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

2023-08-31 15:11:22刘月俊
种子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措施病虫害

刘月俊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小麦产量常年稳居世界第一,小麦质量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种类日益增多,防治难度逐渐加大,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将病虫害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降到最低是目前农业研究中必须实现的目标。文章详细分析了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针对病虫害种类提出了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质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4-010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B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小麦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在品类繁多的粮食作物中,麦粒经研磨成粉后可以制作成美味可口的面食,尤其是作为北方人的主食,深受民众喜爱。虽然小麦种植的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各地的种植户均被小麦病虫害所困扰,随着病害和虫害抗药性增强,其防治难度也显著提高,加之冻害、旱害等生理性病害频发,严重影响着我国小麦产量和品质,如何精准科学地防治病虫害成为当下小麦种植的重点[1]。

1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根据相关资料和统计调查,目前我国小麦常见病虫害如表1所示。

1.1 病害发生特点

1)小麦白粉病。白粉病是冬小麦种植中较为普遍的病害,在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患病,其中以小麦抽穗期和成熟期最为严重。小麦感染白粉病后,小麦的不同部分均会受到病原菌的影响,特别是叶片和鞘受害程度最为严重。感染早期,叶片表面会慢慢产生黄色小斑块,后期会形成白色粉状霉层,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此时颜色转为灰白色,且有的患病部分出现较多黑色粉末,最终导致叶片枯死。最适宜白粉病病菌生存的温度为15~20 ℃,每年4月是白粉病高发期,随着温度升高,白粉病害会逐渐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难度。同时,该病菌的传播与小麦播种间隔有关,播种间隔过小不利于空气流通,造成麦田湿度和土壤氮肥含量增加,极易诱发白粉病,导致小麦产量降低[2]。

2)小麦叶锈病。小麦锈病包括叶锈病、秆锈病和条锈病3种。叶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使其斑纹杂乱;秆锈病叶片呈大红斑纹;条锈病叶片呈现条状。其中小麦叶锈病最为常见,该病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通常小麦返青后60 d是叶锈病的高发期,感染该病后,小麦叶片表面会产生许多斑纹,如果病菌持续繁殖,病原菌会逐渐从穗叶气孔入侵,并聚集在叶片上,重复侵染小麦。对于早播小麦而言,如果空气湿度较大,其患病概率将成倍提高[3]。

3)小麦根腐病。根腐病俗称青死病,该病在小麦萌芽阶段极易出现,早播小麦易感染该病害,且在小麦成熟后易发生黑胚病和穗腐病。当小麦感染根腐病后,感染区域会出现菱形、灰白色的斑块,随着颜色变化,病菌会逐渐为害幼苗根部,一些感染程度较重的病株甚至会产生“青死”和“白穗”现象。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一般在病株根部越冬,当第2年气温回升后开始大量繁衍,所以一旦土壤湿度过高或气温偏低,便会极大程度地增加小麦根腐病的发生概率[4]。

4)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会发生在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在小麦种植中较为常见。该病害会导致小麦幼苗的穗、秆、叶片全部枯萎,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据统计,小麦感染赤霉病后将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到50%以上,使小麦种植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赤霉病一般出现在高温季节,如果温度在25~30 ℃且降水多,小麦易发病。在小麦幼苗感染赤霉病后,会改变小麦颖壳颜色,且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后期麦秸也会出现发黄或者变为棕色的情况。

5)小麦纹枯病。近年来,小麦纹枯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减产可达20%~50%。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都有发生,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在茎基部1~3节叶鞘处会产生大量椭圆形纹状褐色病斑,对于重病株会造成小麦倒伏甚至枯萎。在发芽期,该病害会使芽鞘变成褐色,甚至烂芽死亡;在秋苗期至返青期,该病害会使叶鞘中央变为灰色,叶缘呈棕褐色,叶片呈深绿色水渍状斑点,严重时导致大面积枯死[5]。

6)小麦全蚀病。小麦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都可能感染全蚀病,在幼苗期,感病严重时根茎将变成深棕色,甚至全根发黑枯死,轻者病株长势较差;在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簇生或点片干枯的白穗,一般會导致小麦植株大面积枯萎死亡,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会显著减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虫害发生特点

1)麦长管蚜。在小麦种植中,麦长管蚜属于常见害虫,其可以在幼苗基部或者土壤间隙越冬,当环境温度升高后,幼虫会在麦基周围蚕食,严重为害小麦。麦长管蚜具有喜光、迁飞的习性,以叶片为食,主要分布在小麦的叶鞘和根茎中,收割小麦后,麦长管蚜以杂草作为宿主,在秋季侵袭麦田。麦长管蚜泛滥成灾的因素很多,其中温度是主要原因。麦长管蚜的生存温度一般在15 ℃左右,喜欢潮湿的环境,且不耐热。一旦温度降到-2 ℃便很难生存,因此北方地区麦长管蚜不能越冬。若在春季出现暴雨天气,可能会减少麦长管蚜的数量。除此之外,小麦播种时,施肥量会影响麦长管蚜的发生率;倘若小麦提早播种,会提前麦长管蚜为害麦田的时间。对于小麦穗型紧密、生育率高的麦田,小麦虫害将更为严峻。

2)吸浆虫。吸浆虫与麦长管蚜相似,在小麦成熟期,其幼虫会进入麦壳汲取麦浆,使麦粒变成秕粒,甚至成为空壳。因此,吸浆虫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会减产20%左右,最高可达70%。

3)地下害虫。目前,小麦地下害虫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3种,蛴螬种群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然而,近年来大量粮食作物秸秆直接还田,虽然增强了土质的疏松性和透气性,但为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且在麦田中害虫食源丰富,加速了蛴螬的生长和繁衍,蛴螬成为了为害麦田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据资料介绍,秋苗期小麦地下害虫总被害率通常在3.9%~5.3%,麦田缺苗断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蛴螬为害率高达90%以上,春季的主要害虫为金针虫,因此总体上小麦春苗期的被害率比秋苗期低。

1.3 生理性病害

我国小麦生理性病害包括霜冻、旱害、旺长和暴雨后的青枯等,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危机严重,极端天气日数不断增加,导致生理性病害频繁发生,极大影响了我国小麦产量。生理性病害不仅直接为害小麦,而且易滋生和蔓延病虫害。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结合相关患病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希望能有效提升麦田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保证我国小麦的高产量和高品质。

2.1 病害防治措施

1)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小麦白粉病主要侵染叶片、叶鞘和茎秆等部位,严重时侵害穗部,致使叶子变黄、枯死,导致小麦减产,减产达10%~20%,甚至达到50%。选择良种,有利于提高小麦抗性;科学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可提升小麦的抗害性,如精准灌溉、严控播种距离等。有效喷洒农药,通常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选用12.5%烯唑醇25~30 g或者25%丙环唑乳油10~20 mL,兑水35~40 kg均匀混合,喷施叶面。

2)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小麦锈病主要分为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其中叶锈病、条锈病多发生于叶片,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等部位。针对小麦叶锈病的发生特点选用抗病性强的种子,延长小麦播种时间,尽可能避开该病害的高发期。叶锈病与环境湿度密切相关,因此要定期监测湿度,做好麦田排水工作。可用粉锈宁拌种,能有效提高小麦抗病害的能力。

3)小麦根腐病的防治。小麦根腐病是以苗期芽鞘及根部变褐腐烂为主的一种病害,发病严重时无法出苗,发病幼苗多以矮化簇生为主,后期抽穗不畅或者灌浆期死亡会变成白穗。积极开展农业防治措施,轮作玉米等农作物,能有效抑制根腐病的发生。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和小麦抗性。采用多菌灵拌种,可降低小麦根腐病的致病率。

4)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可知,在小麦开花期一旦遭遇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和传播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与小麦种植及管理方法密切相关,尤其在玉米-小麦轮作中,如果不深耕细作,大量玉米秸秆还田以及带菌残渣等均会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丰富菌源,花期遇到降水天气便会流行赤霉病,致使小麦产量急剧下降。选用良种可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应用化学防治措施,结合天气状况,在小麦赤霉病高发期前及时喷洒50%多菌灵或者甲硫脲500~1 000倍液。

5)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纹枯病作为我国麦田的主要病害,其对小麦的为害大体上可分为3个时期,幼苗时为侵入期,小麦返青拔节期为发展期,返青拔节期过后为稳定期。小麦感染纹枯病后,芽鞘、叶鞘逐渐向茎部、茎秆侵染,最终导致小麦植株变黑坏死,形成白穗,造成减产。目前,小麦纹枯病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在播种前药剂拌种、小麦返青拔节期喷药杀菌。在播种前,选用20%三唑酮乳油或者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注意药剂含量为种子含量的0.02%~0.3%,在小麦返青拔节初期喷药有助于杀灭纹枯病病菌,阻止其进入小麦茎秆内部,通常施用三唑酮或者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兑水均匀混合,喷洒防治。

6)小麦全蚀病的防治。对于小麦而言,全蚀病可导致小麦减产10%~20%,针对重病田,小麦减产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目前,其防治措施主要为化学防治,选用硅噻菌胺悬浮剂20 mL,兑水300~500 mL,均匀混合,并拌种10 kg,搁置阴凉处0.5 d即可播种。

2.2 虫害防治措施

1)麦长管蚜的防治。麦长管蚜多出现在小麦幼苗期,在返青拔节期后,大多聚集在叶片、茎秆处汲取小麦汁液,导致植株枯亡,造成籽粒瘦秕。开展生物防治措施,利用麦长管蚜的天敌杀灭害虫,可以在早春时期引入适量瓢虫、蚱蜢等杀灭麦长管蚜,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开展化学防治措施,在小麦生长发育前期,可以选用辉丰菊酯溶液喷洒麦田,在小麦灌浆初期,可以选用吡虫啉或者三氟氯氰溶液少量喷施。结合麦长管蚜喜光特性,可以在夜间放置适量灭虫灯捕杀麦长管蚜。

2)吸浆虫的防治。吸浆虫对小麦为害巨大,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鉴于此,结合吸浆虫不同生长期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蛹期防治,通常在每年4月,将适量乐斯苯乳油或辛硫磷乳油与细土混合,在浇灌期或者阴雨天前将其均匀撒在麦田中,可杀死土壤中的幼虫和蛹。成虫期防治,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可用辉丰菊酯乳油或乐斯苯乳油喷施麦田,杀死吸浆虫成虫。

3)地下害虫的防治。针对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常见的地下害虫,在小麦播种期、返青拔节期为害程度较大。选用乐斯苯乳油或者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细土均匀撒入田垄中,可殺死土壤中的害虫。选用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拌种,静置一段时间后即可播种,可有效减少地下害虫。

2.3 生理性病害防治措施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恶劣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我国小麦产量的影响巨大。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监测和记录麦田温度、湿度等气候参数。根据小麦生长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做好应对冻害、旱害等灾害天气的准备工作,科学制订防治方案。

3 结束语

病虫害是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科学高效地防治小麦病虫害,文章结合小麦白粉病、叶锈病、根腐病等病害和麦长管蚜、地下害虫等虫害以及冻害、旱害等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宣传与培训工作,及时根据所属地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天气状况科学指导小麦种植工作。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形成防治病虫害的局面,才能圆满完成小麦病虫害防治任务,从而提高我国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郑徽,郝德伟.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河北农业,2022(9):50-51.

[2]白周鹏.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0):47-50.

[3]张晓英,孙继亮.小麦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8):58-60.

[4]陆珍珍,孙婷,陶伟.2020年江宁区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2020(6):141-142,154.

[5]于华强.周口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信,2018(5):240-241.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措施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水稻稻瘟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分析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煤矿井筒装备防腐涂料的选择和施工
对某鸡场鸡白痢发病情况的调查及防治效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