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自卑感的关系: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2023-08-31 12:20:20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被动性自卑感学历

廖 舒 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006)

1 问题的提出

社交网站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自我认知、交往方式和关系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算法推荐技术的滥用,甚至会导致用户迷失在信息茧中,造成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人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那些被动接触社交媒体的人则缺乏足够的关注。然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相比,所占网络用时比重更高[1]。因此有必要关注个体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卑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适应有着广泛的负面影响。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以社会比较心理为中介变量,选择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探究大学生的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自卑心理以及社会比较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究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自卑心理的影响,并了解社交网站中社会比较心理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为现有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1.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自卑感

研究者们针对个体在线上有无机会与其他人进行直接的互动,区分了两类社会应用方法:主动使用与被动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具有三个主要的特点:过程中不产生信息;具有较强的隐秘性;在进行被动的信息浏览活动时,往往没有特定的对象、目标,仅仅是粗略浏览而已[2]。

以往研究人员着重关心的是在社交网络上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等主动使用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个体心理社交适应变量的影响。不过,也有研究者从另一角度入手,开始探讨社交网络上的被动型信息浏览行为以及这种被动性使用行为是否对抑郁等心理社会适应变量有影响[3]。

关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带来的情绪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者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焦虑与抑郁,少有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自卑心理的关系研究。目前关于自卑感相关理论研究集中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比较是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的条件,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为社交比较和学业比较[4]。个体在社交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与接收的信息成正比,并相应增加在社交网站中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频率,例如,通过浏览社交网站上的积极、乐观信息而引发的上行社会比较会使网民产生焦虑、自卑和挫败感等消极的情绪[5]。据此,假设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自卑感。

1.2 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社会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一般分为平行社会比较、向上社会比较和向下社会比较三种类型。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评价自己的内驱力,但是当缺乏客观的、非社会的标准时,人们通常选择借助与他人的比较来完成自我评价,情境或环境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费斯汀格认为人有一种单向的向上比较的驱力,当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促使个体进行上行比较,例如关于身体的社会比较倾向于向上比较而不是向下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个体的自信,从而产生吸引力降低的感觉[6]。

1.2.1 上行社会比较心理

社交网站是如今人们获取他人信息并进行社会比较的重要平台,他人信息是引发社会比较的重要刺激,社交网站信息具有可编辑性,由于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有更高的控制感和策略性,更倾向于突出积极的、乐观的、理想化的自我,最终社交网站中的信息在呈现上会更偏向积极化,又因为社交网站是基于熟人关系的网络媒介,个体会为了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而在保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尽量呈现相对而言更为积极的信息,而减少或隐藏其中消极的信息,达到反映理想的生活和积极的自我形象的目的[7],这使得社交网站的使用会更多地诱发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8]。同时,现有研究大多承认社交网站中上行社会比较的消极对比效应。例如,有研究认为,个体将自己的真实自我状况与他人呈现的“积极自我信息”对比,即进行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时,他人的生活看起来更幸福美满、长相看起来更美丽,这种上行社会比较会迫使个体产生劣势感以及“不如人”的情绪体验,因此,上行社会比较产生的大多是对比之后的不满意、抑郁、妒忌、不幸福感等消极对比效应,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积极体验减少,消极情感增强,这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假设,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正向预测上行社会比较心理,上行社会比较心理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自卑感,上行社会比较心理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大学生社交自卑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1.2.2 下行社会比较心理

也有研究者认为个体无论在什么时候获取他人的何种信息,都会不自觉地将此与自己产生联系[9]。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知觉到自己比他人更优秀,会增加自我评价水平,进而产生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被动接受信息相比,在自我满足驱动下主动寻求他人比较的个体面对比较目标呈现的消极信息时,会增强自尊与自我概念并由此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10]。尽管如此,研究者指出下行比较对自我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即并不是只会提高个体自我评价。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也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威胁其自我概念,对所处状态与环境产生危机感,同时也会提高个体保护自己免受同样命运的动机和自我管理策略[11]。具体到比较内容上,在下行社交内容比较条件下,与生活处境、成就等比自身差劲但是外貌比自身更优秀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个体会针对自己不如人的外貌方面对自拍照进行更大程度的编辑[12]。因此,也作出如下假设: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正向预测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下行社会比较心理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自卑感,下行社会比较心理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大学生社交自卑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参照已有研究,以大学生社交网站用户作为目标调查对象。广州市属于我国的一线城市,高校较多,大学生群体数量较大,样本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以广州市为抽样地区,在高校在校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工作。通过“问卷星”平台制作网络问卷,借助微信、豆瓣 、微博等工具发放网络调查问卷,以在线填写的方式进行。

从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1月21日,共收集问卷472份,剔除不符合条件(明显乱填、填写时间过长或过短)的问卷71份,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401份。使用SPSS 26.0数据分析软件对所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包括问卷信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中介效应检验与回归分析。

2.2 测量工具

本次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使用社交媒体年限、每日使用社交媒体时间长度、社交媒体中朋友的数量。第二部分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第三部分为社交网站社会比较量表。第四部分为社交自卑感量表。

2.2.1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

采用刘庆奇等[13]修订的中文版“监视使用”(surveillance use)量表,共包含4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1=从不,5=频繁,得分越高,即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频率越高,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强度越高。为避免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在问卷中使用指导语提醒被试本次调查不包含任何在社交网站中表露信息的情况。

2.2.2 社交网站社会比较量表

采用白学军等[14]翻译的1999年编制的爱荷华-荷兰社会比较倾向量表(INCOM)中文版本。其中,社会比较分为向上社会比较和向下社会比较两个分量表,各包含6个题目,共12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将各分量表所有项目的得分相加即为总分,分数越高即表示个体越多地采取该社会比较方式。

2.2.3 社交自卑感量表

“自卑感量表(Th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15],也可称“缺陷感量表”,是最广泛被应用于测量自卑感的量表。该量表在1984年由Fleming 和 Courtney在Janis 与 Field编制基础上以大学生为常模团体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形成了最终的自卑感量表。该量表包括 5 个维度,采用七点评分,在自我价值感、社交、学习能力、外貌、体能这5个测量维度中,本研究以此量表中与社交维度相关的12道题目为测量社交自卑感的工具。

3 数据分析结果

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Cronbach’s α的系数值为0.968,说明该问卷的信度非常好。其中,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的KMO值为0.821,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上行社会比较量表的KMO值为0.921,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下行社会比较量表的KMO值为0.927,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社交自卑感量表的KMO值为0.980,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

最终所收集数据样本年龄基本上在18-25岁之间,少部分为18岁以下或在26-35岁之间,覆盖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三个学历层次,覆盖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农学等12个专业门类,使用的社交网站包含微信、QQ、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bilibili、最右、知乎以及豆瓣(表1)。

表1 样本分布情况(N=401)

3.1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情况

3.1.1 性别差异

只有大专学历的大学生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男性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强度显著高于女性(表2)。

表2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情况性别差异

3.1.2 学历差异

大学生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上存在显著学历差异(p<0.05),大专学历的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强度显著高于本科学历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p<0.05)(表3)。

表3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情况学历差异

3.2 大学生社会比较心理情况

3.2.1 上行社会比较心理

性别差异:只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在上行社会比较心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男性比女性更显著地会采用上行社会比较方式(表4)。

表4 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心理性别差异

学历差异: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心理不存在显著学历差异(表5)。

表5 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心理学历差异

3.2.2 下行社会比较心理

性别差异:大专与硕士及以上学历大学生在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男性比女性更显著地采用下行社会比较方式(表6)。

表6 大学生下行社会比较心理性别差异

学历差异:大学生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不存在显著学历差异(表7)。

表7 大学生下行社会比较心理学历差异

3.3 大学生社交自卑感的情况

3.3.1 性别差异

只有大专学历大学生在社交自卑感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男性在社交纬度的自卑感显著高于女性(表8)。

表8 大学生社交自卑感性别差异

3.3.2 学历差异

大学生社交自卑感不存在显著学历差异(表9)。

表9 大学生社交自卑感学历差异

3.4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会比较心理的关系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社会比较心理存在显著的弱相关性(表10)。

表10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会比较心理的相关分析

3.5 大学生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的关系

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存在显著的极强相关关系(表11)。

表11 大学生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的相关分析

3.6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自卑感的关系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社交自卑感存在显著的弱相关性(表12)。

表12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自卑感的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表13),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社交自卑感之间存在着回归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043;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上行社会比较心理之间存在着回归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073;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之间存在着回归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066,模型表现均较差。

表13 回归分析(标准化)

大学生上行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存在着回归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569,模型表现较好。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之间存在着回归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659,模型表现为良好。

3.7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是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由前文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可知,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三个变量两两相关,可以做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以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得分作为自变量,社交自卑感得分作为因变量,社会比较心理作为中介变量,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采用SPSS宏 Process的Bootstrap方法在样本中重复采样5000次,估计中介效应的 95%置信区间进行中介检验。

3.7.1 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如表14和图1所示,上行社会比较心理在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其社交自卑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图1 上行社会比较心理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自卑心理中的中介作用

表14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结果

3.7.2 下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如表15和图2所示,下行社会比较心理在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其社交自卑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图2 下行社会比较心理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自卑心理中的中介作用

表15 中介效应的Bootstrap检验结果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会诱发个体的社会比较心理,进而导致大学生社交自卑感,且社会比较心理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心理与社交自卑感的基本情况

与过往多数研究中女性的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显著高于男性不同,本研究发现大专学历男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强度显著高于女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性别角色获得与分化中,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我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女性的社交网络使用发生转变。如今社交网络上充斥着不少对女性不合理的规训与凝视,如“A4腰”“锁骨放鸡蛋”“好女不过百”这样的性客体化信息,这会激发女性主动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以对自己的外貌进行持续性的监控,判断自身与社会舆论标准的差异[16]。对男性来说,此前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社会经济的下行、如今婚恋市场的不景气或许会使得男性更专注于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倾向于被动使用社交网络。其次,男女性的交往动机、交往行为模式的不同也可能导致社交网站使用的性别差异[17]。由于本次研究中大专学历的数据样本较少,大专学历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强度是否显著高于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来证实。

吴晶等[18]发现男性的向上对比倾向显著强于女性,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本次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发现在下行社会比较中,大学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这表明男性受到“对比”的影响更大。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孟晗在其研究中总结出大学女生得到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大学男生,在自卑感的社交能力方面显著低于大学男生[19]。安连超[20]的研究中也发现,大学男生的心理压力要比女生的强烈,心理压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为负相关。

近年来女性主义的觉醒与传播或许已经在社会思想上造成了大范围的塑造作用,社会变得更加注重保护女性的权益,女性变得更加自洽与自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少已形成了与长辈传统的思想相比更为前卫新潮的思想。然而我们在看到女性思想经历转变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男性是否在其中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不利于女性的敏感议题,我们可以义愤填膺,但压力的天平或许就倾斜到了男性的身上,因此导致男性比女性更多地采用下行社会比较的方式,这也许是男性寻求心理安慰、自洽与自信的途径。追求性别平等的社会不能顾此失彼,也要注重男性的心理健康问题,防患于未然。

4.2 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自卑感的关系

研究中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社交自卑感呈弱相关关系,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是造成社交自卑感的关键因素,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这一因素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造成社交自卑感的因素。类似的研究中发现,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对自尊具有正向影响,个人从社交媒体上获得放松、愉悦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为身体造成的自卑情绪[21]。以往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的影响是通过妒忌的中介作用实现的[22],因此今后需考虑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忌妒、自我概念清晰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4.3 社会比较心理的中介效应

与张凤娟等人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的是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上行社会比较心理呈正相关[23]。被动性社交网站会使个体接触到大量关于他人的信息,而大多信息存在夸大性,过于凸显积极的一面,容易让个体觉得他人过得更好,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消极心理[24]。但也有研究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上行社会比较[2,25],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相关关系。在本研究中未支持这一看法,这表明,对于社会比较行为的形成,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并非是最强有力的解释因素,可能还有地理、成长阶段等其他因素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过往较多研究讨论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上行社会比较的相关性,鲜少针对下行社会比较心理进行讨论,据本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下行社会比较心理呈正相关,与Fardouly等[26]的研究结果一致。被动的社交网站使用也会诱发个体下行社会比较,并进一步导致自卑感的滋生。个体若在社交媒体使用中进行长期的向下比较,会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认同感[27],并降低其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对成就的动机与期望,且坚持性在其中不起作用,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人的发展,进而为自卑感的产生埋下伏笔。

研究结果中上行社会比较心理对大学生社交自卑感的正向预测功能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28]。在与外部世界比较的过程中,上行社会比较是自卑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个体倾向于与更优秀的对象进行比较,进而获得自我评价[4]。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和上行比较目标不同,就会萌生一种自卑感,产生更为消极的自我评价[29]。且个体进行的社会比较越多,心理素质能力低于他人就容易导致社交自卑感的产生[30]。研究结果还显示下行社会比较心理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自卑感,是极强相关性,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这说明在下行社会比较中,社交网站的内容也会起消极影响,导致个体经历更多的负面情绪后果[27]。又或是因为社交网络的普及与多样化,接触门槛越来越低,网络上的用户形象也越来越丰富,使得社交网站中的下行社会比较心理逐渐凸显,故个体在与不如自己的他人作比较时,并不一定会得到心理慰藉或优越感,也有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能显著正向预测上行、下行社会比较心理以及社交自卑感,呈弱相关关系;上行社会比较心理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自卑感,呈强相关关系;下行社会比较心理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自卑感,呈极强相关关系;上行与下行社会比较在大学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其社交自卑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所有研究假设都得到验证。

猜你喜欢
被动性自卑感学历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42
人类精神的被动性
——论列维纳斯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及其困难
初二学生的自卑感与交往焦虑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人人健康(2018年2期)2018-02-07 19:00:25
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被动性和功利性
求知导刊(2016年15期)2016-08-15 12:50:13
知识无力感
东西南北(2015年9期)2015-09-10 07:22:44
对学生产生积极效应的语文课堂说话方式新探
考试周刊(2014年59期)2014-09-17 0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