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论劳动资料的发展变革及其深刻影响

2023-08-29 15:10:35丁雪
经济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智能化

摘 要:劳动资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范畴,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劳动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锁钥。在智能化背景下,深入理解劳动资料的本质内涵,探究劳动资料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从手工劳动工具到机械劳动工具再进一步提升到智能化劳动工具的演化历程,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这一范畴,更好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契机,更好地认识智能化背景下劳动工具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伟大意义,对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质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关键词:劳动资料 劳动工具 智能化 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026-02

一、劳动资料的本质内涵

劳动资料是生产力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人类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1]。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物,劳动者只有通过这一中间媒介,才能将自己头脑中的意志转化成实践作用于劳动对象。

(一)劳动资料是人的天然器官和客观自然材料的有机统一

劳动资料在本质上是人的天然器官的劳动功能和客观自然材料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劳动资料是人的天然器官劳动功能的物化。劳动者运用人类的智慧,通过改造自然物创造出他的活动器官,“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使得劳动资料成为了劳动者的“无机身体”。人仅凭自己改变自然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人却可以通过使用工具来借力,赋予其“生命”,从而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发展自己的活动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通过在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插入一个为其劳动目的而安排规定的、并作为传导体服从于他的意志的自然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加强了他的直接劳动对自然物的影响。”[2]这种影响是人类专属的,正如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另一方面,劳动资料又是自然物质的劳动功能化。劳动资料虽然是劳动者们在劳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延长了的自然的肢体”,但是说到底,它们是人的身外之物。任何一种劳动资料都是“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所以,劳动资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的、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本质上不能脱离自然而空谈劳动资料,不能将其作用夸大或神圣化。总之,劳动资料之所以能够成为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和传导物,就在于它既是脱离于人的“无机器官”,同时也是来源于外界自然物的一部分。正因为劳动最初的绝大部分对象都是单一的自然物,因而劳动资料必须具有自然物的属性才能链接外界并改造自然。但仅具有这种属性又不能成为劳动资料,还必须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之下为了达成人的目的而被改变,才体现了人征服自然的力量。这就是劳动资料的实质。

(二)劳动资料是主观客观相互转化的有机统一

通过分析也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一特点。一方面,客观的东西被主观化了,即人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人在自然物上倾注了人的智慧和思想,灌输了人的意图和目的,在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在自然中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物,使劳动资料变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识的手段,获得了主观的表现形式。只不过这种表达并不是通过语言等直观的形式,而是以物质实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人正是通过工具的丰富和发展来不断扩展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边界,从而实现自我人性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3]。

另一方面,主观的东西又被客观化了,即任何劳动资料都是人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式创造出来的在自在自然中没有过的物质形式。这种新的物质形式是人的目的、意图等通过外化、社会化到新的自然载体上形成的,在其诞生时就已经获得了客观的存在形式,就已经不再是观念本身,即存在于人的观念之外,成为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现实,甚至能够反作用于它的使用者。

二、勞动资料的演化发展

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以生产工具为主体的劳动资料不断演进更替的历史。劳动资料并不是停滞在历史长河中永恒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更新的概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劳动工具“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4],透过劳动资料的演化发展,我们可以探索到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密码,感受到劳动工具作为区别经济时代标志的伟大意义。

纵观人类劳动资料的演化过程,不仅历史悠长,而且种类繁杂,按照其功能的性质来说,基本上经历了这样的三阶段:手工劳动工具——机械劳动工具——智能劳动工具。

(一)劳动工具从手工劳动工具向机械化劳动工具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的劳动工具对人类的生存和简单劳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劳动工具,都是作为人体劳动器官功能的一种直接放大和向外延伸,包括简单的自然工具木棍、石块等,稍复杂的工具弓箭、斧头等,还有天然动力工具马匹、骡子等。马克思提到过“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因此,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人们的劳动过程也越来越复杂繁琐,手工劳动工具已经远无法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逐渐被机械化劳动工具所替代。

在手工劳动工具时代,简单劳动必须建立在劳动者直接控制之上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若是脱离人的直接物理行为是无法完成整个劳动过程的。在这一时期,人的肌肉劳动成为了支撑劳动顺利完成的动力,也是在劳动初期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动力形式。而到了机械化劳动工具时代,人的双手逐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人体部分劳动器官的功能逐渐被机械工具所代替,生产的动力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在机械化工具时代,“蒸汽机和电气化设备使得人类能够更为精细地控制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化学能,并将化学能以恰当的机械化工具转化为人类社会所需要的机械能”,[5],这就与以往依赖人的肌肉劳动的直接控制才能发挥作用的手工工具时代截然不同,这种劳动形式尽可能摆脱对人力的完全依赖,减少人体器官对过程的限制,人的参与度也从以前的完全控制变成轻松的转动按钮、控制开关等一般控制的方式,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解放了双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出现新的飞跃。

(二)劳动工具从机械化劳动工具向智能化劳动工具的演进

在机械化劳动工具时代,尤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后,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和无人工厂等机器化操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逐渐代替旧时代那种纯靠人力的简单劳动,促进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资本家财富暴增。这一时期,机械化劳动工具逐渐成功地在部分领域完成了对人体劳动器官的部分代替,人们不再需要仅凭肉体的简单劳动才能完成庞大而艰巨的劳动量,可以通过控制机械化的机器在同一时間轻松完成多项劳动来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生产技术的应用开发,科学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控制系统逐渐显现出更加惊人的变革能力。

新兴的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智能化工具在发展应用过程中逐渐成功取代了部分低端化劳动领域的部分体力劳动者。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智能化操作,原来只能由人来完成的部分劳动可以由具备自主控制功能的智能化机器体系来完成,并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完成度更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不断地研发创新使得劳动工具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智能化机器体系会出现更加智能化、系统化等的新特征,甚至实现“在无人介入的情况下自动处理信息,并自主地执行人类越来越多的智能功能”[6]。劳动工具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机械化层面朝着智能化层面更新换代,是依托于劳动者们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数据积累、设计试验、科研创新等,这不仅使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还对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一定时期产生的劳动资料必然能够标示着所处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人类进行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力量的客观尺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透过劳动资料的发展演变史,我们不仅可以读取人体劳动器官的功能由低级向高级被劳动工具所替代的历史,还可以直观感受到各个时代劳动主体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对于全面认识已经消亡的经济社会形态有深远的意义。

三、智能化背景下劳动资料变革的深刻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劳动工具已经呈现出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过渡的特点,这种演化和变革不仅使其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也使劳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出卖原始劳动力的概念,新兴的智能化劳动工具对于提高生产力,对于推动智能型劳动者、劳动对象的变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推动生产力实现前所未有的飞跃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劳动工具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产物,对于传统一般劳动和低技术劳动的取代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而那种高技术性、高复杂性的研发设计工作和知识密集型的工作是暂时不会被取代的,因此就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开始变得更赋有创造性和自由度。当智能化劳动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劳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各要素也会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主动或被动地得到提升,继而反过来助推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完善。

(二)促使劳动者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和富有创造性,使得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各要素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智能化机器的大规模应用,过去只能由人完成的部分肉体性体力劳动被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机器所替代,甚至会逐步将低端劳动驱逐出生产过程。这说明新型机器的大规模应用必然会对工厂中的工人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会不断占取从事低级片面化的单一生产劳动的工人们的工位,将其排挤、驱逐出生产过程。然而这种机器对工人的排挤也同时会激励人们改变以往的劳动方式,使其选择通过自我提升、接受再教育和增加学习研究时间等方式提高知识和技能层次。所以,智能化劳动要求劳动主体必须首先具备比以往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生产技能、创新性的思维,还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来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才能保证其智能劳动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三)使得劳动对象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劳动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除了劳动主体以外的劳动对象也变得更加智能。当人类还处于依赖传统劳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时,可获得的劳动对象基本来源于自然界的自然资源,这种馈赠不仅种类少、数量小,而且受限于知识技术等因素无法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无法解决资源使用效率低、不可再生等问题,这也严重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到了智能时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类在广度和深度上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开发,甚至开发未被发现的新物质。此外,劳动对象也不再仅是自然物质,还可以是人们通过智能技术后天合成或培育出来的新资源、新物质。因此在智能化背景下,劳动对象会更加多样化,可替代性更强。

总之,在智能化劳动工具的推动下,作为科技创新结果的人工智能时代对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容忽视。劳动资料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其发展变革不仅推动生产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提升,而且促使智能型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也发生新的变化发展。智能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依旧有着极强大的生命力,依旧是正确理解劳动价值问题的科学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

[3] 易小明.人类文明发展三阶段新论[J].求索,2010(03):85-88、14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4.

[5] 孙友晋.智能经济背景下劳动工具的发展及其对劳动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20(10):135-141.

[6] 贾根良.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智能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6(06):87-106.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作者简介:丁雪(1997—),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编:赵毅)

猜你喜欢
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军事文摘(2022年19期)2022-10-18 02:41:14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智能化的“世界观”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02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5:52
餐厅智能化该如何进行?
中国储运(2019年5期)2019-05-15 09:37:40
风电智能化时代开启
能源(2018年10期)2018-12-08 08:02:52
汽车营销如何智能化?
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08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高速公路智能化的前景
中国公路(2017年12期)2017-02-06 0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