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方
作者单位: 221004 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医院中医科
乙肝是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所致,会造成肝脏炎性反应表现,引发肝损伤,发病多伴有黄疸、肝区疼痛等表现,危害性大。乙肝肝损伤多进展为肝硬化,丧失肝脏功能[1-2]。乙肝肝硬化发生后短时间内即有较高病死率。保肝、抗病毒治疗为此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常规西药治疗可稳定肝脏功能,但长期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能会造成耐药问题,且对症状缓解上效果欠佳,需调整乙肝肝硬化治疗措施。肝硬化属中医“胁痛”“黄疸”“积聚”“鼓胀”“肝积”等范畴,该病常因外邪入侵、先天问题所致,病发后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点,为强化治疗机制,需重视降纤化浊、清热解毒治疗,同时要疏肝保肝,减轻肝脏损伤[3-4]。现代的各中药药方中,清热化湿疏肝汤得到重视,该方剂满足乙肝肝硬化的治疗需求,能有效保护肝脏组织,达到疏肝保肝的效果,且持续口服后能化湿理气,缓解肝脏不适感,也能减轻肝硬化程度,以延长生命[5-6]。本研究观察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70例,通过“掷骰子”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2~73(52.06±2.17)岁;乙肝病程1~18(9.92±1.35)年;肝硬化病程3~22(12.04±1.57)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1~72(51.85±2.49)岁;乙肝病程1~17(9.46±1.84)年;肝硬化病程2~21(11.83±1.99)个月。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准开展,患者及家属已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即纳差腹胀,身目发黄,大便黏滞秽臭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脉滑数;(2)确诊为乙肝肝硬化;(3)对本研究相关药物及中医中药材无过敏史;(4)既往无肝脏手术史;(5)无其他肝脏病变。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衰竭;(2)肝细胞癌;(3)伴有局部外伤;(4)伴神经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案治疗: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潍坊中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 mg口服,每天3次;恩替卡韦片(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5 mg于晨间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药物组方:赤芍40 g,炒麦芽30 g,生山楂、白芍、茵陈、金钱草、丹参、鳖甲各20 g,苍术、车前子、金银花、白术各15 g,牡丹皮、泽兰各12 g,制大黄、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红花5 g。诸药水煎留汁400 ml,分早晚顿服。2组均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症状积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纳差、上消化道出血、淀粉酶升高等)发生情况。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采用速率法检测肝功能指标;症状积分分为主症积分和次症积分,前者42分,后者30分,计算总症状积分,积分越低说明症状越轻。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6个月后患者肝区不适症状消失,肝脏指标好转程度>70%,肝脏形态恢复,压痛感消失;(2)有效:治疗6个月后患者肝区仅有轻微不适,肝脏指标好转程度30%~70%,肝脏形态好转,存在轻微压痛感;(3)无效:治疗6个月后患者肝区仍有严重不适症状,肝脏指标好转程度<30%,存在肝脾肿大表现及严重压痛感。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12),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HA、LN及Ⅳ-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2组HA、LN及Ⅳ-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3 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ALT、AST、GG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2组ALT、AST、GG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4 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2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2.5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3% vs. 5.71%,χ2=0.729,P=0.393),见表5。
表5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乙肝肝硬化在临床较常见,该病有弥漫性、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可观察到肝纤维化情况,若肝脏治疗被耽误,常造成肝细胞坏死、肝细胞结节等,有较高癌变风险,会诱发肝衰竭及肝癌。复方甘草酸苷使用频繁,可保护肝脏组织,辅以恩替卡韦,可选择性地对病毒发挥作用,能减少病菌扩散,减轻肝脏损伤[7-8],则能在病菌合成中发挥竞争性抑制机制,以此抑制病菌滋生,维持持久的抗病毒效果。各药物能在短时间内稳定肝脏功能,但乙肝肝硬化经研究证实有不可逆性,需行持续治疗,常增加耐药问题,降低各西药治疗效果,仍会出现肝衰竭等问题[9-10]。中医关于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较多,以往将其纳入“积聚”范畴,病机主要是外邪入侵以及先天不足。现代中医研究认为该病是湿气内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肝毒内盛所致,需重视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扶正祛邪治疗,以达到活血通络、疏肝敛气的功效[11-12]。
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近年得到推广,并在乙肝肝硬化中得到普遍使用,该方剂中苍术除祛风散寒外,还有燥湿健脾作用;生山楂在方剂中可收敛止痢、活血化瘀;白芍作用为柔肝养阴;赤芍功效为清热凉血;茵陈可达到清热利湿的作用;金钱草功效为利湿退黄、清热消肿;车前子可达到渗湿通淋的功效;炒麦芽作用体现在疏肝健脾;白术作用主要是燥湿利水;制大黄能达到清热泻下的作用;牡丹皮主要是活血散瘀;泽兰在方剂中可活血调经;法半夏可发挥降逆止呕的功效;丹参能凉血消痈;鳖甲可达到软坚散结的作用;甘草能调和诸药,达到软坚散结、清热化湿的功效,且能疏肝理气、解毒燥湿,可保护肝功能,减轻肝脏损伤,延缓乙肝肝硬化的进展[13-15]。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有较好价值,其中鳖甲能增强机体免疫机制,可抑制肝脏位置结缔组织的增殖,能有效减轻肝脏损伤,且该药物口服后能强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效果,能抑制该物质沉积,以减轻肝纤维化程度,维持良好的肝脏功能。白术中存在多种脂类和多糖成分,煎煮后能释放于汤剂中,口服可刺激损伤的肝细胞,维持较强的肝细胞活性,该机制下能加速肝细胞的自我修复,以改善肝功能。辅以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可经多维度保护肝脏,能达到疏肝理气的机制,可减轻肝脏损伤,延缓各患者乙肝肝硬化的进展[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6个月后,2组HA、LN、Ⅳ-C、ALT、AST、GGT水平以及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乙肝肝硬化的功效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自拟清热化湿疏肝汤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增强患者肝脏功能,有效延缓肝硬化病情的进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且此方安全性较好,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