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战峰 魏广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民族共同珍惜的宝藏。非遗传承单靠保护远远不够,与产业结合、融入人才培养是非常好的活化传承之路。广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制造业人才培养结合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计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承载着中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诸多印记,广钟是多种技艺和文化元素的综合体。将广钟制作技艺分解为各种技术、技能单元,融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以广钟为载体培养制造业人才,还是工匠精神教育的典范。
一、计时器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古代利用机械和物理原理设计的计时器,最先出现在战国年代,一般有二大类:一类使用水、沙等流体计时,有刻漏、沙漏;另一类利用机械传动计时,代表作品有唐代的水运浑天仪、北宋的水运仪象台、元代的大明殿灯漏等。
《诗经》有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这是我国在殷商时代采用圭表计时的有力佐证。受制于天气条件,只能在有太阳的地方使用的圭表。基于此中国古人创造了刻漏、沙漏等流体计时器。
刻漏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二类,最初记载出现于《周礼》中。已发现西汉泄水型刻漏三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辑录的桓谭的文章说“刻漏因干、湿、冷、暖而异”,所以昼夜都要按照日晷或星宿对时。可见,此时的古人已经明确提出了以水为介质的刻漏的弊端。
沙漏的出现克服了刻漏的弊端。《明史·天文志》中记述:明初由詹希元发明的“五轮沙漏”,后由周述学加以改进。明代知名学者宋濂的《宋学士文集》中,记录了沙漏的具体结构、各种齿轮齿数、零件尺寸等。
水运浑天仪,由中国僧人一行与梁令瓒于唐开元年间设计制造。《新唐书·天文志》中记录:浑天仪由日、月两轮组成,上面雕刻二十八星宿,水力驱动,每天运转一周,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还具备每时辰撞钟、每刻钟击鼓。水运浑天仪比西方1370年出现的威克钟早6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时钟装置。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册中说:一行和梁令瓒所发明的水运浑天仪实质意义上就是机械钟表,早于欧洲人在十四世纪制造的第一具机械钟表。
水运仪象台于宋元祐三年(1088)由苏颂主持设计制造。北宋绍圣初年成书的《新仪象法要》有水运仪象台的总图和部件图多幅。其中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工作原理:人力推动下层的河车,将水提升到上层蓄水池;由一定口径的水管向枢轮的受水壶供水,驱动枢轮;枢轮借助齿轮系统驱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由“天衡”机构(擒纵机构)控制枢轮,输出间歇性旋转运动,演示天体运行,并指示时间。水运仪象台是继水运浑天仪之后的重大创造。
大明殿灯漏是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制作,是中国最早的独立计时器,在我国时钟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大明殿灯漏采用水力驱动方式,并引入了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凸轮机构等,以驱动人偶“一刻鸣钟、二刻击鼓、三刻钲、四刻铙”,日夜循环自动报时。
十六世纪的明朝晚期,由于中西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以钟表技术为代表的西洋物质文明,激起了我国对西洋器物的浓厚兴趣,是明末中国人制造自鸣钟的发轫,催生了从乾隆时期开始的“钟表盛世”。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自鸣钟黄金时期,创造了世界钟表史上最具东方色彩的“中国市场钟表”,这一切都与“广东”密不可分。
万历九年(1581年)春,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由海路抵达广州,赠送给广州总兵黄应甲一座西洋机械表,换得在广州居住三月(黄庆昌,2011)。彼时西洋钟,还未出现钟摆(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设计),调速擒纵机构采用机轴与冠状轮(13世纪后半期出现),但是已经在便携式钟表中使用了发条装置(16世纪中期已经运用),而墙钟的动力源还是利用地球引力的重锤。
制钟成为技术传播、观念更新的重要标志,而肇庆成为这个标志形成的重要节点(常伟,2009)。据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介绍:在一五八四年,这人来自印度果阿省,是所说的加那利人,长官表示非常高兴他的到来,于是长官立即将城中二位最好的工匠都找来,以协助新来的钟表匠工作,并在教堂里制钟。
外国师傅与肇庆工匠联手,形成中国内地制造钟表的滥觞。葡萄牙人曾德昭(Alvarede Semedo1585-1658)于1638年撰写的《大中国志》写到:中国人最崇拜的欧洲工艺品是钟,中国人已经生产很好的桌钟,并能生产类似的小钟,价钱和我们的相当。欧洲在工业和机械制造方面仍然超过中国。同时作者也谈到了广东省的百姓是很有才能的工匠,虽然很少发明,却能卓越地模仿发现的任何创造物。
二、广钟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钟是指康熙时期开始,在广州制造的自鸣钟。广钟发轫不晚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年间。善于变革创新的广府工匠,学习并掌握了彼时世界最先进的西洋自鸣钟设计、制作技术,并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手艺、艺术、文化等全面融入和创新,更融入了宫廷文化,三者浑然一体,造就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产物——中西合璧、博采众长的广钟。广钟的重要特点,是中西融合、民俗艺术与宫廷文化的融合(张麒,2020)。广钟的另一特点就是机械结构非常复杂,可以在各种活动机构上大做文章。活动人偶、转花、水法、滚球、空翻、变换文字、音乐鸟鸣等各种表现形式,是高級别广钟的主要特点(王津,2016)。
作为清朝时进贡给皇帝的贡品,广钟融合百工之长,是各种工艺、技艺的集大成者,例如:精密机械、复杂动偶、铜雕、玉雕、木雕、镶嵌、珐琅、镀金、鎏金等等。曾经的中国钟表制造业中,“广州制造”是闪亮的金漆招牌,代表了当时国内造钟业的最高水准。广钟的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依然令人叹为观止(亓昊楠,2013)。
三、广钟传承的意义
广钟是否能承继历史辉煌,重新融入新的岭南文化图景?广钟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能否重新得到世人的青睐?
1.承继历史辉煌,丰富岭南文化
广钟是广府文化珍宝,它也是我国以及全球钟表工业发展历程的主要部分,有着巨大的历史、人文、美学、工艺以及经济价值。着力进行对广钟传统工艺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积极开展广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号召社会更多的力量一起研究、维护广钟文化,搜集更多的历史文献,同时把分散民间的师傅和工匠们重新组合起来,系统地挖掘、重现、继承、创造广钟传统工艺文化,使广钟绽放出新的光华(周大鹏,2019)。通过广钟,将诸多岭南传统文化与技艺(比如:广珐琅、广彩、木雕、铜雕、玉雕等)融合一体,凝聚为焦点,使广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巅峰时期的广钟,无论是科学技术层面向西方的学习与赶超,还是品位鉴赏能力,乃至工匠技艺的精彩演绎,都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广钟能丰富岭南文化,反过来,岭南文化又能大幅提升广钟的内涵。
2.传承文化精髓,创造美的机械
钟表不同于静态的工艺品,它是活的艺术品,无时无刻不呈现着机械运动之美,在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传达更多信息。指针、擒纵机构的规律运动,动偶、水法、转花表演等丰富的动作无不表现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外观雕刻、造型、涂镀、珐琅等装饰无不体现着工匠的精益求精;再加上优美的音乐演奏,更增添了其灵动。现代的机械设备、生活用品不仅追求性能,更注重美观和人性化,故而培养机械人创造美的机械也相当重要。
3.挖掘钟表产业优质内涵
现今是中国钟表产业的另一段辉煌时光,产量占了全世界的80%,但是产值仅占20%。钟表(包含钟和表)大部分产值仍由瑞士等国占据。究其原因,瑞士的钟表有历史延续性、有品牌号召力。但是,我国的钟表起源也不晚,甚至更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苏颂创建的水运仪象台,乾隆年间的广钟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广钟作为历史悠久的高端钟表产业标杆,可为现代钟表品牌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引领钟表产业向高端发展的一面旗帜。
四、非遗活化与人才培养
1.非遗活化、塑造品牌
要让广钟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仅保护远远不够,必须活化传承,挖掘适合当代人的价值。广钟从鼎盛走向衰落,及至今日提上保护日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经济衰落;②社会动荡;③科技进步;④社交方式改变。在当代,前两条已经不复存在;随着科技进步,诚然计时方式更加多样、精确;随着社交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社交场所更多在公共场合或商业场所,便携式的饰品、奢侈品更受欢迎。虽然计时方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高端机械表仍然是身份、财富、地位的象征。独一无二的精品仍然是人们不变的精神追求。综上分析,动感、修饰丰富、变化多端的各式广钟在当代仍有其地位。
2.培养人才、打造群体
任何物质载体必须有人来打造、欣赏、宣传、交流,广钟活化传承也不例外。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各种技艺、中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为契机,以广钟引领,融入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开办技能培训班、打造非遗研学游等教育形式,培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具备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营造欣赏、宣传、交流广钟工艺品的氛圍和人群,为广钟非遗活化、品牌塑造打好基础。在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培养制造业大国工匠。
五、制造业与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对职业道德、职业品格、职业才能的反映,更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造等方面(常伟)。
发明制作精密航海计时器的英国人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1776)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基于安全、远洋航海的需要,人们急需快速、廉价、精确的经度定位方法。哈里森坚信利用时间能快速确定经度位置。但是,当时在陆地上钟表的计时准确度都不高,何况在条件恶劣的海洋?哈里森耗时四十余年,不断挑战、不断完善、追求极致,总共制造了五代性能良好的航海钟,其中于1759年完成的“哈氏4号”直径仅13cm,重1.45kg,历经了81天航海试验,仅慢了5秒(换算为经度误差约3公里),远高于英国经度委员会的规定,很好地解决了棘手的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工匠精神即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永不满足的创造精神。工匠们不懈追求的是技术提升;工匠们在细节上力求完善与极致;工匠们以执着的坚持,创造精品。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健康前行的精神源泉、对职工个人成长的重要道德旗帜。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演变为一种注重品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包含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坚持、敬业(徐耀强,2017)。在中华文化观念中,自古就有着对“匠心”的崇敬,“工匠”应当成为新时代建设者的尊称。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大都追求“投入少、时间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往往欲速而不达,牺牲未来换取暂时的收益。要在长期的竞争中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工匠精神。凭借信念、信仰,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追求卓越,才能成为用户的骄傲、国家的经济支柱,也才能取得可持续性发展。拥有工匠精神者,成功的几率极高,即使失败,但他在精神上仍旧充实,他们的品质是值得尊敬的。
大国崛起,匠心筑梦。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难以转型升级;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强劲动力的源泉。工匠精神必将历久弥新。
职业教育正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便适应参加某种社会生产劳动的要求。其教育类型以技能为主,注重实践能力,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和服务等具体工作岗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培育工匠的重担落到了高职院校的肩上,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练洪洋,2016)。
六、非遗与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1.校企联合传承创新
我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所收藏古钟的资源优势、学校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共同研究机械自鸣钟和广钟,传承“广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古人的工匠精神,结合现代技术制作创新型广钟(图1)。在广钟制作的过程中,学校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中国古代劳动者的精神和才智,从产品设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装夹具设计制造、文化元素应用、加工质量把控、装配调试、宣传策划等方面锻炼专业技能。同时作为创新创业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双创活动。
2.校企联合申遗
校企联合进行广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通过传承文化、研究技艺、发掘史料、系统整理,目前已经通过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继续在非遗传承教育方面开展工作,将优秀非遗与教育相结合,联合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钟表协会、澳门钟表博物馆等机构深入研究传世广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新的活力,打造广钟新的辉煌,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具文化内涵。
3.作品展示
以广钟为引领,在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广州南方文交所等地成功举办钟表博览会,反响强烈、交易旺盛。2021年5月代表学校在济南的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参加高职教育成果展,广钟作品独具特色、影响非凡。
4.融入机械专业人才培养
以广钟为载体开设特色课程,或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机械专业教学,培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专业技能。通过课程,传授机械产品设计、机械零件制造、艺术品创作、装配调试、质量控制、机械维修等能力,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图2)。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青年学生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优秀技艺,继承先辈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开拓学生眼界、拓宽其视野,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创造的素材。课程内容如下:
(1)广钟历史文化:广钟的前世今生、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2)广钟机械结构:典型广钟结构拆解、研习。研讨广钟齿轮传动、动力系统、擒纵机构、指时系统、动偶机构等零部件设计。
(3)广钟齿轮、轴、板、支架类零件机械制造工艺制订。
(4)夹具设计制造:零件加工、部件装配中使用的夹具设计及制造。
(5)零件实际加工、检测:广钟零件的车铣钻磨线切割实际加工及检测。
(6)广钟的装配调试:广钟走时机芯、动偶机芯、外观件的修调、装配。
(7)精密机械加工。内容包括:①全闭环数控机床加工高精度零件。②精密冶具零点快换夹具系统应用。③精密加工中刀具、表面质量、尺寸误差、形位误差的管控。④加工前全方位的在机复合误差检测。根据在机自动化检测的误差数据,重建坐标系,以修正毛坯误差、消除二次装夹误差、降低夹具精度对制造精度的影响、消除零件装夹时的装配误差、解决工件装夹变形的问题。⑤工序中间检测实时智能校正。在CNC加工过程中在线检测各主要尺寸的误差,并智能分析检测数据,从而实现智能校正补偿加工,以提高生产的一次成功率和合格率;无法补救时提前结束加工,减小浪费;通过在机测量工件的关键尺寸,实时监测原点坐标,并智能补偿因装夹变形、丝杠受热变形等因素而引起的原點漂移偏差,以保证加工尺寸及定位位置的精确度。
5.公益性人才培养
在本校学生中开设公益性课程,营造继承、欣赏、宣传、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和人群。课程内容涵盖广钟历史脉络、广钟文化内涵、优秀广钟鉴赏、自鸣钟机械结构介绍、典型广钟结构拆解、工作原理研讨、典型零件加工工艺介绍等内容。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6.中小学生非遗研学游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在广钟制作技艺非遗的基础上,团队与广东省研学游旅行协会等单位开展合作,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广钟非遗研学游,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匠用当时的设备,发挥聪明才智,发扬工匠精神,坚持不懈数年如一日,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机械工艺品。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才干,创造祖国辉煌的明天。
七、结语
1.广钟具有良好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广钟融合多种工艺、多种技术,是一种综合性、观赏性很高的艺术品,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印记。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当代仍具备极强的创新潜力、实用价值及艺术价值。
2.承载传统文化的非遗融入职业教育是一条活化传承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融合恰好能打开创新和创造的大门,将会是非遗活化传承的一条路径。
3.非遗是工匠精神教育的良好范本
培养工匠精神,光靠口头说教,作用微乎其微。必须有实践的载体和言传身教的示范,非遗传承就可以成为这个载体,古代的践行者和非遗传承人就是最合适的示范。
4.全方位职业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除了教授技术和知识,更需要培养文化和道德。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文化和道德不能成为短板。
5.创造机械美
机械作品、产品除了满足功能需求,展现创造之美也是重要需求。以广钟非遗为载体培养制造业人才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路径。
[基金项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钟表大师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15226210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163220024)。]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