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玉:中国杂交粳稻的奠基者

2023-08-31 05:59沈黎明大连
中关村 2023年8期
关键词:粳稻杂交水稻

文◎沈黎明(大连)

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提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振玉,可谓大名鼎鼎,他首创的“籼粳架桥”技术,育成了世界第一个偏粳型高配合力的杂交粳稻品种,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大面积推广种植后大大提高了亩产量,成功开创了杂交粳稻利用先河,啃下了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农业科研人员半个多世纪来啃下的硬骨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祖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杨振玉作为中国杂交粳稻奠基者、辽宁省功勋科学家,与“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被并誉为中国水稻界“南袁北杨”。

莘莘学子投笔从戎军旅生涯确立毕生信念

杨振玉1927年11月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县(现丰城市)一户普通人家,自幼聪慧,父母觉得他是块学习的材料,便尽家中所能将其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杨振玉入学之时,正值时局动荡的年代,他深知父母送自己上学不易,因此学习十分刻苦,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步入高中后,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课本知识外,课后还博览各类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每天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学校图书室里度过,经常一书在手看起来手不释卷,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立志将来要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天道酬勤,虽然自上学读书开始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间一路坎坷、波折不断,但杨振玉最终于194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律师专业。杨振玉入学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之初,刚刚结束连年征战的国家百废待兴,如何解决好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摆在新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国家急需农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希望尽快提高粮食产量。别看杨振玉读书刻苦,可他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从江西农村走出来又目睹过战争年代民不聊生惨状的他,非常清楚国家所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毅然从法学院转入农学院学习,期望为国分忧。

杨振玉(左二)与袁隆平(左一)在海南育种基地

就在杨振玉发奋攻读农业知识之时,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号召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走上战场,还是按部就班完成大学学业,成了又一次摆在杨振玉面前的一道至关重要的人生选择题,思考再三,年少间深受战乱之苦的杨振玉认为:“只有国家安定了,知识才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则根本谈不上科学报国!”于是投笔从戎,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身到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战斗中。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历经硝烟弥漫战场上坚强意志的锤炼,以及革命军人优良品质教育和革命传统熏陶,一个信念在杨振玉心中确立起来——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一个人只有把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南方青年扎根东北开启水稻育种之路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1954年杨振玉光荣回国来到沈阳,他不改参军前的初衷,希望去完成未读完的大学农业课程,部队首长知道杨振玉从大学参军入伍的经过,满足了他的愿望。1954年8月杨振玉进入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攻读农学专业。

时光荏苒,1957年杨振玉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填报分配志愿时,他选择到1956年刚筹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工作,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就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时了解到当时辽宁省很多地方稻田里种植的水稻采用的几乎都是国外杂交水稻品种,这让出生在农村的杨振玉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我们这样一个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么没有自己培育出的高产量优良杂交稻种呢?”带着这种疑问他下定决心——扎根东北,一定要培育出我国自己的高产优良杂交稻种。

远在江西老家的亲朋好友得知他的选择和志向后纷纷劝他:“你一个南方人,为保家卫国参加志愿军奔赴地处北方的朝鲜作战,我们能理解,但要留在东北工作,长期生活在那里,能过惯漫长冬天天寒地冻的日子吗?”“现在国家建设到处都需要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再说我们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比北方大得多,你要培育优良水稻品种,回老家这边选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不一样可以实现理想吗!”杨振玉明白亲戚朋友都是为自己好,谢过大家后诚恳地说:“我是学农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刚筹建,说明国家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一个新建科研单位正需要人,我就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报效祖国,个人习惯与国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慢慢适应!”就这样,而立之年的杨振玉于1958年1月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工作,从此踏上了科研之路。

杨振玉(左)在试验田

一进入稻作研究所,杨振玉就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中。他一方面查阅大量国内外专业资料从中汲取营养、虚心向年长有实践经验的老同志求教,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问师老农,从育苗、插秧到收获,深入调查、记录稻种来源和品种、育苗技艺、土地墒情、天气水文、亩产量等一切与水稻生长有关的情况,常常一天要跑好几块稻田,与多名老农攀谈,渴了喝一口自己带的水,中午饿了就在地头吃一口自备干粮。为了掌握狂风暴雨这样极端气象条件下水稻的抗灾能力,杨振玉还会在风雨停后踏着泥泞的田间小路查看不同水稻品种稻子的倒伏等状况,有时由于精神过于集中没注意脚下跌倒在田埂上也不在意,爬起来简单拂去身上的泥水继续查看、记录,辽宁营口、盘锦等许多水稻产区都留下了他不知疲惫、孜孜以求的身影,很多与他打过交道的农民都对他的敬业精神和虚心态度赞赏有加,更有不少老农成了他的好朋友,甚至忘年交。

置身广袤的田野间,坚持在大地上做文章,数年下来杨振玉收集了大量宝贵资料,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经过认真分析、深入思考,他认为,如果按常规方法培育杂交水稻新稻种,很难达到国外优良杂交稻种水准,只有转变研究思路,闯出一条新路才能赶上,甚至超越并最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知难而进勇攀高峰杂交粳稻为国争光

杨振玉是那种深思熟虑有了明确想法就会积极付诸实施的人。经过一番准备,杨振玉开始了研发杂交新稻种的攻关之路。世界水稻存在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稻耐热,主要种植地分布在我国及南亚、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粳稻具有耐低温特性,种植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东北亚温带地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堪称第二次水稻绿色革命,当时我国在杂交籼稻育种研究上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杂交粳稻育种还是空白,面对这种现状,尽管杨振玉知道国际上业界一致认为杂交粳稻育种难度比杂交籼稻育种大很多,他还是决定知难而进,攻克难关。他说:既然是一场革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决不能缺席,我只有一个追究,一个梦想——但愿良种满天下,求得农民尽开颜。

杨振玉杂交粳稻育种研究的课题一提出,一些要好的同事相继给他提出忠告:有的说,“杂交粳稻育种难度很大,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农业科研人员半个多世纪都没取得理想效果,未能应用于生产,何况我们的科研条件远不如人家,你弄不好白忙一场!”有的说,“杂交育种研究周期长,犹如大海捞针,其间的难度和不确定因素是你难以想象的,你何必自讨苦吃!”杨振玉知道大家都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每每微微一笑回答:“作为一名中国农业科研人员,我愿为此做一点贡献,即便未能如愿以偿,也可以为后继者积累些资料!”听了杨振玉如此坚定的话语,大家知道他决心已下,便不再说什么。

1971年,杨振玉正式开始了研究工作。当时海南崖县(今三亚市)是我国南方繁殖育种主要基地之一,这年冬季杨振玉从辽宁携带上千份水稻品种一路奔波来到海南,亲自育苗、插秧、授粉、耕耘、收获,每天早出晚归,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忙一身汗水一身泥,在摸爬滚打的实践中,杨振玉边实验边总结,两年下来,他通过研究发现,典型的籼粳稻亚种间杂交优势是难以直接利用的,一段时间反复思考后,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想法——如果采用籼粳稻中间材料,走一条“架桥”之路,使籼粳稻亚种基因组适度搭配、协调,培育偏籼偏粳的骨干亲本,或许才是籼粳稻杂交优势利用的必由之路,才能培育出优良杂交粳稻品种。

有了这一发现和思路,杨振玉马上行动,经过不懈努力,1974年成功将部分籼稻遗传成分导入粳稻品种中,育成世界第一个偏粳型高配合力的粳恢C57,一举攻克了籼粳稻品种间杂交优势不强的世界性难题,他首创的这一育种方法被称为“籼粳架桥”技术。此后通过不断实验、完善,1980年杂交粳稻终于实现了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大大提高了亩产量,这一成功开创杂交粳稻利用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优良品种获益的国家,为世界稻作生产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从1971年杂交粳稻开始列专题研究,到1980年大面积种植,历时9个年头,其间遇到的困难、波折数不胜数,但不管多难,杨振玉都不放弃、不退缩,全身心扑在科研上,为了争取时间早出成果,他在海南试验田里每年不辞辛劳连种三茬稻,曾七个春节没回家过年,很多同事称他是“拼命三郎”。

中国水稻“籼粳架桥”技术的发明、杂交粳稻大面积种植的成功,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杂交粳稻育种技术先后被美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引进,杨振玉也相继应邀赴美国、日本、菲律宾、朝鲜等国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合作,为我国先进的杂交粳稻育种技术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伟大祖国争了光添了彩。

杨振玉(右)在田间

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后,杨振玉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1986年国家制定了“高技术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并开始实施,杨振玉出任“863水稻高技术研究”北方合作单位主持人,他除在理论上阐明了杂交粳稻从育种到种植中的诸多问题外,还在实践中培育了两个亚种——培矮64S系列组合,并开始种植示范。之后又成功培育出杂交粳稻粳恢C418,进一步从理论上丰富了“籼粳架桥”技术的内涵,使北方杂交粳稻迈上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杨振玉培育出广占63S不育系及其系列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2001年杨振玉发表了“粳稻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及其骨干亲本的选育和应用现状”研究报告;2013年参加完成了国家“两系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研究。实践证明,杨振玉培育的杂交粳稻品种,极大提高了亩产量,绝大部分品种区域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最高达15%,其中五优135经国家水稻品种实验评审审定,区试亩产达750多公斤,居全国水稻区试杂交粳稻产量之首。目前,我国北方种植的杂交粳稻60%以上都是通过杨振玉育成的C57、C418转育而成的。

几十年来,身为共产党员的杨振玉,心系国家,呕心沥血为农业发展勇攀高峰,使中国杂交粳稻育种和推广种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国内外业界的高度肯定,不仅被公认为中国杂交粳稻的奠基者,1978年作为科技战线先进典型出席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还当选为辽宁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担任了辽宁省科协副主席、沈阳市政府科学顾问、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原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第一届全国科技大会奖、第一届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首批科技功勋奖等一系列大奖。在我国水稻界有“南袁北杨”之说,南袁指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杨指的就是“杂交粳稻奠基者”杨振玉,杨振玉的卓越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2022年12月8日,杨振玉因病医治无效在沈阳与世长辞,享年95岁。95岁在人生中长,在历史中短,长短映衬,演绎出的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留下的是生命的脚印、春秋的乐章,杨振玉毕生献身祖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崇高精神,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猜你喜欢
粳稻杂交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