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探讨

2023-08-29 09:19:09侍文蕾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绩效评价高校

侍文蕾

摘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高校绩效评价工作的关键,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章针对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出研究,分析了高校绩效评价的意义和模式,并提出了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绩效评价 体系构建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076-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招生规模呈跨越式发展。在此阶段,有限的教育资源供给和高水平、大规模教育发展战略产生了冲突。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有利武器,在强化财政科学、规范、精细管理、促进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远景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套多维度、高标准、全覆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1]。

一、高校绩效评价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的利用率

通过对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高校财务预算控制的意识。在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注重从战略角度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有效实施。

一方面,在高校财务管理中,高校决策层可以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掌握资金流向,进一步提升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充分保证教育经费合理利用,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和效益考评情况的监管[2]。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近年来,我国高校存在着教育资源配置随意性及收入不确定性风险增大的问题。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可以推动高校全方位管理的发展,提升教育資源配置效率。通过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整体性的建构,可以引领高校教育资源配置顶层战略设计与整体布局,统筹事业规划,提高资源配置协调性与匹配度,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重要举措。同时,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可以实现对高校收入的高效管理,建立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加强自筹资金能力,有助于高校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降低资源配置“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资金运用的“碎片化”,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对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能够加深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层次,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有利于把绩效评价管理战略贯穿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全环节,建立绩效导向资源配置机制,激发高校内生动力。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工资发放、国库集中收付和其他财务计划的执行,极大地减少了学校经费利用自由度。因此,高校必须尽快转变粗放型预算管理模式,明确自身综合财力的实际情况,并由此制定适应财政改革的预算方案,确保能够对高校财务运行与管理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保证评价环节有效实施[3]。

二、高校绩效评价的模式

高校绩效评价模式是指:在管理效率与效果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绩效指标作为考核的标准,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确立以评价为中心的制度,把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运用到高校管理之中,分析和判断它们的表现。高校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把高校管理部门已有的成绩与绩效客观如实地展示出来,并根据该评价结果构建了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高校管理活动融入量化考核之中和绩效评价管理机制上,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平稳、科学地发展。根据高校业务类型,可以将高校绩效评价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经济学效率假设模式。即在某项活动中,对活动各类资源及条件的利用程度进行考察,并作出评价。如:对人才培养方面工作的绩效评价。

第二,成本收益模式。即将特定项目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并作出评价。如:对科研项目方面工作的绩效评价。

第三,投入产出模式。即根据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结果来确定绩效评价标准,并作出评价。如对高校整体规划方面工作的绩效评价。

第四,目标成果模式。即根据项目目标与达成成果作为对照来设立评价方式,并作出评价。该模式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可比性等优点,可以对任何类型的业务进行评价。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将上述绩效评价模式综合运用,建立多维度多层级的评价体系,以便对高校各项工作业绩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对策

在制定和构建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结合高校发展目标以及自身实际状况,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充分发挥高校绩效评价管理作用,促使高校健康发展。

(一)基于投入产出为核心,实现转变

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优化系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在进行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注意要把投入产出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核心,实现财务管理机制的转变。当前,正处于高校体制改革阶段,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财政拨款收支核算向以财政拨款为主、自收自支为辅的高校复合财务管理机制过渡。这就意味着,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必须以最小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和社会效益[4]。然而,在这一新形势下,部分高校管理者在投资决策中,还是习惯了以往的思维观念,以“政绩”的需求为出发点,忽视了对未来收益和投入产出的关注,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亏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必须扭转这种片面投资观念,修正投资方向,尽快建立起科学、行之有效的高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投入产出效率,用投入产出观念来规范高校的运行和发展战略,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导经营的行为,落实服务

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和考核方法存在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管理者以单一指标作为高校经营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导致部分高校管理者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高校长远发展为代价,使高校发展背负起沉重的负担。通过构建高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对高校管理者的有效制约,有利于对高校经营行为的正确引导与调控,督促各高校完善经营管理,把高校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国有资产的监管和推动高校高质量经营的发展。此外,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时,也应关注指标实施主体,优化高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三)突出高校评价客观性,促进发展

在构建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评价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体现,使体系实现评价、激励与促进功能的结合。同时,还必须考虑会计信息质量这一实际特征,深入剖析影响高校效绩相关会计信息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从理论上分析会计信息与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据此构建高校绩效评价指标。此外,在高校绩效评价工作中,在设计权重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职能部门对不同绩效考核结果的不同重要性。因此,在对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设计出权重时应该根据各方面情况对其权重进行合理设置[5]。

第一,通过对财务指标间的联系与互为校正关系的运用,修正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切实体现高校的真实效绩。

第二,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对高校各层级管理者和教职工在一定时期内的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三,通过横纵两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评价客体建立更全面、客观的认知。

第四,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绩效评价,将高校经营的各环节引导到绩效上来,调动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绩效考核机制水平。

(四)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优化结构

随着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管理者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一定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从理论上对高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以达到优化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促进高校发展双重目的。通过专家们的深入分析发现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使高校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真实情况,充分发挥专家价值,促进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进行系统思考,优化工作质量。

由于高校作为教育事业中一种特殊的机构,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需要人员之间形成良好配合,才能够顺利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人员构成,并加强高校内部人員之间的沟通,使高校内部人员能够达成良好的共识,更好地对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配合。同时,还需要确保高校内部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及要求,不能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注重对高校管理人员及教职工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使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都能更深入解自身所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职责范围。

(五)提高数据应用层面科学化,探索优化

为了减少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要建立一套合理适用的标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脱离实际需求。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管理的情况下,将数据应用纳入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高校在发展过程会受到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些高校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规模与水平。从高校角度看,其发展所受到的阻碍主要是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性以及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导致。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探索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对该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影响,通过网络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并结合高校实际需求不断地完善自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指标体系合理应用于实际任务中去,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方面发展进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绩效评价工作为高校提供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参考依据,是高校发展中的必要内容。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提升高校绩效评价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做到基于投入产出为核心,实现转变;积极引导经营的行为,落实服务;注意发挥专家的作用,优化结构。通过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加强对高校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设,提高主体意识,强化高校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晋峰,刘祥磊.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20,000(13):2.

[2] 何瑜.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学习,2020(08):2.

[3] 李作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地方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9):3.

[4] 葛晓波.“双高”院校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05):7.

[5] 齐思,康莲.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2):4.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泰安 2710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绩效评价高校
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探索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16:46:01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