩”专指帝王之死;“香消玉碎”专指年轻女性之死;“吊颈”专指自杀而死;“善终”专指人活到老的自然之死等。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地位,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支撑的封建专制社会。在专制统治下,人们的性别、年龄、职业不同,说的语言、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有不同。
1.汉语独有四字成语
汉语里有很多四字成语表示“死亡”,如“马革裹尸”“撒手人寰”“香消玉殒”“三长四短”等。
2.英语多固定表达
(1)汉语多用凝结较紧密的词
古代汉语里常见的:亡、故、卒、弱、逝、殁、殪、毙、殂、徂、殒、薨
现代汉语占优势的常见双音词有:走了、没了、离世、去世、故去、逝世、谢世、安息、永别、永诀、长眠、作古、断气、咽气、合眼、闭眼
在汉语的“死亡”委婉语中,除了古代汉语留下来的单音节词之外,多表现为结构紧密、不可在中间插入其他成分的词。
(2)英文多用固定表达
A.v.+adv.+n.(lay down one’s life——放下生命)
B.v.+adv.(cut adrift——砍断绳索)
C.be 动词+实义动词过去分词+介宾短语(be taken to paradise——被带去天堂)
D.动词+介宾短语(be out of the game——出局)
汉语是表意文字,文字的理据性较强,其语素多数是单音节且带有意义的词根,可以自由组合成词,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融合,联系更加密切。英语是表音文字,形态的理据性较强,字母组合成音节就能生成词[9]。
英语之所以有更多的短语表达,是因为古英语存在复杂的名词变格,即直接通过名词词尾的变化揭示这个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一时期英语只有很少的介词,而且使用的场景趋于一致。但随着法语为首的欧陆诸语对英语产生影响,英语的变格系统崩溃了,主属与宾的词尾相似,只靠名词本身我们已经不能准备判断其起到的语法功能了[10]。介词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变格的替代品而广泛应用的。以带有“介词”的短语为例,一些介词短语就是把介词与名词放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被当作是形容词或副词,在句子中它的功能就相当于一个词,从而丰富英语的语言表达。
1.比喻
汉语和英语都会用睡觉或者休息来比喻死亡。汉语中有“安息”“长眠”“沉睡”等,英语中有to sleep,to be gone to sleep,to be at rest。另外,汉语和英语还会用回家来比喻死亡。汉语中有“大归”“回老家”等;英语中有to be at home and free,to go to one’s long home,to go home in a box 等。
2.借代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许多用身体器官或者生理特征去描述人死亡的“死亡”委婉语。人在临近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特别的生理特征。比如,呼吸停止、眼睛闭上。因此,在汉语中会借代“咽气”“断气”“闭眼”等词描述死亡。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方式,如to breathe one’s last,to have throat trouble。
洪堡特创造性地提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11]由此可见,语言不仅和文化有紧密联系,与民族思维也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只有在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的思维和语言。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受很多因素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宏观表现为中国与目标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微观表现为两国的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心理距离及语言距离等多维距离[12]。其中,语言距离就是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差异。
中华文化强调礼仪和尊重,因此在语言交流中更加注重表达方式和措辞,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表达和个人表达自由。因此,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汉语“死亡”委婉语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仅具有一定的汉语特色,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特殊语言形式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以不同的视角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的使用和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文化的传播也会影响和塑造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由于委婉语本身即属于委婉、修饰、间接的表达,因此其语用义与其本来的字面义有着一定的差异。换言之,委婉语委婉义的表达有赖于特定的语境。加之汉语中“死亡”委婉语形式多样,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外国人对于汉语“死亡”委婉语的理解比较困难。
汉语“死亡”委婉语的产生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往往受到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思想典章制的影响,而这些思想与制度有不少已成为历史。对于这部分“死亡”委婉语,即使汉语母语者有时也会感到陌生;而大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更是如此。对于这部分“死亡”委婉语,外国人即使知道其语言形式及大致使用场合,但往往也浮于表面,不知道其形成背后的文化机制。
汉文化历史悠久,众多民间故事、历史传说、诗词典故等文学作品构成了委婉语的来源[14]。这些数量众多的委婉语,一方面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中华文化传播的难度,这对中华文化传播者以及传播机构来说,既是可以选择的具有特色的内容,又是一项具有难度的挑战。
语言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精神三者长期互动的结果。[14]从这个角度来看,了解一门语言,就会对这个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本身禁忌的内容,或言语交际中不愿直接提及的事物,委婉语因此应运而生。本文以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的实践意义为出发点,通过梳理汉英“死亡”委婉语在构成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的异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有关汉语“死亡”委婉语的传播展开一定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汉英两个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际,也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