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的时代印记

2023-08-31 06:10晨光
时代报告 2023年7期
关键词:邓州雷锋精神

晨光

2023年春天,陪同幾位文学界的朋友,来到了豫西南的“三省雄关”,有着“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的邓州。从花洲书院到邓州编外雷锋团纪念馆、从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小镇到党中央给予嘉奖和倡导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展馆,每到一处,都被一种精神感动着,它们滋生于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中,又在新时代的改革实践与社会建设中经受锤炼与锻打,不断启迪着这片土地和人民果敢坚毅的心智与灵魂,不断积蓄着这座城市重塑与新生的磅礴力量,为邓州赋予了新的时代印记。

有这样一个在邓州生活过的人,在历经官场沉浮后,耳顺之年的他来到邓州,潜心治学。他徜徉于邓州的山水之间,居花洲而心怀天下,他就是花洲书院的主人——范仲淹。

那一日,在春风堂的穿堂风里,在滕子京送的《洞庭晚秋图》旁,他思索良久,挥动手中狼毫,倾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人格,镌刻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旷世情怀,为国家忧、为人民忧、为社稷忧的格局与胸怀,既是鞭策自己,也是告诉所有人:无论是身在庙堂还是江湖,个人的荣辱与进退,都要以国家与人民为重。

在邓州,岳阳楼遇到了范仲淹,这是岳阳楼之幸。一篇《岳阳楼记》,字字珠玑,气势磅礴,让这座高楼在华夏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腾空而起。而范公也成为了“忧乐”精神的化身,成为历代从政者踔厉之楷模。

千年以后,花洲书院经过多次修复,再次重放异彩,成为了一座传承范公薪火的千年学府,成为了缅怀先贤的一方圣地。

而邓州的文运和学风也传承了千年,在新时代里迸发出夺人眼目的五彩光辉: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二月河宏大厚重的“帝王系列”,周大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湖光山色》……无数后来人汲取着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精神,在传承与洞察中不断开拓、融合、革新、突破,创作出了一部部汇聚华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了时代赋予邓州最好的注脚。

有这样一群从邓州走出去的人,他们与雷锋成为了战友,亲身感受到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归来后,他们默默地以实际行动行善举、献爱心,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将雷锋精神布泽在邓州大地上,他们被叫作编外雷锋团。

那一日,复员、转业多年的战友们再次聚首,珍藏在身边的是雷锋同志的日记和照片,回忆里全是与雷锋同志朝夕相处的日子,言语间尽是雷锋同志金子般为人民奉献的英雄事迹。虽已复员多年,但“雷锋战友要为雷锋争光”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早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雷锋、成为雷锋,他们决定成立“编外雷锋团”。

随后的几十年里,这群“雷锋战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精神,有组织、有目标、有阵地地在全国各地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队伍也不断地扩大。

他们中,有扎根贫困乡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部书记;也有拒绝城市医院高薪聘请,留在农村为贫困老人免费看病的医生;有身患罕见疾病,忍受全身多处骨折痛苦却不离开三尺讲台的“全国十佳民办教师”;也有自愿捐款180万元,为家乡建校修路的农民企业家;还有拾金不昧,危急情况下挺身而出驰援病人的出租车司机。在疫情面前,他们汇聚起“雷锋力量”,广筹善款,驰援武汉,协同联防,为菜农纾困;在洪灾面前,他们发挥“钉子精神”,亲临一线,集散物资,转移群众,为受灾者安家。在雷锋精神的滋养下,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时代楷模,2万余名成员先后为社会做好事10万多件,不断传递着这个时代的正能量和好声音。

在这座豫西南的小城里,一群普通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传承,为雷锋精神这一“民族品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们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情感共鸣和行为带动,汇聚起社会各阶层忠诚为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精神力量,也再一次深刻地说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永远能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今日的邓州,已然成为了一座雷锋城。站在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前,它的外形似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仿佛昭示着邓州人民在雷锋精神的激励下,乘风破浪、奋勇前行。雷锋精神正以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成为邓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行走在南水北调引丹会战纪念小镇里,我看到了“渠首”精神的起源。一群扎根在邓州土地上的人,为了将一泓清水送抵京津,他们舍家报国,以热血青春开启了一段战天斗地的激扬岁月;为了服务于南水北调的全国大局,他们不怕牺牲,以铮铮铁骨谱写了一曲攻坚克难的动人乐章。

那一日,在碧波万顷的江面上,“长江号”军舰载着毛主席缓缓驶过,伟人与一众水利专家热烈讨论,目光在地图上多次移动后,最终停留在汉水与丹江的交汇处,决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丹江口正式展开。而顺着他在地图上落下的铅笔处看去,引丹渠首的位置,正是在邓州。

多年以后,随着开山炮的震天巨响,邓州倾全县之力,发动数万民工投入到渠首工程建设中。在那个筚路蓝缕的年代里,他们在绵延10多里的施工战线上你争我抢,激扬的土石和尘烟里全是弯下的脊背和又复挺起的胸膛,手中一根根铁锹、钢钎上下翻飞,一个个血泡在手上、脚上炸裂开来,一滴滴汗水卷入架子车的车轮中,一声声号子响彻天穹,在苍茫的穰原上奏响了一首铿锵豪壮的交响乐章。他们啃黑窝头,喝黄泥水,风餐露宿却众志成城;他们睡茅草屋,以地为床,饱经风霜却坚守如初;他们劈山开渠,创新研发,以身犯险却不惧牺牲。

历时8年,10万邓州民工用双手和热血开挖了中线引水渠和总干渠,兴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龙头”——陶岔渠首。开挖出的6700万立方土石里,全是邓州人为国分忧、艰苦创业的忠魂义胆。而后来,自那干渠中喷涌而出的丹江清水,一路蜿蜒北上,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不断滋润着沿线的土地和人民,也不断诉说着邓州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

今日的邓州,依然以守护生命线的高度维护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他们凝心聚力,尽职尽责地经营好“大国粮仓”,确保粮食保收;他们大胆创新,在古城复兴中追忆历史风貌、在老城改造中延续城市记忆,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他们聚焦便民、安民,在新区加速和城镇一体化发展中,不断推动经济建设全面提质增速。涓涓流淌的“渠首精神”在新的时代里依旧熠熠生辉,指引着邓州人民不断践行着走在前、当先锋、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走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展馆里,一幅壁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农村问题”是一把锁,锁鼻上挂着6把钥匙,分别代表“四议两公开”的每一道步骤。“四议”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在近20年的推进发展中,这套工作方法成为了邓州解决农村基层事务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6把钥匙开一把锁已成为乡村议事办事的“铁章程”。

在邓州基层农村中,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支部提议好,体现党领导;‘两委’商议到,决策科学了;党员审议清,完善要补充;代表决议行,公正又透明……”

在面对宅基地纠纷的龙堰乡刁河村,党支部书记鼓励群众参与民主表决,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形成了村民建房规定,签订四方协议后,方可建房,有效减少了宅基地纠纷的发生;在常住人口上万、一半以上是外来商户的腰店镇燕店村,村“两委”为了有效联系商户,按照“四议两公开”决策流程,建立了党员联系户机制,并从外来商户中选出部分代表,确保外来商户能在集体决策中发声;在乡村土地流转、污水管道铺设、社区柏油路修建、党群服务中心搬迁等问题的处理中,“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都成为了“一剂良药”,它帮助干部和群众理清了民主管理的脉络,以民主、公正的力量带动村民多方参与、民主评议、群策群力,使基层民主更加深入人心,农村党建更加坚实有力。

基层党员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村民说:“这些年,信访局门朝哪儿都忘了。”

村支部书记说:“言路通了,理是直的,事干成了,意见少了,民心安了,皆大欢喜!”

这些,就是“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真实写照。

自2004年首创于邓州以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深刻的基层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不断与时俱进,成为了一个全面推动基层有效治理的邓州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就“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23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第6次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邓州多年来探索形成的这种基层工作机制,已经形成一个党建品牌,其影响力已经覆盖广大城乡,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党建制度。

今日的邓州,依旧将完善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带动城乡上下干群一心,形成了有事找党支部问、有建议给党支部说、有意见找党支部提的“党群连心”氛围,不断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发生深刻变革,使其始终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在科学决策“五星”支部创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行走在沃野千里、丹水润泽的穰原大地上,从贯古流今千年不朽的“忧乐精神”,到跨越时空薪火传承的“雷锋精神”,从血泪和担当铸就的“渠首精神”,到根植于实践中开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创新精神,无一不在昭示着邓州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邓州人民在这些先辈精神的感召下,正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邓州,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会更加出彩,必将彰显出更大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邓州雷锋精神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写给雷锋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