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擎作用。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只有解决好制约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 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044-0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传统动能逐渐衰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是创造新动能,而新动能的战略支点在于数字经济[1]。有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对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重大[2]。
一、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来源
数字经济以数字方式传递和处理信息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仍属于经济范围内。因此,仍需从经济角度出发寻找数字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契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理论指引着实践,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发展数字经济,十分切合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内容。
在创新方面,数字技术创新取得进步,新兴数字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融合传统产业开辟新赛道、创造新动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踊跃创新、广泛影响经济发展。在协调方面,数字技术突破时空局限,推动要素合理配置、高效流动,有利于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在东中西地区规划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和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绿色方面,数字经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数字技术利于信息高效共享,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社会资源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开放方面,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数据开放促使良好生态形成;同时,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有序推进,“数字丝绸之路”“丝路电商”成为国际贸易新模式。在共享方面,数字经济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数字经济具有包容性特征,数据资源共享、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社会服务不断彰显普惠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供给结构方面。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便是为了应对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问题,强调要提高供给质量。
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技术日益创新,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微观层面,数据要素可获得性提高、数字技术应用广泛,降低投资创业门槛,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新业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在中观产业层,数字技术重构生产过程,大数据等技术对消费者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实施精确推送,实现个性生产、定制生产,发挥“长尾效应”,提高供给水平,推動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效率提升、结构趋于合理,也理解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3]。在宏观层面,数据信息高效共享,打通信息阻塞、疏通要素流动,合理配置资源以解决无效生产、供给过剩等问题,有利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总之,数字经济在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内需适配性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在效率、动力与质量方面实现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将关键要素数据注入数字技术的经济活动[4],近几年,我国数字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成绩显著,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二。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方公布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可从以下视角出发:数字经济的规模与增速、GDP占比、内部构成以及对三次产业的渗透率。
(一)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持续加快
从2015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总体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速度持续加快的趋势。总规模从19.1万亿元快速攀升至45.5万亿元,6年间增长率高达138.2%。同时,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也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27%增长至2021年的39.8%。仅2021年而言,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加16.1%,与同期GDP名义增速相比高出3.3个百分点。
由此可知,数字经济总规模及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地位更稳固,进一步凸显其“稳定器”“加速器”作用。
(二)保持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复苏
2015年至2021年这6年来,对比同期GDP增速,我国数字经济增速均高于前者,且发展态势持续走高。从中可知: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较大,而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尽管数字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低于前几年,但仍高于同期GDP2.2%的增速,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三)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数字产业化成为主引擎
关于数字经济的划分,从狭义和广义出发: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5],分别对应基础产业与融合效应[6]。
可知从2015年到2021年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呈现不断增长局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内部构成,对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规模和占比呈现压倒性优势。2021年,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4万亿元,在数字经济中所占比重18.4%,同比名义增长了12%,在GDP中比重为7.3%;而产业数字化规模高达37.2万亿元,占比81.6%,实现同比名义增长17.4%,占GDP比重达32.5%。
数字经济的规模扩大得益于两点,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数字技术不断取得创新发展,筑牢数字产业化基础;二是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深融合的同时,也催生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数字化纵深发展,成为数字经济的主引擎。
(四)数字经济产业渗透度不断加深
数字经济与三次产业的融合程度可表示为数字经济产业渗透率。根据官方数据可得:2016到2021年以来,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率均呈现出不同的上升趋势,分别提高了3.8、5.2、13.4个百分点。从增幅来看,数字经济对第一产业渗透率尤为显著,2021年比2016年高出61.3%;从增量而言,第三产业增加最多,5年间增长了13.4个百分点。
可知,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的同时,在传统一二三产业基础上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加深对三次产业的渗透率,对活跃经济社会的各领域大有裨益。
三、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及成因
(一)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内部构成知:产业数字化的规模与占比均远远超过数字产业化,二者迥然不同,并且这一差距持续扩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在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扩大规划布局,但信息通信产业基础技术体系仍显薄弱,尤其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集成电路、高端电容电阻等方面竞争力亟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等“软实力”受制于人,面临“卡脖子”问题,核心工业软件如Matlab数据分析软件已被禁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光刻机、芯片等严重依赖国外;同时数字人才供给不足,创新动力缺乏。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水平差异大
由以上分析知:尽管数字经济不断加深与三次产业的融合程度,但产业间的数字渗透率极不平衡,三次产业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的明显特征。具体原因如下:首先,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经济学强调资源的有限和稀缺性,要求有效配置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生产要素从低利润率行业流向高利润率行业,相比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一二产业,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融合程度更深。其次,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不充分。传统产业囿于客观原因,数字化转型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时由于生产者对数字经济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造成当下“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等困境。最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不足。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需要了解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同时也需要熟悉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运作流程的专业人员,而现实往往缺乏兼具两者的复合型人才。
(三)“数字鸿沟”亟待弥合
由于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差别,行业、区域、群体间数字化基础不同,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不平衡问题突出,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通过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发现:从区域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东部好比引擎,中部地区发挥着连接东西部的桥梁作用,具有联动效应,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则是洼地,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省市而言,广东、北京、江苏排名前三。其中,广东省整体增速快、北京市的数字基础设施发挥强有力的驱动、江苏省数字科技驱动力强。同时,若以经济带进行划分,数字经济根据由大到小的规模排列如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京津冀,最后是东北工业区和西北地区。
四、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措施
(一)培育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培育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首先,强化学前教育、推进教育协同创新、科教融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不妨借鉴日本教学经验,将编程纳入小学教育,从小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类似的还有韩国在初、中等教育開设编程课,英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编程。其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供给,为创新提供动力支持。再者,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强化基础技术领域研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解决“卡脖子”困境。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逐渐改变关键数字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实现数字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二)推动产业数字化不断深度融合
一方面,增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根据三次产业的不同特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度。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数字化发展,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在研发、生产、管理方面为工业的生产销售提供信息支持,大数据精准分析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数字经济融入服务业,增加技术含量、丰富服务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供给质量,符合消费者需求,实现服务业升级。另一方面,不断延伸数字产业链,增强数字经济的产业渗透率。数字经济在不同产业间渗透度不尽相同,根据产业特征,强化数字技术支持,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数字技术的渗透作用以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数字鸿沟”
数据要素易获取、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可有效突破传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信息滞后、市场分割等问题。应缩小不同区域、行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问题,推动数字经济区域间协调发展。国家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现实条件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鼓励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实现联动协同发展;同时要加大财政支持,对数字经济发展较慢的区域、行业、群体间合理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技术终端设备,并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在社会范围内引导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多角度同时发力,规避后发地区及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风险以及数字鸿沟可能导致的“马太效应”。
乘网络强国战略之东风,我国数字经济取得迅速发展、成就显著,不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要看到,针对数字经济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继而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保平,何厚聪.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J].财经科学,2022,409(04):61-75.
[2] 陈昭,陈钊泳,谭伟杰.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及其效应[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03):4-20.
[3] 迟明园,石雅楠.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2,437(04):122-128.
[4] 吴佳熠.数字经济在产业层面的表现[D].南京:南京大学,2020.
[5] 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改革,2019,309(11):40-51.
[6] 刘方,孟祺.数字经济发展:测度、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J].青海社会科学,2019,238(04):83-90.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作者简介:张庆琳,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