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祠堂群遗产的文化价值

2023-08-29 06:56贺云翱费和平
江苏地方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惠山祠堂无锡

◎贺云翱 费和平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3)

无锡惠山祠堂群是中国人文意识与江南自然山水交融合一的佳作,在近两千年的传承中发展、演变为具有标本和典范意义的高度凝聚着中华儒家“血缘亲族伦理”精神的文化遗产体系。它以太湖、长江、大运河及无锡古城为宏大依托,以惠山、锡山和其下的惠山浜、龙头河及各类天然泉涧为自然载体,在相对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保存了其成熟与鼎盛时期的118座祠堂,乃现今中国罕有的集中展示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伦理”文化观念的祭祀性和纪念性历史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它经历了10世纪以前的奠基与初创期、11—17世纪上半叶的跃进与成型期,在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达到成熟与鼎盛,自民国以后,一直处在不断的认知、传承、变革之中。

在中国各地的祠堂群中,惠山祠堂群包含的祠堂数量冠绝海内,且空间结构完整而真实,在展示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伦理”观念历史方面的力量无可匹敌。作为这一观念最庞大、最集中、最显赫、最具文化统摄力与包容性,也是最给人们带来文化震撼力、最有意蕴和最鲜活的文化符号与载体,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它是居住于江南无锡地区的历代文化精英和普罗大众在千百年的历史风雨中,共同秉承“敦宗睦族”“敬天法祖”“道法先贤”“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等中国传统伦理、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依托长江之南、太湖之滨、无锡城外、惠山脚下、大运河畔这一独特的空间区位与江南山水的自然风情,在古代和近代建祠造园艺术及江南精巧技术传统的背景下,持续性、自然性和创造性地演绎出堪称典范,具有高度伦理性、象征性、宗教性的精神空间与文化模式。

这种空间与模式在功能上以祭祀、纪念、感恩先祖或先贤为核心,融汇其他各种功能(如敬畏自然、保存记忆、文化教育、会友游憩等),与西方功能相对单一的宗教性空间或教堂形成文化特性上的对比。面对15 世纪以来的民族矛盾、社会危机、市场兴起、城市扩展等问题,如何延续民族、家族的传统与信仰?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无锡城内外的文化精英与一般民众持续创造出惠山祠堂群空间与模式,试图予以应对并持续而深远地影响后世。

无锡惠山祠堂群是中国传统儒家“血缘亲族伦理”文化现存最集中、最庞大、最具典范性和最具景观震撼力的空间与载体,是近世江南民众曾经成功应对各种危机和问题并且试图加以解决的文化范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情感等现代认知价值。

一、 “家国一体”式文明理念的深刻影响

古代中华国家文明是“家国一体”式文明。考古学证明,至少从夏代开始,在治国场所,国王的“宫殿”与先王的“太庙”就是左右对置。西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开始“朕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的文明理念与功能布局一直延续到清代,时间长达4000年以上。与此同时,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国史”编写形成传统,此即以闻名中外的“二十五史”为代表。

这样的国家文明理念在民间则是族群聚居与祠堂的同构。与此同时,以族中男性为主的家谱编写形成文化传统。国有国学、国法、国旨,家有家学、家规、家训。《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提出:祭祀性建筑遗址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史前时期已经存在,这些遗址的祭祀对象不尽相同,有自然神、图腾,也有祭祀者的祖先。在已考古发现的中国史前时代与祖先崇拜有关的遗存,大多被发现于墓地,多与祭祀逝者有关。这可能反映了中华文明对祖先祭祀超过了对自然神和图腾祭祀的重视程度。历史文献记载,王国时代都城宫室建设“宗庙为先”,这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宗庙的重视。在东西方古代文化中,尤其在祭祀活动方面,中国古代突出祖先崇拜、宗庙祭祀,西方古代重视神庙祭祀,这是东西古代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历经沧桑的唐宋石经幢矗立在惠山寺山门前(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提供)

宗庙有着比宫殿更为悠久的历史,在文明形成、国家出现之前,宗庙已在前国家形态中发挥着作用,而且随着文明化进程的推进,“家天下”到来,宗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刘庆柱先生指出:文明形成、国家出现之后,都城宫殿与宗庙同为“王国时代”中国古代国家“家国一体政治”的物化载体。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界一般认为属于都城宗庙建筑遗址的有二里头遗址第二号建筑遗址,偃师商城宫城的第四、五号建筑基址,周原遗址的云塘和齐镇建筑基址,雍城马家庄第一号建筑基址,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南宋临安太庙遗址等。当然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都城宗庙数量就更多。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是以“血缘政治”为据,继承、维系其在国家中的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这就需要由宗庙体现其“血缘政治”功能,作为同一王朝的皇帝必须一代一代的传承,必须在都城之中建造和保留宗庙,确立其在国家地位中的政治合法性。事实上,在古代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生存于世的每个家族及每个社会个体成员的合法性同样也来自祠堂及相关的家谱等的维系。同时,在专制皇权时代和不时产生的民族冲突背景下,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族的力量而求生存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家国一体”既是文化传统,也是生民面对社会现实的生存诉求。

二、儒、佛、道文化的协调融汇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主要被用来强化宗族的认同和族内的凝聚力,通过集体性与象征性的祭祀仪式,利用合族祭祀、家训族规等形式,从精神上教化族人和凝聚族众,具有典型的传统儒家文化的特征。

惠山祠堂群在不足30公顷范围内,拥有和分布着118处唐宋至明清的祠堂,总计有80多个姓氏的庙祠,根据祭祀对象和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先贤祠、忠孝节义祠、宗祠、神祠、墓祠、会馆祠、行会祠等7类。这7类又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祭祀祖先的宗祠、墓祠、先贤祠和祭祀英贤或者神化的忠孝节义祠、神祠、会馆祠和行会祠。总体上体现了忠孝节义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但是也有反映道教和佛教文化内涵的祠堂。

惠山寺始建于南朝,山门前现存的唐代和宋代的两座经幢是现今无锡地区保存最为完好且年代最为久远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寺中今有宋代金莲桥一座,乃惠山寺悠久历史的见证。惠山寺最盛时为南朝和唐代,一千多年来创造了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在江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传衍至今的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护佑祠堂群的见证。

玉泉观始建于元代,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江南地区的重要庙观,它得名于观内的方、圆二泉。二泉,一方一圆,象征着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对天地宇宙的哲学性认识,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的注解和符号化表达。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基于中国古老的哲学体系而产生,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惠山方、圆二泉与道教在哲学上具有天然的契合,见证了元代以来道教文化伴随着惠山祠堂群文化成长的历史进程。佛教文化的超度、因果报应及道教文化的道法自然、守正归元,与儒家祠堂文化的本质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它们共同成就了惠山祠堂群的不朽魅力。

曾被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称为“要下跪去聆听的”世界著名乐曲《二泉映月》,是惠山祠堂群孕育出来的音乐奇葩,是一首由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来演绎的音乐经典,如泣如诉的旋律,饱含深情,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是作者一生坎坷命运的写照和对生命体验的拷问。惠山祠堂群为《二泉映月》的诞生提供了创作场所和灵感来源。作者华彦钧原是一名道士,精通中国道教音乐和民族乐器。青年时代双目失明,饱尝人间冷暖。惠山道教宫观“玉泉观”内方、圆二泉的文化意涵、道法自然和人生沧桑是他创作灵感的直接来源,而惠山祠堂群景观区悠远的佛、道文化和无处不在的儒学传统及情感世界给他以超验的感悟力和生命体验,从而成就了《二泉映月》这一中国和国际音乐史上的不朽名作。

惠山祠堂群是一处具有千年积淀的文化生命体,在不断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以自身丰富的文化积淀催生出无数文化新因。儒、释、道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以祠堂、梵宫、道观为载体的三教汇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全部的智慧和知识体系。《二泉映月》的华彩乐章从这里诞生,泉、茶、酒文化源远流长,惠山庙会兴盛至今,泥人艺术精彩绝伦。

惠山祠堂群文化遗产是展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和古代江南人生存智慧与方式的稀缺范本,具有典型的多元共生性和丰富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集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性格品质、审美情趣、生存智慧,是中国人协调天、地、人、神和融汇古今文脉的经典之作,其倡导的天人合一、感恩报德的人生理念内蕴了永恒的文化价值。

三、“天人合一”思想的自我营构

无锡惠山祠堂群是人们心目中列祖列宗神灵所在的圣地,所依托的惠山山脉逶迤磅礴,惠峰九曲,宛若游龙,人称“金冠帔被”。惠山外有军嶂、舜柯等群山环抱,在风水上被认为具有“来龙束气”之势,所以清代乾隆皇帝认为惠山是“江南第一山”。惠山之东峰锡山,古代风水家称之为无锡风水形势之主山,锡山正位于惠山祠堂群之南。诸山皆层峦叠嶂,花木繁茂,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惠山祠堂群南面三万六千顷之太湖,广纳浩气,原有古芙蓉湖位于其东,周方一万五千顷,紫气东来,气势宏伟,汇入长江,奔流入海。这样的风水形势使得惠山祠堂群所在的空间具有依山望水、负阴抱阳、前案后靠、背枕龙脉、人地兴旺之气势,景观区内牌坊上所刻“岩壑夔龙”“人杰地灵”正是对这里风水形势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惠山脚下的寺塘泾(金石声 提供)

在这种独特的江南地理背景之下,惠山祠堂群与无锡古城西、东相望,无锡城西门外大道直通祠堂群所在的“直街”,使城区现实的“生活空间”和惠山对先人的“祭祀空间”形成既相互分离又相互统一的“俗圣同构”的空间布局。此外,在无锡城区和惠山祠堂群之间还有河道水网相通,北经无锡可入长江,南去太湖可达杭、嘉一带,使祠堂群与无锡城内外发达的江南运河体系相关联,血脉贯通。祠堂群东面的古运河中有砥流千余年的“黄埠墩”,号称无锡之“天关”;南面梁溪河中又有苍茫屹立的“太保墩”,被称为无锡之“地轴”,天地定位,协古宜今,以祭拜先祖先贤、感恩天地为主要目标的惠山祠堂群从而拥有了优越的风水形胜。

国家祭祀的天坛、太庙等均受儒家思想的制约,严格按照左祖右社、强化中轴、面南为尊、讲求尊卑和等级秩序等一系列传统规制而布置,体现了高度严肃的礼仪空间特征。孔庙同样是带有官方色彩的祭祖空间,其布局规整、讲求严格的礼仪尊卑关系。徽州祠堂分为总祠、宗祠、分祠、支祠、家祠,这些祠堂都与族群住宅结合在一起,也有明确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高门深宅、房舍内向、外观封闭,体现出皖南古村落的建设布局受到宗族信仰和礼仪规范的共同约束,进而形成了一种高度严肃、中轴对称、礼范国典的建筑形态,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家族观念的体现。

与它们相比,惠山祠堂群在中国传统礼制的基础上运用规整与自由相结合的表达手法,同时它在衍生的过程中受到了儒、释、道等多元文化的共同给养,极大地丰富了祠堂的表现形式,在总体布局上,讲求祠堂与山水景观的互相协调共生,不求规整而是讲求自然和有机生长,呈现出更多的江南文化秉性与特色。其他江南地区的祠堂,虽与惠山祠堂群诞生在同样经济、文化背景之下,特征却更多地表现在依血缘关系而建,没有聚集众多的名望大家之祠和各类不同功能类型的祠堂。

惠山祠堂群出现的天地人合一、儒道释汇同、圣雅俗共存等表现形式,在中国及江南地区祠堂中独具特色,其祭祀对象所包含的范围之广也属罕见,如祭祀血缘先祖、人格化的神仙、忠烈之士、道德和术业楷模、有理想人格的先贤等,充分表达了人们在惠山祠堂群所寄托的汇聚家国先贤、感恩天地万物的终极精神和包容智慧。

四、强烈道德情感的表达空间

人无情则不立。古代中国人特别重情,有关历史、文学作品甚多。惠山祠堂群同样展现了这一文化特点。如钱武肃王祠是祭祀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君钱镠的祠堂。无锡在历史上曾属吴越国地,建祠纪念开拓者钱镠,表达了对先人永远的怀念祭奠之情。

神祠的祭祀对象大多是神化后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生前均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评价体系下的典范,死后被赋予神话色彩,成为人格化的神,并建祠祭祀。神祠见证了中国人对超越现实的真善美的永久思慕和追求及缅怀先贤的情怀。如“陆子祠”祭祀和纪念“茶圣”陆羽,见证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及其对有社会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和景仰。

先贤祠在惠山祠堂群中独具一格。如范文正公祠是祭祀和纪念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祠堂。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与人格流芳百世。该祠堂见证了祠堂建造者对超越个体的博大的家国情怀的高度认同。大约初建于东汉的春申君祠同样寄托着江南人对开辟江南之先贤的感怀之情。

忠孝祠在惠山祠堂群中也比较常见。“忠”“孝”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和个体感情的两个重要范畴,是维系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和情感支柱。在全世界,除了受中国影响的东亚文化外,“孝”这一概念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是没有的。尽管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伦理文化也讲关爱父母、赡养父母,但没有将其纳入如同中国这样的包含诸多道德内涵和社会规范的孝文化体系中。在中国儒家看来,“孝”是基于最基本的亲子关系的自然事实而形成的情感道德,它既包含了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等自然亲情,也包含了接续家族血脉、延续生命的社会责任,更包含了善事父母、养老送终的伦理要求和人生真情。

华孝子祠是惠山祠堂群中孝行祠堂的代表,是为纪念东晋时期的孝子华宝而建,作为中国历史上孝子的代表之一,华宝是中国孝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华孝子祠还是目前基本可以认定的惠山祠堂群中最早建造的祠堂之一。可见,惠山祠堂群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有强烈的感情寄托。

五、园林艺术的独特审美精神

惠山山脉连绵起伏,山麓118座祠堂建筑矗立互望,构成显著特色的祠堂群落,其间的江南名园“寄畅园”、古寺宝塔、亭台楼阁、桥涵堤岸、书院道观、碑刻楹联、泉水溪流与天然山水景观浑然天成,天、地、人艺术化地融为一体,一系列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内涵与审美特征交错其间,激发起人们感怀先人、寄情山水、体悟人生的美好情怀。

惠山祠堂群建筑布局和营建手法,体现了特有的以园入祠、诗画入园的建筑理念,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园林化祠堂”比比皆是。

祠堂本身与园林艺术结合,一改中国传统祠堂严肃固化的模式,在庄重的空间内赋予其灵动的体量、空间纵深及营造艺术,诗性与肃穆俱备,摆脱了旧有祠堂模式的传统窠臼,展现了江南祠堂的独特审美精神,从而能给祭祀者提供更为丰富、深刻和自然的心性体验。兼具赏游功能的祠堂摒弃了“此岸”与“彼岸”的对立,以高超的智慧来调和过去与现在、物质与精神、死者与生者,从而使祭祀者能够平衡和谐地“慎终追远”,获得更为超然的体验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在惠山祠堂群中融汇了中国几乎所有特色性的传统文化,包括经典的儒学孝道文化、佛家超度文化、道家神祇文化以及世俗生活文化、公益慈善文化、大众庙会文化、园林审美文化、祠堂群特殊群体—祠丁创造的“泥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石刻文化以及精巧的江南建筑文化等,它们都因惠山祠堂群而融汇、发育、整合、延展、共生。

作为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的物象与精神表现载体,惠山祠堂群在江南太湖之滨的无锡惠山脚下,形成了持续生存、垂范恒久、丰富多彩、共荣共存的祠堂文化群落,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惠山祠堂无锡
无锡惠山的“凤羽龙”
“侨”见惠山:“云”游桃花源 同筑“根魂梦”
无锡一棉
惠山泥人——须臾出手中 泥韵展风采
梁家祠堂史话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