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叶壮
叶博士:
您好!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爸妈特别喜欢给我“泼冷水”。比如我喜欢一个明明很有个性的明星,他们非说他是一副皮囊配嗓子而已;比如我喜欢某个画师的原画,他们却说无非是线条轮廓瞎凑凑;甚至我喜欢吃汉堡,他们也说:“这不就是面包夹了一片肉、两片菜,有什么好吃的?”难道我喜欢的都是错的?我该怎么面对呢?
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一门课,期末作业要交一篇论文。我的一位室友,期末作业写得非常苦恼。倒不是因为他写不好,而是因为指导助教总给他泼冷水,告诉他“写得太差了”“写得太空了”。于是他一遍遍返工,简直焦头烂额。
我的那位指导助教同样很严格,给我的论文也挑了不少毛病。但和我室友一比,我幸运太多了。虽然同样是冷水,但总搭配着真正的建议和要求:“写得太随便了!这里需要补充数据来源!”“写得太笼统了!这里必须写明概念解析!”“怎么这么不仔细!这里要调整好引用格式!”虽然这位助教跟我的交流并非和风细雨,但也是张质量上佳的砂纸,给我磨出了一篇好论文。
都是冷水,有的浇得透心凉,有的却能帮你洗洗头、提提神、醒醒脑。
其中区别在哪里呢?
我认为,在于这盆冷水有没有在解构和建构上达到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父母给你泼的冷水就属于“解构过度”。明星被解构成了皮囊配嗓子,汉堡被解构成了面包夹肉饼,表面上看,话说得没错,实际上,却剥离了太多有意义的信息。比如明星本人的人格魅力、社会文化对于明星的塑造、明星作品背后的审美;或者汉堡背后的品牌效应,这种食物所代表的文化特征,以及吃汉堡对你来说可能存在的社交功能。
不加限制的解构必然会导致某种无力感,甚至有点荒唐可笑。如果汉堡就是面包夹肉饼,那继续解构,也就是熟了的面粉配上点肉嘛。所以这种从解构出发的武断冷水,从逻辑上并站不住脚。
而正确的泼冷水的“打开方式”,就如同指导如何拼一张拼图,既指出其中有几块拼错了,又能告诉你:去哪里能找到对的拼图块,重新补回去,让拼图整体更完美。
解构和建构
解构是指对事物进行不断地拆解与分析,试图去抓取事物的最终属性和矛盾;而建构则是要结合更多的要素,比如文化、历史与社会现实,去建立对事物的综合认识和理解。
碰到父母泼冷水,先别着急反驳或生气,没准他们的话还没说完呢!让你不开心的是解构的部分,可让你成长和改变的,却往往在建构的部分。也许你听到父母说的话,第一反应就是申辩,或者躲回房间生闷气,那其实也就相当于放弃了真正有意义的部分。
所以不妨稍微等一等,看看父母是不是打算通过建构来让事情变得更好些。
的确,父母有的时候太唠叨,忘了该跟你提一些真正的建议和指导。这时候,你可以平和地追问他们一下:“您觉得我该怎么做,才更合适呢?”这样一句提醒,或许就能激发他们提供真正优秀的建议,比如从一味地抨击汉堡是垃圾食品,转变为:“今天奶奶花了那么多精力,包了你最喜欢吃的饺子,这种时候真的不适合去买汉堡回来吃。”你看,通过把其他信息建构进来,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才是关键!
最后,要是碰见对方只会一个劲儿泼没意义的冷水,甚至变成了单方面发牢骚、挑刺儿,我建议先避避风头。
有一句谚语,大致意思是:若生活给了你酸溜溜的柠檬,那就把它做成可口的柠檬汁吧。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今天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