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歌
【主人公简介】
陶姝宇,蒙古族,1985年3月出生,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农艺师,现任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党委办公室主任。2021年9月被组织选派任阜蒙县东梁镇吐呼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一
陶姝宇刚到村上报到,就听说老会计不久前骑车通过村十字路口时被机动车撞伤了,三根肋骨骨折不算,还遭受了一场惊吓。一想到路过那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挨了撞,老会计心里就发毛,村民们通行时也都打怵。
俗称疏港公路的204省道和横穿吐呼噜村的王东线交叉路口,不仅车流量大还有盲区,几十年来事故频发,村民们一直盼望着安装信号灯。陶姝宇暗下决心要率先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作为省直机关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到任一周内,她每天都顶着烈日在路口蹲守,统计车流量,调查肇事率,掌握了确切情况后,以村“两委”名义向市县交通和应急管理部门提出请求,并一次又一次地登门表达民众诉求,奔波了一个半月后,终于安上了标准的交通信号设施。从此,村民们出行这个路口的安全有了基本保障。
按照惯常思维,村里把问题反映到镇里,镇里把问题反映到县里,然后等着立项就是了!可村民们一等再等,这么多年来也没见红绿灯亮起来。陶姝宇来了之后,就想率先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她想,连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怎么推进乡村振兴?还怎么叫响“第一书记”这个称谓?这得赶紧闯出一条路子来。在几经蹲守后摸清了车流量、事故率这些基本数据之后,径直找相关部门力陈己见,请求他们抓紧办马上办,一定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她实时跟进、有效沟通,推动了相关部门抓紧研究赶快落实。于是,村民们和行人们多年盼望的红绿灯终于亮起来啦!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每项工作都要理清头绪找对路子。她要把在省直机关工作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带到基层来,结合实际想事干事,努力做到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当好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二
吐呼噜村位于辽西阜蒙县西南部,村域面积12.51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1160亩,现有耕地5600亩,11个居民组,全村常住人口23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6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管理党员86名。主要产业为乡村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近些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立足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温泉等产业,曾获得“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殊荣。
实现了脱贫攻坚后,怎样巩固成果、谋求振兴,是一个事关长足发展的大问题。也正是在这个关口,陶姝宇被派驻进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既然叫第一书记,那就得第一个敢想事、敢干事,和本村党支部书记合作共事,发挥各自优势,齐心协力把党组织建设好,把党员队伍带动好。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请各位党员同志恪守敬党爱党的忠诚心、支持全村正向发展的同理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向上心,勿忘昨天苦难辉煌,无愧今天使命担当,不负明天伟大梦想,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这是陶姝宇在全体党员大会上,向全村党员发出的动员令。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必须让党的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驻村后,她率先抓基层党建软硬件双提升工作。在软件升级方面,建立起组织生活台账、党员信息台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台账、党费收缴台账、综合资料台账五大类台账,完善本村党建档案资料,快速掌握各支部和每名党员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时,精心为每名党员制作专属政治理论学习笔记本,购置党徽,制订会序,准备课件,以规范程序、用心安排、周到关怀传递给党员同志们要重视组织生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强烈信号。党员们说:“陶书记讲的党课通俗易懂接地气,我们爱听,知道我们想什么,教给我们怎么做。”从此,每次组织党日活动,党员到会率均达到85%以上。通过活动正面引导、正式灌输,党员同志们能够坐下来听、睁开眼看、动脑筋想,真正做到了转变思维、凝心聚力、思进求变,同时触动有志青年积极要求进步。2022年全村新发展党员6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名。为了抓好硬件提档,她日夜奔走多方筹措资金8万多元,将杂物堆积、尘土遍布的场地装饰翻新,亲自规划设计、现场监工,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集党员活动室、农民培训学校于一体的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员和群众学习技艺技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打造出高品位的活动场所。村“两委”成员不无自豪地说:“陶书记一手设计修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在全镇也是首屈一指的!”
过去有句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就看党支部。”这句话现在仍在村民中流行。陶姝宇深知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作为第一书记,她和村党总支书记刘殿昌默契配合,有了好主意俩书记先商量怎么变成总支部的决策和各个支部的落实部署,再变成全村党员的具体行动。比如村务公开问题,该公开的事项必须及时研究、适时公开,让村民们在事关利益和福祉的问题上算好明白账、良心账,决不稀里糊涂。她坚持每季度上一次党课,结合上级党委要求和本村实际立题,有针对性地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浅显易懂地讲解政治经济生态文化新名词,潜移默化地提升在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让每名党员真正成为一面旗帜,让党组织的每一粒细胞始终处在激活状态、亢奋状态,成为乡村振兴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陶姝宇还注重以党建为统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她牵头联系县委组织部,组建县镇村三级联合调研组,立项探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引领基层‘四化’治理路径”,力争让乡村治理理论落地生根,推动吐呼噜村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成为“四化”治理示范村。
三
这些年吐呼噜年轻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守家在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运用网络的能力特别欠缺。为了增强现代村务治理能力,陶姝宇带领各村民小组长,挨家挨户帮助村民办理政务服务注册登记,宣传讲解政务服务便民系统的好处与用法,同时摸民情访民意,详细掌握享受精准扶贫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耐心指导村务工作人员熟悉相关业务,推动政务服务“不出村口,一网通办”。当公安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反诈行动时,她第一时间通过村政务平台发布安全提醒,在全村范围内开展国家反诈App注册,倡导全民注册全民警惕,建立村民人身财产保护机制,提高村民防骗意识,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为了提高村民健康知识普及率,提升村民健康水平,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问题,2023年7月,陶姝宇诚邀辽宁省金秋医院25名多学科高级医疗专家组成的专业化團队入村,为村民进行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11项,心电图检测、血糖检测、尿常规检测、骨密度检测4项免费体检和用药指导,带领专家们为村患病老党员入户诊察、慰问送药。村民们紧紧握着她的手眼含热泪说:“陶书记真是为我们太用心,对我们太好啦!”
她把村民的安危时刻挂在心上。当2022年3月奥密克戎病毒来袭时,她第一时间协调派驻单位,帮助派送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泡腾片、口罩等1万元防疫物资到村;到年底,她协调派驻单位连续多次派送防疫物资,累计价值2万多元。当2022年7月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席卷阜新时,她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制定防汛预警、排查抢险、疏散救援、值班值守方案,成立抢险救援队,个人出资3000元为15名防汛救援队员购置了全套防汛装备。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陶姝宇从小切口入手,组织带领村文艺爱好者编排精彩节目,个人出资赞助一切演出费用。帮助演出队向县文联提出申请,被批复为“东梁镇吐呼噜村好风光文化艺术团”,并引荐演出队登上了阜蒙县第二届农耕文化节的大舞台,如今艺术团30多名成员已成为乡村文化的带动者、乡风文明的传播者。此外,她还组织开展“新春送暖意,慰问传真情”活动,为村“四类”人员、80岁以上高龄老人、老党员送去新春慰问及祝福;在“三八”节期间,开展“巾帼绽芳华”活动,鼓励本村妇女同志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村民们发自内心地称赞:“陶书记真是妇女姐妹的贴心人!”
新时代的土地需要文化的滋养,新时代的农人需要文化的启迪。为了培育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型农民,陶姝宇把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首选。2023年春耕备耕时节,陶姝宇在全镇率先开启了“科技先行,助农生产”大幕,举办了农民种植、养殖技术提升培训班,本村和邻近村百余户种植养殖户参加了培训。陶姝宇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村民种植实际,围绕种子、肥料选购常识和使用注意事项、农作物缺素症和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三个方面,为村民做了重要环节和关键技术讲座,并从国家农业发展导向、产业政策扶持方向上,鼓励引导村民扩大油料作物种植,详细讲解玉米单产提升、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授课过程中,她注重专业术语通俗易懂、政策解读简洁明了、实际操作切实可行,以幽默诙谐的授课风格,以生产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吸引村民们听得进、听得懂、兴致浓、能互动,村民们纷纷夸赞陶书记的课讲得好,受益良多。
这次大规模、全方位培训得到了省直派出单位的鼎力支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正高级兽医师薛树山专家,还为养殖户讲授了牲畜疫病防控技术,并到养殖现场答疑解惑。
不负时光不负春,不负职责不负民。培训班结束时,陶姝宇鼓励村民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座的各位村民都是向饭碗里装粮的践行者,春耕秋收、辛勤劳作不仅能保障家庭的富足富裕,更能保障国家粮安天下。技术在手,丰收不愁。希望大家在原有种植经验的基础上,选良种、购好肥,更新技术,精进管理,在全县丰收的佳绩里做出我们吐呼噜村民的贡献!”
这次培训开全镇2023年春耕备耕的先河,引起了当地媒体的热切关注,有新闻稿这样开头:“春耕备耕正当时,专家指导不宜迟,农技培训面对面,服务三农实打实。”村民们说,这四句话说到我们心坎上了,陶书记做事儿就是不忽悠、实打实。
四
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陶姝宇牵头制定了吐呼噜村两年发展计划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围绕着人才振兴,她致力于创建两大平台:2021年12月,创建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学校”,这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聘请省级农业技术专家授课,开展种植养殖等综合性技能培训,着重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及新型经营主体,为本村人才振兴储备力量;2022年7月,创建了“阜蒙县生物质灰资源化利用研究项目专家工作站”这一科技帮扶综合平台,工作站科研团队由省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部门土肥领域权威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等17人构成,开展配方研发、实验室和田间双重试验,建立了40余亩有机肥肥效校正加品种对比展示试验示范基地。围绕着产业振兴,她致力于打造三大品牌:借助东梁温泉“中国小苏打第一泉”的优势,引进项目盘活资产,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将地域民族特色、乡土文化资源和温泉旅游资源紧密融合起来,将私人家庭主题聚会场所与特色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争取乡村振兴产业扶持项目资金220万元,打造温泉城特色旅游服务品牌;注重致富带头人培育,因势利导鼓励本村种植大户推出优质农产品,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借助阜蒙县畜禽粪污年收集量大的优势,充分利用生物质热电厂灰渣资源研发新型肥料,打造县域自主知识产权肥料品牌。目前,这些蓝图正在变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共生的美妙现实。
作为10年前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吐呼噜的发展曾因一些难以名状的原因陷入瓶颈。陶姝宇和现任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村民看我们的能力水平,最重要的是看我们能不能有效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涉及为民造福的事儿,必须一件件地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实打实地干出成效来。
前些年修路实现了村村通,但没有彻底实现屯屯通。各屯组内大约得有8.7公里的路况没有得到改善,夏天遇雨泥泞不堪,冬天大雪走路打滑,村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出门走路别像蹚烂泥塘子,尽早实现路面硬化。为了改善村屯出行路况,村民们不间断地向村镇提出诉求,甚至不止一次地打市长热线反映问题。
陶姝宇驻村工作半年间,走屯入户听到最多的诉求就是修路,感触最深的也是进屯入户行路难。她暗下决心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把村民们的这块心病解除掉。从2022年7月开始着手,她就开始实地考察测量,到底哪段路该修,哪段路裁弯取直涉及村民补偿,哪段路铺设路基需要更多人力和机械投入。摸清情况后,开始申请立项,先后给交通、民宗、水利、乡村振兴多个部门打了报告,寻求匹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陶姝宇心里急呀,那些日子马不停蹄:跑到交通局诉求,争取列入计划盘子;跑到民族宗教局訴求,争取到一笔配套资金;跑到水利部门诉求,争取到移民工程资助;跑到乡村振兴局诉求,争取到一笔和美乡村项目资金。有了这些部门的支持和帮助,8.7公里路基铺设、200多盏路灯安装都在2023年6月开始紧张施工,有望在3个月之内完工!
回望这一年多的光景,她无数次电话沟通,无数次约见会谈,无数次邀约就餐,无数次登门拜访开门见山,村民们那渴求的眼神、老大爷老大娘的迫切心情,是她想尽一切法子把路修好的原动力。
回想这一年多的光景,她为修路的事简直是着了魔,夜里常常为想对策睡不着觉,更为几次跑省进厅而面临危险。单说2023年开春那天,为了把2500米移民路项目争取到手,她连夜开车往沈阳赶,打算第二天一早就到省厅沟通具体事项。不巧赶上能见度不足5米的大雾天,自己从没开车走过这样的夜路,车一直不敢快开,眼见大车小辆呼啸而过,恐惧感伴随全程,回到家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期间,她落下了腰脱的毛病,来病就一瘸一拐的,走起路来拉拉胯的样子。她从来不怕别人笑话,一直坚守在修路工地,一天不去都放心不下。她说,项目要落地,质量要保证,我要看到煮熟的鸭子让村民们真正吃到嘴里才放心。
这期间,她意外获得了二胎的缘分,但为了把修路这件烦心事儿、紧要事儿干好,她和丈夫商量后终止了妊娠。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苦楚,她从来不对外人讲。
从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争取来的资金和项目,解决了不同路段的修整问题,解决了不同路段路灯的配套问题。可以说,这8.7公里长的路是一米一米争取来的,真可谓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咬定目标、只争朝夕啊!
这一年半当中,她还从乡村振兴局、林业局争取来资金和苗木支持,
在村路上栽种了金叶榆、松柏、丁香等,打造了2公里多的景观路,让吐呼噜村的绿化、亮化、美化实现了新飞跃。
五
谈到吐呼噜村的发展愿景时,她满怀憧憬滔滔不绝;谈到对家人的关爱时,她却深感愧疚一度哽咽。回首2022年那暴雨如注的夏季,7岁的儿子突发疾病送进ICU病房急救,出院后一度身心脆弱离不开妈妈陪伴,而那几天阜新全域面临着防汛抗洪的巨大压力,她当机立断带着母亲和儿子火速驾车赶回村里,与全村人共克时艰。
从驻村第一天起,她就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上,这从她的驻村日志上可窥一斑。2021年9月15日的日志,是这样写的:
“今天工作计划是走访村六七组,帮助村民办理政务服务信息注册。早上7点准时从镇政府宿舍出发,前辈第一书记王运滨大哥说,只见风一般的女子,一脚油门就没影了。全天在村妇联主任王婶陪同下走访了110户,帮助办理政务服务信息注册200人,详细讲解了政务服务便民平台的用处与用法。同时了解了村情民愿,倾听了诉求期盼,虽有些诉求和问题不能当即答复村民,我都一一记在了心上,会逐一解决。晚上7点30分,带着一脸油腻一身尘土返回宿舍,虽疲惫不堪但工作成效满意。今天更值得高兴的是交管部门对我申请的十字路口安装交通信号灯事宜给予了马上落实的答复。红绿灯即将照亮吐呼噜村民出行的平安路。”
在陶姝宇心中,驻村工作大于天。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满怀赤诚而来,定当接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接力棒,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心用力用情推进乡村振兴! ”“……既然选择了投身‘三农’沃土,定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一终极目标奋勇向前!”
不到两年的光景,陶姝宇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来真干、用真心、献真情”的铮铮誓言,用最短的时间摸清了村情、融入了集体、赢得了民心,谱写了乡村振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驻村期间,她先后荣获“辽宁省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阜新市百行千人进万家基层理论宣讲员”“阜蒙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所驻村党总支荣获“全县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回想當初,驻村第一书记是她心甘情愿积极主动争取下派。
作为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党委办公室主任,千头万绪的工作离不开她,组织上压根儿就没考虑过选派她去当第一书记。是她听到有这个机会时主动请缨,并表示不怕吃苦受累,坚决干出个样来!组织上看她态度那么坚决,就满足了她这个请求。
没有泥土的芬芳,哪有百花的馨香。陶姝宇一直对到农村生产生活一线去工作一段时间心向往之。她说作为土壤学博士,不跟土地和农民打交道就是纸上谈兵。参加工作以来,虽然在土肥质量检测、土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行政综合、宣传设计、疫情防控等多个岗位上历练过,也都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总觉得没在最广阔的田野里驰骋过是个最大的缺憾。特别是自己作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主持人、“兴辽英才培养计划”项目副主持、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科技特派团)主要参加人,作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获得者,更有必要到农村沉下心来体验生活、经受锻炼,把所学知识到实践中去应用去检验,以便取得知行合一的第一手材料。于是,当全省选派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的机会来临时,她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果敢地选择走出省厅机关大楼,奔赴辽西这个刚刚脱贫后初显美丽身姿的小村。
面对她的选择,身为土肥专家的母亲支持她,身为喀左名中医的父亲理解她,事业心强的丈夫更是赞赏她,反正朝阳出生的人到阜新工作也没啥水土不服,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吧!带着组织上的信任和重托,带着亲人们的鼓励和鞭策,陶姝宇驻村后“快速融入、真心投入、工作深入”, 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业绩,以面对面、实打实、连轴转的勤勉作风,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如潮好评,赢得了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如歌赞誉。2023年春季,在省直机关优秀驻村干部示范培训班上,陶姝宇应邀和学员们交流了驻村工作的心得体会,她在其中恳切地谈道:“驻村注心,这颗心是为农情怀的初心、为民服务的真心、与村两委并肩作战的同心、解决处理问题的公心以及遇到困难时的不灰心。只有把心交给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才能不辜负组织的嘱托,才能不愧为第一书记,才能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
陶姝宇的驻村第一书记任期虽将结束,但她所做过的那些实事好事所绽放的光华,美丽着吐呼噜村的山水田林路,更美丽着这些党员和群众的心灵家园。人们一定会记住她——美丽的女博士,美丽的农艺专家!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学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