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莛 李绍曦 曹凌静*
“以文载道”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各朝各代文人雅士都喜欢借助文字抒发情感,由此出现音韵优美、措辞典雅、意境悠远、情真意切的古诗词。例如,《孟子·尽心上》中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出一种理想主义和高尚的现实追求;《礼记·礼运》中用“讲信修睦、协和万邦”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精辟概括了“和”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泰国民众不仅可以在报纸、杂志、书籍中阅读中国俗文俚语,还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诗词文化。鉴于此,本文从认知翻译学理论出发,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泰语外宣翻译路径,以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国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泰译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翻译。胡文彬认为最早开始于1802 年,国王拉玛一世让兼通中泰两国文字的本隆主持《三国演义》的泰文翻译工作。到拉玛二世时期,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东周列国志》《东汉通俗演义》《封神演义》等相继翻译为泰文[1]。李学志认为泰国诗琳通公主是中国古典诗词泰译的第一人,其先后出版了两本泰译诗集《神韵闪耀》和《塚玉词》[2]。刘丽雅对《诗经》中的泰译情况、汉译泰对比进行了分析[3]。张博文对《孝经》中翻译者的目的及其翻译策略等进行了研究[4]。彭少艾对《孟子》的意义以及海外翻译介绍、全译本评析进行了研究[5]。覃秀红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音译法、直译法、增补法、替换法、略译法、造词法、详解法、沿用法、加注法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6]。二是对中国文学作品中泰语词汇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徐利新、张小克对中文与泰语对于时间文字用语、时间认知心理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发现中泰翻译中会对时间隐喻存在语义不平衡的现象[7]。黄盈秀对中泰文化差异下关于疾病医疗词语、宗教习语、艺术词语、食物词语、动植物词语、人名中泰翻译进行了研究,提出要从文化的整理视角来进行两国语言的翻译才能将一国的文化现象用别国语言进行解释再现[8]。陈利对邱苏伦教授在《大唐西域记》和《洛阳伽蓝记》泰译版所使用的“结微情以陈词”翻译方法进行了论述[9]。
中国诗词文化是一种语言心态与文化意蕴的有机结合,其不仅创造了家喻户晓的“月圆、月缺、月明、月暗”意境,而且以月亮抒发“团结和睦、睹物思人、思乡眷恋、离愁别绪”之情,通过通俗易懂、清新脱俗的字、词、句向大众展现了中国传统古诗词所蕴含的包罗万象的内容。例如《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原意是高大的树木,是由小树长成的,九层楼高的楼台,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表明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寄托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鲜明的态度与身体力行的准则,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例如《论语·述而》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明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如浮云一般。这也是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已经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变成了一种最高的追求。
1.思维方式差异
中泰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所以当泰国民众对中文进行语言学习与文化了解的时候,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古代到现代,儒家、道家、佛教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用“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解释了“助人”和“赠人”都是有益于自己,而非有害于自己的道家思想。中泰两国人民在时间价值观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观念也较强,讲究“珍惜时间与提高效率”;泰国人的生活节奏很慢,时间观念也较弱,讲究“享受生活与慢生活”。那就意味着泰国民众在阅读中国古代诗词泰译版时会受到思维方式的不同影响而导致的文化隔阂和传播障碍。[10]
2.词汇定义差异
中国古诗文化以短小精悍的结构为主,一个字、一组词、一句话常常表示不同的单词意思。例如“牛”这个单词,在中文和泰语中有着不同的词汇定义,在中国,人们经常用“牛”来形容勤奋、稳重、工作努力的人;而在泰国,“水牛”一词经常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愚蠢和顽固。例如陆游在《饮牛歌》中用“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解释了对人生豁达的感悟,“别说牛老了,我都八十岁了,还能干活”。那就意味着泰国民众如果没有理解中国诗词中单个字、词、句的意思就会对诗词整体性的把握存在误解。[11]
1.释义翻译与概括翻译并重
对于中文翻译泰文而言,由于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结构、修辞方式、逻辑顺序、文化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所以无法直接对中文和泰语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的转换,译者只有深刻理解该句中文的浅层含义和深层寓意才能在泰译时保留源语信息,不仅要从泰文的行文规范和逻辑顺序方面对原句进行翻译,同时也要对某些字、词、句做释义翻译与概括翻译处理。释义翻译是指通过对某些字、词、句加以“解释”或“组词”的方式对古诗句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策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例如《国语·晋语》中的“轻关易道,通商宽衣”,“轻关易道”在古代汉语中是指降低通关税收,修整道路,若按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容易使读者误解这是一个形容走路动作的成语,所以在实际泰译中可以解释为降低关税的措施。“通商宽衣”在古代汉语中是指放宽农政,减少农民负担,不夺农时,若按中文逐字逐句地翻译容易让读者误会这是一个形容衣服的成语,所以在实际泰译中可以解释为促进农产品贸易的措施。通俗易懂地让读者明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为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所推出的政策。概括翻译是指使用概括性的字、词、句来概括中国古诗文中的具体实物。例如儒家经典《左传》中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为“追求仁义并与邻国友好相处是立国的法宝”,在实际泰译时,一般将“追求仁义”和“与邻国友好相处”概括为“交好朋友是国家的宝贵财富”。[12]
2.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
黄友义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例如在《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比喻中华文化所提倡的“以和为贵”,其核心是强调文明的差异性,并尊重其他文明的宗教、历史和风俗,使不同的文明、文化和宗教能够和睦相处。在实际泰译时不仅要准确地表达原诗句的内容、意义和情感,还要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力求在音美、形美、意美上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礼记·中庸》中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想悖”,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描述进行了说明,太阳、月亮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可以同时运转而不会互相妨碍。而其中的“道”不仅是指简单的行为准则,亦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佛理、公理。通过用更加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需要的原则对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包容精神和合之道的内涵进行描述。[13]
3.使用注释解释文化背景
注释是作者或编者为便于读者理解正文内容而增加的解释,是为正文服务的。正文内容越深奥难懂、语境依赖度越高、离读者的年代越久远,就越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注释。所以,在泰语翻译时,译者要增加一些注释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古诗句的意思。例如在对元代戏剧《争报恩》中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进行介绍时,为了解释当代中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增加了关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注释。进一步说明了古诗句中“时间会解释一切”的道理。[14]
遵循共情性原则,打通共通的意义空间,以共情的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诗词文化。首先,在中国诗词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翻译时要注重泰语和汉语中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文化差异性,避免由此造成的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从而更好地展现文化软实力、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柔性输出。其次,翻译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到中泰两国的国家背景、思维方式、词汇定义所具有的文化差异,在实际翻译时将翻译的重点放在基本层次词汇的解释定义上,帮助读者了解与学习中国诗词文化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最后,制作中国诗词文化多语种宣传视频,依托短视频传播迅速、目标精准、交互性强的特点,推动国外受众对中国诗词文化的认知。[15]
遵循指向性原则,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精心翻译中国诗词,进一步把中国诗词文化讲得深刻、讲得透彻。要把我们想讲的和外国读者想要了解与学习的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国诗词文化优势,提高诗词文化翻译质量,推动诗词文化对外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泰译兼具传播中国政治理念与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本文从认知翻译学角度着手,通过对大量事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该书中中国古代诗词泰译、注释泰译的翻译方法及技巧。译者只有先了解中文字、词、句的源语言意思和文化隐藏的内涵,才可以找到或翻译出对等的泰文字、词、句,让泰国读者拥有与中国读者相似的理解和感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