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冉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初见于《世界遗产公约》,其区别于文物,所包含的范围较大,不仅包括可移动文物,还包括不可移动文物。除此之外,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略显抽象,主要指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范围较广,也指具有历史、文化、科学等意义的民间传承。
河北省作为历史悠久的大省,文化遗产丰富。拥有的文化遗产种类有古建筑、石窟、遗址、墓葬、近代代表性建筑等。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今多数为风景名胜区,供群众免费参观。群众在参观此类建筑的同时,可以加深对河北省风土人情的了解,有利于增强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是祖辈留给后辈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加强民族之间联系的有力媒介。
邢窑创烧于北朝,发展于隋代,鼎盛于唐代,衰落于金代。制瓷行业在古代繁荣发展。在唐代之前,中国制瓷业以青色调瓷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制瓷工匠不断创新,开始尝试在釉料中添入不同成分。初时,由于工匠技术不成熟以及科技不发达,青白混杂,制成的陶瓷杂质较多,胎土厚重,釉色不清晰。经过不断试烧与创新,于隋代出现光感极强、釉色亮白、胎体轻薄透亮的透影白瓷。透影白瓷的出现是隋代制瓷工匠的一大创举,同时也是古代制瓷工匠的智慧结晶,这一成果将邢窑的名声瞬间打出去了,使邢窑成为当时人们追捧的一大窑种。唐代,邢窑逐渐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可惜的是邢窑并未持续兴盛下去,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于金代衰落,但并未消亡,只是烧制规模缩小。
邢窑技艺恢复工作截至目前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临城县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成立了邢瓷研制小组,并进行初步试烧,开了邢窑仿复制工作的先河;二是在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的基础上,由河北省轻工业厅组织成立了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对邢窑窑址概况、产品种类、造型装饰、烧成工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成功复烧邢窑白瓷;三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邢瓷复烧和邢窑传承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参与企业和人员逐步扩大,成果十分显著。
第一阶段:邢窑初期调研
20 世纪80 年代,全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浪潮。在此大环境影响下,各省市都集中精力提高经济水平。1980 年,临城县第二轻工业局利用临城县制瓷原料极为丰富、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市场广阔、燃料充足、交通方便等一系列极为有利的条件,准备大力生产和恢复 “美术瓷”。1980 年5 月,他们在给邢台市二轻局的 《发展美术瓷生产的规划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各种有利条件、发展规划,并提出了正式组建工艺美术陶瓷厂,在美术瓷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国古代名牌产品“邢州瓷”的研究试制工作,并成立了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
1980 年11 月,二轻局于县招待所召开了邢瓷恢复考察座谈会,并邀请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河北师大的部分专家、教授以及省、地经委、科委、二轻局和邯郸陶瓷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与会人员先后到临城县的岗头、澄底、南程村、瓷窑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进行了座谈。专家们肯定了邢瓷的历史地位和恢复邢州瓷的意义,对邢州瓷的恢复、生产、仿制、胎釉的选择、样品的选用以及产品的销路等问题分别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虽没有发现真正的唐代邢窑,但根据已发现的晚唐瓷片,可初步确定邢窑在临城。还提出,在搞好发掘的同时要继续搜集瓷片,搞好宣传,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尽快仿制出邢瓷产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邢瓷研制小组也不负众望,在同月首次利用当地原料研制出了仿邢窑白瓷透明釉,研制工作可谓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阶段:规模性发现邢窑遗址
在1984 年之前,贾中敏于内丘城西、中丰洞发现瓷片。当这两处窑址后来被确定是邢窑典型窑场之后,贾中敏的心中终于落下一块大石头。1984 年初,贾中敏调入县文化馆,很快主管了文物方面的工作。四、五月份,他参加了省文化厅文物处组织的文物普查培训班,学习了有关如何搞文物普查及不同时期各类文物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回县后就和文化馆的姚卫国、贾永路等人一起进行了调查、走访。到1985 年夏,共查出窑址20 多处,基本上弄清了全县境内的瓷窑址分布状况。
第三阶段:邢窑烧制技艺逐渐恢复成功
1992 年10 月,邢台市以邢台市陶瓷厂科技研究所为基础成立了中国邢州窑研究所,研究班子由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化验师、美术师和技术工人蔡成铸、王振山、张风菊、王明武等15 人组成。
中国邢州窑研究所经过两次工作会议,确定研究任务是“在前河北省邢窑研究组对邢窑粗细白瓷研究的基础上,对邢窑的精细透光白瓷、唐三彩乃至北朝青瓷和早期白瓷进行补充研究,并根据仿古创新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根据任务,中国邢州窑研究所制定了 《研究计划细则》,首先将精细透光白瓷列入了第一课题,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准备:一是通过古阿拉伯商人苏林曼(Suleinan)公元851 年(唐宣宗大中五年)的《笔记》和唐朝诗人元稹的《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对透光白瓷的描述,掌握中外文献中有关这种白瓷的记载。二是通过对临城、内丘文管所和省文研所的访问,参观邢窑遗址出土的这种透光白瓷的残片或残件,证明这种白瓷实为邢窑所产。三是通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这种白瓷胎釉化学成分、显微结构的分析和物理性能的测试,弄清这种白瓷带有透亮的奥秘是由于胎釉所含KO2是一般白瓷的4~5 倍,从而为仿制这种白瓷找到了工艺根据。
在完成研究准备之后,中国邢州窑研究所便全力投入配料试验,经过七次试烧终于成功,逐渐产出不少酒具,其中一套仿唐酒具还曾于1993 年作为“中国历史瑰宝”被河北省外事部门选送意大利国际友好城市博览会参展。
1.传承人
邢窑白瓷在我国烧制时间最早,并且烧造时间长,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和学术、科研价值。现在,邢窑烧制技艺主要存在于临城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984—1986 年,在地方各级政府和工业部门的指导下,以及文物系统、地质矿产部门和在院校工作的同志的热情支持及配合下,研究人员运用考古、地质勘查、工程技术、工艺美术、科学测试等各种研究手段,对邢窑遗址、古代生产工艺、器物造型及艺术风格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综合研究,明确了邢窑的分布位置,并成功烧制出18 种邢窑白瓷产品。
在1987 年1 月召开的邢窑恢复研究鉴定会上,经十多位专家逐件评审鉴定,认为有的仿品已经接近唐代邢窑瓷器的艺术水平。说起邢窑技艺的恢复与发扬,与之密不可分的便是邢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张志忠老师。张志忠老师参与了20 世纪80 年代的邢窑遗址调查和邢瓷仿制工作,但是他没有因获得的成绩裹足不前,而是继续沿着邢瓷仿制的路走下去,在仿制和创新之间,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张志忠老师在熟谙邢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挖掘邢瓷艺术的魅力,为邢窑的恢复与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烧制过程
(1)制瓷原料。以当地原产土或购置高岭土为主的泥料。
(2)窑炉。如今,邢窑陶瓷烧制以气窑、柴窑、电窑等窑炉为主。邢窑产品中以白瓷最负盛名,且因为市场需求,邢窑烧制白瓷的比重较大。白瓷釉色之透白,对烧制窑炉以及生产环境要求较为苛刻,目前以上述介绍的三类窑炉烧制为主。
(3)邢窑陶瓷烧制流程。
第一步:原材料制作。
其一,用当地原产泥料利用传承配方调制泥浆,通过机器运作至成型原料。其二,将雏形陶泥通过机器多次加工成柱形陶泥。
邢窑白瓷执壶(仿制品) (图片来源: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
原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这是邢窑拉坯前的重中之重,泥料制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拉坯质量的好坏,泥条成型必须无杂质、无气泡、软硬适中、形状整齐、颜色偏白。在最初筛选泥料时,要根据期望烧制的坯色选择不同的泥料。
第二步:锤敲泥条。
专业的工匠坐在长木凳上,将成条的陶泥锤揉成半圆状。在锤击过程中需要用双手手掌心位置牢牢锁住泥条,将泥条上下反复在长凳前方进行捶打,以将柱形泥条敲压为小山丘样的半圆塔状。此步骤目的是将上环节炼泥环节中未排净的气泡再次捶打至排净,以在接下来的拉坯环节中保证坯体的严密性。此环节需要有充足的大臂力量,注意掌握技巧,以便将泥盘固定在拉坯机上。
除此之外,还可将整条成型泥条分割成小部分,随后将小部分的泥条用手揉搓成偏圆形状,以备采用手捏方式进行坯体设计。
第三步:拉坯。
将泥盘固定在拉坯机上,脚缓缓踩上踏板使轮盘转动,开始拉坯。这一环节需要拉坯师傅有娴熟的技艺。制作过程中要掌握好预期制作坯体的器型、造型等,要保证坯体薄厚适中、一致。
第四步:晾晒。
将制作的坯体放在木板上晒干,晒干后用铁线从木板上剥离下来。
第五步:修坯。
首先修坯,然后进行装饰,并用蘸釉、浇釉等方法施釉,最后晾干后入窑烧制。
目前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在河北省的知名度都不算高,更别说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
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仍较为严峻,河北有不少传统手工技艺,但多数人觉得学手艺难,投入多,回报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目前多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传承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加大乡村中有关邢窑手艺的活动力度,提高人们对邢窑技艺的认识及学习邢窑手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特别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要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认真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职责,既当好原汁原味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示范者,也要当好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领者,还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在提倡发展历史文化、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大环境下,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地区政府应加大对邢窑烧制技艺的投入,积极为其争取各种补贴。扩充邢窑烧制技艺的现有占地区域,加大对邢窑遗址的保护,划定保护区,设立保护范围,呼吁周围群众加大对邢窑遗址以及烧制技艺的保护。
在邢台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利用邢窑传统文化开展教育,让学生感受邢窑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价值,自觉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