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推动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与路径
——以广州为例

2023-08-30 14:04柳立子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广州科技

柳立子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410)

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我国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时间节点,明确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迈上新高度。在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 通信等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时代,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这些前沿科技的颠覆性影响日益显现,新一轮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以下简称“深融”)在融合的广度、深度上更胜一筹,而超大城市1)必将成为这一轮文化科技深融浪潮涌现的最前沿场域。这意味着超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将率先见证并亲历文化与科技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进而创新迭变,因而更应主动顺势促推更广泛的数字经济领域形成文化与科技的相互涵盖和促进。

1 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融的趋势与特点

对于文化科技融合的概念内涵,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见解,其中杨君[1]认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将各类文化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科学技术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与品质,形成新的内容、形式、功能与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创新过程;尹宏[2]提到文化科技融合是指文化与科技通过交叉、渗透、重组等一系列过程后融为一体,更新了文化的技术形态,改变了经济形态,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出现;颜慧超等[3]认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其本质是产业的融合,文化元素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创造新的价值;傅才武等[4]指出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其运用科学技术来展示和创新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服务方式,以及提升文化体验档次,通过科技的嵌入使文化产品具有更强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进而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彭英柯等[5]论述称文化科技融合实质上是两个产业间的融合,是指文化产业在高科技产业技术手段作用下产出的成果,用高科技手段来延伸和拓宽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催生出一系列文化新业态,进而提升文化产业的服务范围与水准;陈少峰等[6]认为科技与文化融合是一个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由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作用过程,也是一个双向的作用过程。上述观点大致反映了我国近10 年文化和科技融合从单向融合向立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互动互促认知过程,这也正是本文新一轮深融的认知基础。随着科技创新日益由单纯的工具属性向文化属性发展,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多维深融表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

1.1 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多元多样进一步延展文化产业边界

早在国内文化产业尚处于萌发阶段时,国内就有知名学者明确指出其价值创造机制在于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可以同时与不同的产业发生关联[7]。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发展,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形态与载体越发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科技对文化创意的发展扮演着工具的角色[8],文化与科技成为最活跃的要素渗透到经济社会运行各个环节。一方面,文化创意设计由传统意义上的批量产品设计走向涵盖定制化产品设计、管理流程再造、品牌设计、战略设计等,文化创意设计的价值越来越表现为重新思考事物本质和建立事物直接新连接的能力,以及不断与新技术融合探索各种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文化+”具象化在常见的文化知识产权(IP)融合基础上,新增文化内容融合和文化数据融合路径。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具有原创性的文化内容除了生成以往形态的文化IP,还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数字IP,更可以通过对已有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化提取和改编后形成可交易的新IP 或IP 合集,以和相关实体产业融合发展,延展IP 产业链条,形成“IP+实物商品”“IP+文旅”“IP+商圈”“IP+城市”等边界广阔的新价值空间。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20 年5 月中宣部文改办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强调未来大力支持文化资源完成数字化转化,以数据形态作为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结合和其他新经济业态加速融合,诞生越来越多样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

1.2 文化数据化和数据场景化催生新兴泛文化生活服务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化后,在技术上实现了文化的数据化[7]。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AI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呈现鲜明的场景特性,都需要通过最恰当场景和领域的应用成果呈现最佳交互与实现效果,具有直观特性和规模优势的众多生活场景就成为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首选场景。这些场景的数字化升级应用往往需要以文化IP、数字IP 为内核,需要在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找到自身的发展舞台或是最适合的融合点[9],但文化与科技融合所涉范围大大超越国家统计口径涵盖的文化产业。具体来说,包括VR、AR、MR 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应用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教育、文化领域;机器人、神经网络、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AI 技术研发在文化产业链的应用;沉浸式文化消费作为集文创内容和软硬件于一体的实时感官体验,更依赖于数字化载体、技术和装备的快速发展,体现出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对文化领域的赋能[10]。与此同时,分享经济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整合各类分散的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2016 年以来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11]。如此,文化产业与智能制造、时尚消费品生产、教育医疗、娱乐体育、电商直播、都市农业、现代物流等越来越多的泛文化生活服务行业都不断融合发展产生新兴行业、产品或服务形态。

1.3 政策红利叠加新基建布局加速文化产业全链条革新

2019 年8 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促进文化和科技深融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0 年1 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随后各省份纷纷启动加快新基建的战略部署,5G 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速推进。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战略目标和路径步骤进行了明确部署。随着文化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的成型壮大,文化产业将在创意生成、产品生产、市场推广、消费传播全链条实现变化与革新,文化科技深融改变了对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内容产品的表现力,创新了文化消费的服务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构筑出一个全面多维的系统,当日益翻新的技术门类和无穷无尽的应用场景被纳入这个系统之中,丰富多元的创意产品、文化服务乃至新兴产业就必然层现迭出。

1.4 地方政府发展数字文化经济构建数字文旅生态系统大有可为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最为活跃的领域,正成长为发展态势迅猛、前景广阔的行业集群,也成为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标志。除了通过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均等,还可以在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融方面加快探索,在数字展览、数字演艺、数字文博、艺术品数字化等领域加快推进,让群众更加方便快捷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催生一批与文化和旅游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涌现,并延伸发展为城市文化消费和乡村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这也是目前各省份加紧布局、不断出台激励数字文化经济发展相关措施的原因所在,地方政府完全有可能在深入挖掘优势文化与竭力撬动科技创新的相辅相成中大展拳脚,以文化的要素化生产、创意的工业化转化、消费的沉浸化营造和文化的价值化提炼为指引,率先走通城市运营与文化消费理念互通、内容互融、价值互利的发展之路,发挥数字文化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增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形成支撑地方发展的新供给、新动力。

2 广州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融的基础与优势

作为超大城市,广州近年来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文化产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已经发展成为广州支柱产业,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融。

2.1 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和软件名城建设增速筑牢融合基石

“十三五”期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远高于同时期全市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速[12]。数据显示,2020 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1 536.39 亿元,占GDP 比重6.13%;2021 年年底广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增至3 074 家,其中100 亿元以上规模的文化企业有7 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 807.76 亿元,同比增加19.4%[13]。2022 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为3 243 家,同比增加204 家,实现营业收入2 222.48 亿元,同比增长0.6%[14]。

2012 年11 月,广州被正式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数据显示,广州市“十三五”期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连续突破3 000 亿元和4 000 亿元大关,2020 年达4 948.8 亿元,在全国9 个软件名城中增速表现良好,位居前列[15]。显然,广州具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呈现高端化、创意化的特点,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日益广阔的发展空间。

2.2 域内各级政府及机构与市场主体率先实践积累融合经验

经笔者统计,从2012 年迄今,科技部与中宣部共开展4 个批次、认定了85 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广东共有8家示范基地,其中广州有4 家。2022 年4 月,科技部、中宣部也对外发布了前3 批55 家示范基地的绩效评价结果,39 家集聚类示范基地中仅有4 家获评优秀,以广州高新区为载体的广州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广州基地”)占得其中一席[16]。广州基地在2013 年被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广州高新区管委会作为该基地运营机构,出台包括风投、文创、文旅、电竞、新基建等一揽子覆盖企业落户、人才落户、平台搭建、品牌奖励在内的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各环节的扶持奖励政策。除了这些政策,由广州、广州高新区共同出资设立的广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专项资金,截至2022 年共累计扶持投资项目18 个,滚动扶持金额超过1 亿元[17]。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企业获得精准“输血”,其中2018 年投资扶持的广州欧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1 年获评为单体类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广州基地已涌现出乐金显示(广州)有限公司、广州奥飞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励丰文化”)等龙头骨干企业,以及广东优创合影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亚旅游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成长型新兴企业。广州基地在2019 年荣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集聚类)十强”称号,再加上分别于2019 年和2021 年先后培育带动励丰文化和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获批单体类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因而占据了广州4 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的三席。

2022 年8 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发布《关于印发2022 年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应用典型案例的通知》,印发10 个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应用的典型案例供各地参考借鉴,其中有6 个案例来自广州的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其他4 个分别来自深圳、佛山和潮州,体现出广州在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方面开展了充分的实践,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广州的上述经验,既包括地方政府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链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经验,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在贯彻中央文化数字化战略和落实本级政府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工作模式经验,还包括各类型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实践深度融合的具体案例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提高文化生产的创意水平、改进文化生产的流程效率、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品质,升级文化消费的体验传播、助推文化产业的新业态诞生,既是方向的探索,也是结果的验证,更是数据的累积,是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市场主体合力重视参与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全过程创新的成果,直接推动广州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3 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和新型基础设施增投拓宽融合载体

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广州提出实施文化创意产业 “百园提质”计划。有关资料显示,广州有超过220 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包括24 个国家级园区、20 个省级园区和41 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3]。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吸引了文化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如2021 广州文化产业园区系列榜单中的20 家园区总产值超千亿元,其中羊城创意产业园产值超200 亿元[18];番禺区被正式授予第二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等。2022 年年初,广州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计划任务时间表,锚定到2025 年全市文化产业园区超过300 家[19]。

广州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早,是我国互联网国际出口三大节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五大顶级节点之一[20],新型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截至2022 年年底,广州总计建成7.64 万座5G 基站、61.1 万个PON 端口,成为走在全国前列的千兆城市[20]。与此同时,广州持续提升通信均等化水平和通信整体接入能力,共建有1 379 万个光纤到户端口、8.5 万座4G 基站,光纤和4G 网络实现20 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超2 万座NB-IOT 基站全面覆盖市中心区域和重点场所[20]。此外,广州的算力算效也在持续升级,共计在用设计机架规模约25.7 万个,在天河、黄埔、番禺、南沙等区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区;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直接服务超4 400 多家机构和单位,间接服务超30 万家机构和单位,服务范围涉及战略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重要领域[20]。下一步,广州将按照已经公布实施的《广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5G 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5G 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进一步推进广州国际数字信息枢纽建设,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产业园区和技术设施载体的建设与集聚表明广州敏锐把握了当前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深融与应时蓄势的契机,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产业有效投资,从而全面汇聚文化与科技融合并进、互促共生的强大合力,推动形成作为超大城市独具优势的创意经济集群。

2.4 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迭出为创新主体明晰融合方向

广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果丰硕,新业态发展更是亮点频出,已初步形成动漫游戏、数字音乐、高清影视等占主导的产业优势,微信、酷狗音乐、欢聚集团直播等平台吸引了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截至2021 年年底,广州游戏动漫、新媒体娱乐、娱乐智能设备制造等16 个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共有规模以上法人单位723 家,同比增加125 家;实现营业收入2 078.55 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11 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均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21]。

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扶持措施的一系列政策,打造了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广东游戏产业年会、广州文交会、国际演艺交易会、国际纪录片节、国际灯光节等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聚焦产业前沿,优化营商环境,引导数字文化产业在广州的先导集群式发展。伴随着5G、人工智能、AR/VR 等新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视频直播、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表现出较好增速和较高质量的态势,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3 广州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融的问题与挑战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与绝大多数城市一样,广州目前的文化产业总体还处在企业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专业度不精的初级阶段,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动力和机制上都与不断产出融合成果的成熟发展体系存在差距。

3.1 深融主体创新动力与信息不对称

科技文化深融创新是两个维度不同因素的有机嵌入和融合,但目前普遍存在较多文化企业对前沿科技不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的状况[22];同时,大多数科技企业对文化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了解不足,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的渠道和平台,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难以形成有效对接。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涉及主体包括企业、高校、政府及各类产业服务机构等,融合要素也广泛包括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主体和要素有着不同的属性特点,发育程度和状态也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主体为了维持自身竞争力需要,不愿意消除信息壁垒,进而导致融合创新主体之间沟通认知有限、资源流动不顺畅、信息不对称性等问题较为突出。

3.2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硬支撑不足

广州文化产品成果的科技支撑推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创意创新不多、内涵特色缺乏,对于人工智能、AR/VR、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利用开发尚处表层或浅层,文化科技融合生产制作的设备装备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为主,软硬件系统的国产化率远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吸纳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需要。以创意生产最前端的设计为例,专业信息技术企业介入不足,关键生产力工具Adobe、Maya、CAD 等皆使用国外软件,甚至连排名全国前列的广州文化创意企业也处于靠自身技术人才跟学应用和单点应用创新开发的初级阶段。

3.3 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限

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一种高级创新形态,必须面向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广州相当数量的文化企业由发达国家委托代工的外包对象发展而来,在生产技术上一直处于跟随状态,在设计研发、IP 策划抑或是传播营销都还处在模仿多、原创少的阶段,与较好融合科技创新的娴熟输出差距明显。以影视特效技术为例,由于不掌握好莱坞常用的特效技术,很多影视镜头都靠人工完成,在技术应用和生产组织方式上与国际领先水平相距甚远。再比如动漫产业,广州目前仅极少数头部动漫IP 的市场价值得到挖掘和发挥,即便是曾提出要做“东方迪士尼”的奥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也都因内容变现能力不足、业务板块商业协同难而不得不收缩布局。

如表1 所示,在我国的8 个超大城市中,广州文化产业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各项指标排名均居第四,但具体数据上与前3 位城市差距明显,尤其是发明专利数量这一指标上;与京沪深相比,广州只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二梯级城市,跟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同时,广州各项指标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杭州的差距也较大。

表1 我国部分城市文化产业企业发展主要指标

3.4 地方政策支持仍存在精准提升空间

针对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地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激励性。广州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政策举措难以对数量庞大的文化企业形成较为普惠性、全面性的激励,对文化企业进行长期稳定持续的支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文化企业而言门槛偏高、作用有限,更是难以企及建立在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基础之上的金融扶持、人才政策等,无法匹配广州文化企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引导的需求。

3.5 孵化孕育深融创新的环境尚需优化

广州初步形成了文化科技相关的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引进培养以及知识产权配套服务的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服务体系,但该体系不够完善健全。从知识产权服务来看,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因为其跨界性和新颖性,是文化科技企业至关重要的著作权、商标、专利的轻资产,与银行传统授信“重抵押”的风险控制模式不相适应,因而较难获得银行融资。从人才培育养成服务来看,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需要熟悉创意策划、技术研发、风险投资等复合型人才,但目前仍缺乏相关人才培养和成长的成熟机制体系,也缺乏文化与科技人才有效交流互动的机制与平台。从产业服务链条整体来看,文化科技数据库、专业咨询、专业评估等支持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全社会尊崇和鼓励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服务能力、活动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待提升。

4 广州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融的方向与策略

文化与科技的深融不仅能让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创新呈现和创新表达焕发新生,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能激发多元新形态的形成,推动城市更多传统产业的转型。然而,如周建新等[23]、李凤亮等[24]的研究所述,文化与科技深融所牵涉的主体较多、范围较广,是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率先把准方向并保持战略定力的深耕城市才可能力拔头筹。

4.1 统筹推进探索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

探索广州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与路径,重点推动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跨集群通信与数据迁移等技术突破,对广州文化资源数据进行统一梳理,探索制定数据接入、数据描述、数据管理、数据访问等的标准规范,从基础架构层面解决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管理和计算分析等问题,强化广州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开放共享的连通性、可用性和服务平台的可达性、易用性,推动具有成长潜力的IP 品牌诞生和全链条运营,全方位激活广州文化产业活力。例如,借鉴韩国政府通过建设3D数据库、实感技术赋能等手段提供线上文化遗产体验服务,强化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丰富与开拓内容市场的经验,建设广州非遗数字化数据库,全面开放广州非遗数字化信息的社会参与,通过提高非遗信息的数字化程度加快非遗信息传播速度、扩大其利用范围,结合大数据分析和评价监管技术,实现非遗信息资源的动态保护与决策支持,实现非遗整体保护[25]。

4.2 打通文化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

在科技创新驱动的“3.0 时代”,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在诸多生产要素上协同创新,逐步实现资源优化再生、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增加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6]。在这一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英国政府将数字文化守则作为文化机构数字化的指导方针,建立了数字文化网络这一专业知识和实践分享平台,帮助文化机构制定计划、与技术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英国知识产权局为文化机构提供了指导和培训方案,并制定了文化数字版权实践守则[27]。广州要认真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辖内科技企业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关注广州文化产业“资源—创意—生产—传播—体验”链条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和特点。一方面,加强对文创产业支撑技术的研究,促使文创产业增长与技术创新周期的融合[28];另一方面,立足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和企业具体需要,依托文化科技相关园区、基地等载体,通过政府引导,搭建文化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企业创新链和文化产业链精准的合作对接。

4.3 拓展文化与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

场景驱动的创新是数字时代兴起的一种科技创新模式,能够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新实验空间,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加速新兴技术领域发展[29]。广州应率先推广VR、AR、MR、AI 等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和管理、文化产品生产与制造、文化服务体验与消费等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文化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夜间经济、全域旅游等重点场景的应用延伸,拓宽广州文化产业的内容价值变现路径。一是通过文化科技应用,不断推进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创产品打造和智慧场馆建设,推动公文化服务走向文化消费市场。二是通过光影新科技、多媒体、人机互动等手段促进夜间景观改造以及夜间演艺、夜间文化体验项目发展,提高夜间经济供给质量。三是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与VR/AR 技术、裸眼3D 技术等文化科技手段,推进全域旅游“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互动参与—服务管理”全链条的数字化,借助实景游戏、全景直播、虚拟场景演示等功能提升旅游体验。四是从大旅游发展的格局出发,积极策划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认真推进新技术创新呈现文化主题的落地。构思策划串联沿珠江两岸分布的旅游景点和景观,形成“以水读城”的格局,打造沿江旅游黄金带,一手抓两岸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的保育活化,另一手抓现当代都市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创新展示,将珠江两岸营造成广州历史文化实景立体博物馆,使得游客通过珠江旅游能够能真切领略广州2 000 多年的商都历史和文化,不断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国际知名度。

4.4 撬动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用场景

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将推动当下产业的跃迁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与文化融合适用面宽、综合性强、关联性大的特点,撬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皮具、玩具、珠宝、化妆品等消费品制造产业链条发达集聚的优势升级,同时实现文化与科技深融在升级传统产业应用中的验证和经验累积。广州应以“打造时尚之都”为目标,大力建设文化与科技深融的消费品制造产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努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和自主设计的环境,争创一批国家和省市驰名商标。将广州建成时尚产业的总部基地,成为创意设计、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等总部性职能中心的聚集地,积极主动为周边城市企业提供时尚创意设计、品牌推广等高端服务支持。

4.5 发掘商贸会展流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场景

韩国政府以新兴前沿技术来赋能影视、游戏产业入手的做法值得借鉴。韩国科技情报通信部在2021 年投入100 亿韩元,来支援能够在教育、心理治疗等场景下使用的游戏内容制作,研发以5G 技术、云技术、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实感型游戏,并鼓励和支援游戏领域的创业、中日韩三国电竞大赛;同时,大力支持XR 融合产业2)发展,将实感技术与电影、游戏等领域的IP 相结合,助力搭建能够体验和转化的实感空间,丰富数字内容体验,给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冲击的优势特色产业注入巨大动能[27]。广州应充分激发“区位+商贸+会展”多元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融,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消费需求的感知反馈转化。一是增强商贸展示流通各环节的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加快建设文化产品和要素的线上线下展示交易平台,提升广州的商贸中心功能的层次和能级,建成国际知名的文化产品要素交易集散中心,打造富有文化彰显力与科技显示度的世界商贸展会。二要采取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办节模式,在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中适当增加展贸功能,增强文化节庆活动的商贸交易平台功能,增强文化节庆活动的科技融合功能,将广州打造为国际知名的文化科技深融发展新商都。三要结合广州打造直播电商之都的目标,以“数字化+文化”为抓手,从资源整合、平台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直播机构、短视频机构内容创意制作和播出能力,加大文化产品、旅游产品领域的直播机构、短视频机构、多频道网络(MCN)机构等引入和培育,开创电商直播和跨境电商营销推广新高度。

4.6 增强政府推动新一轮深融的引导力度

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2018 年出台“文化即数字”(Culture is Digital)战略,从需求、分析、供给到激励的全流程环节对英国的文化科技融合进行政策部署,通过与公共机构合作收集与分析受众调研数据、成立专门的机构为文化机构评估受众参与制定实施方案、设立项目吸引带动参与度不高的人群体验数字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文化与科技的深融;加拿大政府2017 年提出的“创新与技能”计划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创新行业发展,通过支持由企业主导的创新超级集群,将各种规模的企业、高校、专业人才与商业活动区聚集起来,共享知识、资源与基础设施,并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加入,推动合作与商业化进程持续活跃。有鉴于此,广州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探索跨部门文化科技合作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工作体系[30]。一是跨部门集中资金资源,加强对科技创新应用于文化产业新业态孵化和传统业态升级的支持引导,加大对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的倾斜扶持力度,大力促进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实力提质升级。二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颁行实施公开透明的政策,对合乎要求的文化产业科技型企业给予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支持。三是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突破口和承载体,一方面将具有跨界融合潜力的文化企业引入新兴科创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将跨界融合能力突出的科创企业引入存量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一批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不断鼓励和推进其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

4.7 健全科技文化深融创新服务体系

凸显和发挥广州作为超大城市优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健全吸引和服务科技文化要素深融的支撑体系,将广州打造成为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流量枢纽和交互节点。一是支持一批围绕文化科技深融相关的投融资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人才引进培养以及知识产权配套服务的企业和机构诞生成长,壮大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集聚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整合能力[31]。二是提升广州对文化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把培养和引进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文化科技融合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从政策层面提供发展通道[32];打破僵化思维,从使用和共享角度创新各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管理机制,增加对不同领域文化科技复合人才的黏性;最大限度激活人才潜力,优化人才配置,为广州文化与科技深融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增进广州市区两级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协同与互促,通过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产出迭代,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创新水平的进一步跃升。

5 结论

随着互联网经济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推进文化与科技新一轮深融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数字化作为文化强国与数字经济两大战略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进一步显现外溢效应并赋能实体经济,将越来越推动我国生产与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乃至经济社会其他方面领域发生深刻变化。超大城市更应该担此重任,更主动促进并引领这新一轮的文化与科技深融,积极引导促成文化与科技深融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有助于文化与科技深融实践的应用场景,搭建更有利于文化与科技深融交互的平台,加大更有益于文化与科技深融效果显现的政策扶持,进而更有力地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更有效地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注释:

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 年10 月公布的《2021 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全国共有超大城市8 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

2)XR 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种技术的统称。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广州科技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