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理论·实践: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2023-08-30 08:57马建国邰玉明武亚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马建国,邰玉明,武亚军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个艰辛的历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也是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进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传统体育近代以来的发展实践时,首先需要明确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成这一发展逻辑有机统一体的主要元素。历史逻辑是对过去实践活动的必然性的概括与规律性的反应,理论逻辑是反映研究事物自身构成要素的内外联系性和发展规律性,实践逻辑是对正在进行着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结。历史逻辑为理论逻辑提供现实支撑;理论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反映也为历史逻辑的发展进行着指导;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反映,同时也验证着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科学性[1]。中国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广大民众的实践推动和先贤的精体、总结与概括,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与文化基因的一系列外显与内隐的身体文化,这些身体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与文化自信的本源[2]。反观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演变,往往伴随着社会核心矛盾变化而不断的变迁,是一段在社会矛盾的斗争中塑形、在人们的实践中完善、在探索中前进的发展历程。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视角对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分析,从纵横交错的历史、理论、现实中探索传统体育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厘清传统体育发展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为更好地把握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改革方向性提供理论参考。

1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是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效支撑与现实基础,是对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反观,更是验证理论逻辑的科学性与实践逻辑的正当性,并支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继续向前发展。本文所指的传统体育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沧桑磨砺中为生存与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身体活动文化,既富有家国天下、和合与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基因,也有强身健体、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基因;传统体育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服务于社会发展与人的需求,具有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故,要整体理解与系统分析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就应当在建党100周年剧烈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变化中,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方法论探寻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核心特征。百年来的传统体育发展并未完全效仿西方体育的现代化过程,而是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为人民之需求进行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体育“救国-兴国-强国-强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1.1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统体育“救国”发展之路

自1840年闭关自守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后,中国逐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先后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国民革命、军阀混战等,使得中国这片土地上战火不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伟大革命之中。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此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一切救国救民的积极因素为民族的独立增添砝码,传统体育就是一切积极因素中的一员。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带领工农红军为救国救民继续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红军经历了为粉碎蒋介石反动派的围剿计划转战至闽西、赣南等地区,创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创建延安革命根据地;抗战胜利后,进一步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可谓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前期,我们党从自身力量小、装备差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工农红军只有靠体能、意志的优势战胜武器装备、人员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因此为充分利用与挖掘体育为革命服务的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与丰富文化生活的价值,在中央苏区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室、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延安大学等各类学校,体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传统体育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战斗士气、活跃军民文化生活还举办了“五卅”赤色运动会、“五一”运动大会、“三八”运动大会、“八一”运动会、“九一”扩大运动会等多次综合性运动会,各类单项的大小比赛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如武术、赛马、摔跤、舞蹈等传统体育项目。《青年实话》报道:中央苏区各地工农群众参与游泳、荡秋千等体育活动,体育健儿一天天地多了起来[3](232);毛泽东在1938年发出了“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的号召与1942年毛泽东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口号,激发了军民官兵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根据地开展体育运动蔚然成风。军民在日常多开展传统体育运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将武术、摔跤、荡秋千、拔河、举石锁、泅水等融入日常生活与训练。

传统体育的易学、易练、易参与、对场地器材要求低等特征,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党影响、引领和组织下,符合当时广大军民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方式;其组织形式和参与方式带有典型的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救亡图存目的,使各个时期传统体育的开展不仅有效支援了军事行动,亦丰富和活跃了军民的文化生活[4],这也是战争时期的传统体育的时代使命。提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丰富了苏区、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与解放区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团结中华民族形成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积极意义。

1.2 1949~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的传统体育“兴国”发展之路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但是饱受一个多世纪磨难的国度正可谓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人体质苶弱,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因此,党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与改善物质匮乏的现状。毛泽东在50年代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游泳,提倡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运动,极大的推动了国民参与体育锻炼。同时还先后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各单项体育协会等组织,有力地推进人民体育的参与度与提高了健康水平。毛泽东在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中至1952年底先后派出四个访问团分别赴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等民族聚居地区遍访各少数民族[5],包含摸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与开展状况等任务。为检阅传统体育在全国开展的成就,1953年11月在天津市举行了首届全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这次体育盛会不仅奠定了民运会的基础,也为今后整理和推广传统体育运动、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社会和谐友爱开好了头、奠定了基础[6]。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有关专家汲取了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撰了24式简化太极拳,对进一步发展普及传统体育起到了推动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传统体育被当作“四旧”打翻在地,此后的十年传统体育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发展被迫停滞。

此时期的传统体育为全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党解决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抓手。尽管遭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而停滞,这一时期的传统体育发展为促进人民的寿命大幅度延长(60年代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平均寿命增长明显,1967年城市人均寿命超过70岁)、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为国家建设的人力资源健康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1.3 1978~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传统体育“强国”发展改革

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中国亟须提升综合国力,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入了快车道。传统体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 1994年国家制定出台的包括传统体育在内的各种体育法规和规章已达到 500多部[7],这些法规和规章覆盖了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文物保护以及综合发展等方面,为推动了传统体育快速向前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1981年9月,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国务院正式批准每4年举行1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共召开了8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竞赛/表演项目由2/68项增加至16/188项,参赛人数由593人增至6771人。1995 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传统体育应当作为重要的健身项目为全民健身服务,同时还要整理和挖掘传统体育的保健、康复、医疗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大力发展民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2005年,国办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与文化部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传统体育和游艺与杂技”作为单独的目类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8],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大国强国自信的主要标志。

不同的风俗民情和地理生态滋养着风情各异、丰姿多彩的传统节日,节日中的传统体育扮演者或仪式、或社交、或欢庆等重要媒介,节日为传统体育形象展示提供了舞台,传统体育为节日增添氛围、丰富内涵,两者相得益彰。例如,端午的“龙舟赛”、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侗族的“花炮节”等均在党的指引与支持下发展为知名的传统体育品牌赛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湘西的国际鼓文化节通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南三大民俗旅游品牌之一,在2020年共接待游客1692万人次,创经济收入144 亿元,许多游客因此对鼓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既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展现,亦是传统体育的时代责任。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从仅武术1个专业发展至6个专业[9],有50余所高等院校在教育部注册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的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传统体育走出去也成绩斐然。自1982年11月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议将武术推向世界,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经过长期的积极推广会员数量已达到 152 个;20世纪90年代武当武术踏进欧洲,武当会馆和武当道院分布于欧洲二十多个国家,受众数以千计[10],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传统体育的魅力。

1.4 2012~今: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民”传统体育发展探索

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开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发展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时期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应针对主要矛盾、顺应时代发展、人民需要,回应历史赋予的“强民”责任。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11];2016年5月5日,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作为首要原则;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再次强调:发挥区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作用,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服务;2017年1月24日,央办、国办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旨在实现增进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这一根本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大力扶持推广健身气功、太极拳等民间民俗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积极促成传统体育与健康、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这些都为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强民”发展方向提供了法理支持与制度保障。全球的体育旅游产业每年正在以14%的速度增长,是整个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旅游业态;中国的体育旅游数据更为惊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测算,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年均增速为30%-40%左右。2019年那达慕大会吸引的旅游业界代表、农牧民、游客等各界人士近5万人参加;2019年的国际风筝节开幕式的现场汇集了海内外观众近10万人;2019年的“龙腾潇湘·2019”湖南传统龙舟赛仅沅陵站就吸引了近10万游客[12]。由上述一系列的数据可以看出传统体育对游客的吸引程度,这也是传统体育可以让旅客体验传统体育、投身传统节日氛围、体悟传统文化内涵来满足人们多元需求之表现。除此以外,传统体育也正在与计算机、5G、AR/VR等积极融合,这些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载体的传统体育发展方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传统体育的多元需求。

图1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框架

2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规定着发展演进的研究不能仅仅浮于表象,而要深入到传统体育发展本质层面,要研究各不同发展要素之间的应然性与必然性,反映其中的本质因果规律。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是通过发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具体实际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人为本”的理论思想体系。

2.1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也是指导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源泉。其中,社会交往的唯物主义与群众史观,是党领导传统体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的出发点。

2.1.1 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社会交往是“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接触的过程”[13]( 16-22),马克思将人的交往分为“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依赖关系”和“自由个性”三大形态。人与人的交往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功能之一,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居民社会交往能力呈正相关性,即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提升居民的社会交往能力[14]。体育锻炼活动能够满足人类交往的需要,拓宽了人们交往的渠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进而建立密切的社会关系;能够降低人们的社交焦虑、提升人们的交往能力和凝聚力,进而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传统体育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当前对传统体育有“运动本能起源、生产生活起源、军事战争起源、崇拜与祭祀起源”等多种类型起源说,从其中能看出传统体育具有规范、规训、教化等价值,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传统节日就是通过人们的交往活动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传播主流价值、增进人们之间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在革命年代,重大传统节日或庆典上党重要领导人、部队官兵与广大民众一起参与传统体育,或载歌载舞、或一决高低,共同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对促进军民团结、上下齐心搞革命,峥嵘岁月丰富了广大军民精神生活、坚定了革命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念;新中国成立以前,持续举办了11届民族运动会,全国56个民族借助这一盛事平台进行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了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传统体育“走出去”战略,通过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让世界了解中国、走进中国,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对外交往中传统体育也在履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

2.1.2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这一小部分人的工具,广大劳苦民众是他们奴役、剥夺与榨取的对象,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毫无自由和权力可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深刻剖析后,对英雄史观的错误理论进行了的批判,进而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一切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同时强调,只有人民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并在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解放的目标。马克思也给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善于发动引导人民群众、要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15]。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经典之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中国共产党正是深谙其中的道理,逐渐形成了党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大众参与的传统体育发展体系,如“传统体育进校园”“传统体育进社区”等,充分调动不同人群参与传统体育的积极性。当且仅当传统体育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可能将传统体育开展经常化,才能使传统体育生活化。在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发展传统体育为了人民、发展传统体育依靠人民、传统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享用作为行动指引,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切实体现。

2.2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价值

传统体育在中华大地上赓续了数千年而未中断,是因为家国情怀、和合思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价值要素,也为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践行初心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基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的坚实前行。

2.2.1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意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饱受风霜、久经磨难而弥新,家国情怀这一传统文化基因厥功至伟[16]。祭祀是传统体育的主要源起之一,《礼记·祭法》记载了祭祀原则:“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1524)祭祀过程中规训人们要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国泰才能民安、民富才能国强。中国传统武术起源于战争,讲究“习武先修德”,修的是“尊师重道、孝悌正义、爱国爱民、守疆固土”等的道德品质,要求习武之人要有在危难之时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去保卫国家的德行与实力。如民族英雄岳飞、抗倭英雄戚继光抗击外族入侵十余载,这胸怀家国的典范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家国情怀是维系民族生生不息、国家繁荣稳定的精神力量。

2.2.2 和合思维

家国情怀不是狭隘地仅仅热爱自己的家与国,而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情感与气度。“自古就有“不善独美其美的一枝独秀,而善美美与共的和合共存”。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标识。“和合”贯穿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领域,《国语·郑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进一步言明万事万物均应和合。习近平2014年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就曾有“宇宙观的天人合一、国际观的协和万邦与社会观的和而不同”[17]的和合意蕴阐释。这也造就了我国传统体育科目繁多,在中华体育大家庭中取长补短、争奇斗艳延绵千百年,形成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绚丽景象。西方现代体育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中国传统体育极力借鉴其长处优点以改善自身之不足的现代化进程中尽显“和合”,是完善传统体育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合思维”主导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超越思想”主导的西方竞技体育并非格格不入,就中国优势体育项目来看,隔网对抗(乒乓球、羽毛球等) 或非对抗性项目(体操、举重等)和合理念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体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讲好“以体育人、身心兼修、美美与共”的中国传统体育故事,是世界体育的“和实生物”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传统体育对世界体育的“和合”贡献。

2.3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发展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归根结底是党牢牢把握住了中心任务。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16-17)中心任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与时俱进的。因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与中国具体国情阶段结合,即中国各项事业包括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均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建国之前的100年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主旋律。党带领劳苦大众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之战,一切社会活动均为战争服务。就注定了传统体育为国家命运、民族独立贡献自身力量,成为提高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服务于该形势下的中国。传统体育被长期地作为发展军事技能、增进军民健康手段得以延传,长期的实践经验与历史事实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传统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依据。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国家实现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将提升经济水平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传统体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产品进行开发。民族地区结合自身的区域与民族特色将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跨界融合形成“体育表演”“体育+旅游”等模式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文化长期的侵蚀,进入新时代后国人对待传统文化仍不够自信、不够自觉,党审时度势将发展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9]。旨在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复兴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奠定人们的思想基础。

图2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关系框架

3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是传统体育发展的现实实践,是理论逻辑的检验与历史逻辑的传承。反过来亦影响着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背离实践逻辑的历史逻辑将不能指引传统体育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脱离实践主义的理论逻辑则沦为传统体育发展的教条主义理论。因此,在明晰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讨两者如何统一于实践逻辑。

3.1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自成立之日起就规定了党的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党的二大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党性质,立志带领劳苦大众救中国于水火。党的100年的历史进程,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党通过研判“时”与“势”,辩证“优”与“劣”将传统体育为人所用,党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展传统体育。

3.1.1 研判“时”与“势”,辩证“优”与“劣”

中国百年风雨历程证明了党的科学研判时势的本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党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第二代领导集体又审时度势地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先河,接续党的第三、四代领导集体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窘境下发展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等都充分验证了党的科学研判时势的能力。对于体育事业而言,经历了“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并重—优先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振兴传统体育”几个阶段,这都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研判“时”与“势”的重要体现。当今是文化泛滥的时代,强势文化入侵正在进行、低俗当时尚等成为常态。党认清形势后,强烈号召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国随即形成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潮。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传统体育文化有优有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一工具进行科学的甄别与“去糟粕、取精华”的改造,使其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人们身心健康规律、满足人们需求的优秀体育文化,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成为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而造福于世界人民的中国式现代化传统体育文化。

3.1.2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发挥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发挥党中央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总结与成功法宝。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体育总局强调在体育事业治理改革中需要在党的思想方针的指引下,总揽体育事业治理全局,协调各方利益,系统、稳步、协调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都显示了党的总揽全局与统一部署的特质。传统体育是既有文化特征更有体育特质等的复合体,因此它是由体育、教育和文化多个单位协同管理,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还涉及财政、城乡建设、关工委、老年协会等组织部门。当下传统体育发展形成了党委政府协调、传统体育相关社会组织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正基于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效果的凸显,传统体育发展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个部门只有统一目标、相互配合才能使传统体育得以现代化,才能为动员全社会、全体中国人民为发展传统体育优秀文化奠定坚实基础,才能为传统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条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之中的主线,这条主线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的一以贯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在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亦是以“传统体育满足人民的诉求”与“人民推动传统体育的发展”两个维度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

3.2.1 传统体育满足人民的诉求

诉求是人们从事一切事项的动力源,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民诉求的差异化,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满足不同时期人民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战争年代,战火纷飞、民众体质苶弱,人民的诉求就是能够独立自主,党领导劳苦大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切都是为了战胜敌人,发展传统体育也是为战胜敌人、走向独立服务的。党号召人们通过传统体育锻炼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通过传统体育“锻炼身体、好打日本”;新中国成立之时国人的平均寿命40岁,毛泽东指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提高国人寿命、提升健康水平;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体育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贡献自身力量:为提高经济条件,传统体育进行了产业化道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加了人们的收入;进入新时代,根据人民的诉求党提出“健康中国”“文化强国”发展传统体育要求全周期、全方位地增进人民健康、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3.2.2 人民推动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传统体育的主体是人民,传统体育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依靠人民就是要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20],形成推动传统体育现代化的强大合力。通过各种传统的、现代的宣传媒介指引人民认识发展传统体育的意义与传统体育的科学性、先进性及价值所在;国家制定了《体育法》《健康中国2030纲要》等大量的法律、规章等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传统体育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了科研院所、单项协会、产业组织等各种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挖掘、展示、发展传统体育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民间艺人和广大民众参与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艺术院校等相关专业设置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各种综合性传统体育赛事、单项传统体育赛事、中华传统节日等参与人数日趋增加、影响力逐步加大。只有传统体育扎根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自觉参与才是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

3.3 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阐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习近平还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8](17)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形成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使其更加主动、更为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伟大实践。

3.3.1 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体育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包括游戏类、竞技类、角力类、养生类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另外,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所在。鉴于此,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挖掘、弘扬了积极向上、不服输的体育精神,也挖掘、弘扬了自强的、和合的民族精神;不仅突出强身健体的体育文化,还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指引传统体育要向深刻、全面地挖掘与发展传统体育内涵文化的方向前进,进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因而传统体育的发展,不仅要有在运动形式上提炼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符号和民族标识,为人民的健康、娱乐服务;更要自觉地对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运动形式之外的优秀中华传统思想加以传承与发展。如太极拳就文化而言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的深奥内涵,赋予太极拳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内外合一的哲学思想[21],让人们在习练太极拳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自觉地、自豪地传承发展传统体育。

3.3.2 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体多元”的存在。传统体育应当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立场上进行现代化,强调中华民族的共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使中华民族朝着团结、巩固、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如中华龙舟、舞龙舞狮等这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符号,不管你身处何地(特别是在境外),只要看到这些民族符号,一股“中华一家亲”的归属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极为成功的范例。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以满足各自族类群体的健身、娱乐与精神信仰的需求。党一直坚持求同存异等思想,要求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采用“和合”思想指导传统体育现代化。如在每四年1届的民运会与定期或不定期性举行的单项民族体育赛事中,展现出的“和而不同”中追求中华民族共有“沉稳重于张扬”与“内敛重于外显”的秉性和特质,是别于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异样魅力;同时,通过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认同。为进一步“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做出传统体育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传统体育的百年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体现了“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宗旨、“形式与内涵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救国—兴国—强国—强民”历史轨迹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理论指导与引领下始终践行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旷世行动;反之,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使命更加提升了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度与广度,也进一步坚定了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要沿着“救国—兴国—强国—强民”的历史轨迹继续前行。总之,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传统体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要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目标宗旨,要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核心任务。尽管世情、国情、党情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传统体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仍然可以在万象包罗的未来中紧紧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