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诤 李亮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情感、诗人的志向。
2.比较筛选诗歌,有条理地表述理由,培养对信息提取、概括的能力。
3.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诗集。
4.小组合作诵读红色诗歌,用声音传递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个学习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今天我们将继续第二个任务“以诗会友悟志向”的学习。(出示任务群整体设计,见表1。)
师:你搜集的诗歌从哪儿找的?
生:上网搜、关注诗歌公众号、通过阅读红色诗歌集等方法搜集的。
(设计意图:回顾单元整体任务,努力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整体编排,用任务群的方式统整教学内容,用整合的理念探索高效的语文教学。)
二、我是小品读家:轻触诗歌的脉搏
师:这么多的诗歌哪些能够选入我们的诗歌集呢?课前我们把诗歌放入了班级诗歌资源包里,现在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阅读,挑选出自己想推荐的诗歌,完成“诗歌推荐表”(见表2)。
师:你们是怎么选出想要推荐的诗歌的?
生:我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后挑选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这首诗中,艾青把自己比作一只声音嘶哑的鸟,在为祖国而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诗人艾青对祖国爱的诠释。
生: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仔细阅读了每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现不少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师:你们联系背景读诗,就读出了诗歌背后的故事,读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生:我把《祈祷》和《把牢底坐穿》《就义诗》《囚歌》进行了比较,决定推荐《祈祷》这首诗。诗人闻一多心目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是能够称得上黄帝后裔的俊杰,是如痴如醉地热爱民族文化、捍卫中华优秀传统的人。
师:你带着问题去读、去品,就寻到了诗人的志向。
生:我推荐的是《赞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是一首现代诗,语言干练,将香港、澳门回归,奥运会都写了进去,读完后我为自己成长在新中国而自豪。
生:我挑选的是《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完这首诗,我想到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了,但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生:我搜集的诗歌是《坐着高铁,去看青春的中国》。诗歌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历程,读完这首诗,我也不禁要大声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师:联系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品读诗歌,诗歌蕴含的情感就体会得更加深刻了。
生:因为刚学过《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阅读了他的生平,再读读他的《青春(节选)》,我才知道原来李大钊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所以他才会投身革命,就算受到敌人的迫害,他也不屈服。
师: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后再读他的诗歌,就能更深刻地领悟他的志向了。
(设计意图:鼓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研读,梳理自己的观点,并依据“诗歌推荐表”呈现想法。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分享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产生思维的碰撞,提炼阅读方法,实现阅读能力的攀升。)
三、我是小设计师:探寻奋进的足迹
师:这些推荐出来的诗歌可以怎样分类?
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作者、诗歌主题、诗歌题材进行分类。
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 “奋斗的历程”,你觉得选择哪种分类方法最适合?
生:按照时间顺序排才能表现“奋斗的历程”。
师:请我们班的历史小博士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段历程。
(生简述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略。)
师:有了这个时间轴,再给这些诗歌排序就比较轻松了。小组先商量商量,谁上来排一排?
(生按诗歌创作时间排列顺序,略。)
师:我们编排好了诗歌的正文,再加上目录,做好封面,一本漂亮的诗歌集就诞生了。
(设计意图:以“诗集编制”为任务驱动,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关联历史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诗集的排序问题。通过跨学科学习方式,呈现学习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我是小朗诵家:传承先贤的志向
师:如果制作一本电子诗集,在纸质诗集的基础上可以做什么改进?
生:可以配上诗歌诵读,加上背景音乐,这样更有代入感。
师:谁愿意担任小编辑?你可以在电脑资源包中挑出入选诗歌,选择模板进行编辑。
师:还需要两位主持人,你们推选谁?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锦囊,会对你们的主持有帮助。(出示)
★开篇语可以写什么?(举行诗歌朗诵会的目的、通过聆听诗歌会有什么收获。)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好诗歌。
★结束语怎么写?(引用经典诗句开头吸引听众兴趣,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师:小组先确定一首诵读诗歌,商量一下诗歌朗诵的形式,可以一人读诵,也可以个人和群体配合起来,商量好后就赶紧练练吧。
(小组朗诵准备)
师:准备的过程中,老师录了一个小组练读的视频,看完后你有什么建议?
生:朗读的时候注意表情,声音要再响亮些,情感再充沛一点。
(小組诵读汇报)
师:听着这些红色诗歌,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是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我们也要不负韶华,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生:《沁园春·雪》中有毛泽东为天地立心的豪迈气概;《青春(节选)》中有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家国情怀;《把牢底坐穿》是何敬平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无畏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应该继承这些精神,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生:我的心愿是好好学习,长大后当一名音乐老师,我要用优美的旋律,把红色诗歌带给更多的人。
(小编辑展示电子诗集)
师:大家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再配上一些插图,用主持人的开场白作开篇语和结束语,将大家的感想作诗集尾声,生成二维码附在纸质书籍后。
师:今天我们通过一首首诗歌感受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以及诗歌中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将诗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变成一颗颗小种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中,汇成一道前进的洪流!
(设计意图:小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是最鲜活的新技术的推崇者,通过编辑电子诗集这一挑战性学习任务,尝试借助新型技术拓展新型学习方式,找到思维活动新的生长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将诗歌朗诵融入其中,让诗歌从“躺着的文字”变成“站起来的形象”。)
教学评析
“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版课标一个重要概念,“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跨学科学习”如何实施?黄老师的“奋斗的历程”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依“语”定向
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不能离开语文,需要凸显语文的本质特征。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不同学科以其不同的角色或功能,嵌入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学科的适切对接与配合,让活动始终不失语文味。比如这节课结合背景资料、人物生平、诗句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背后的情感、诗人的人生志向,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知人论世,这些阅读方法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下,悄悄搭建起学生新的知识结构。设计美化“推荐表”,只是做锦上添花的后缀,并没有喧宾夺主。摆正了语文的位置,也就认清了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核。
依“本”循源
教材中已有的跨學科学习资源应当努力用好。现行教材中虽然还没有确定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内容,但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课文和单元设计,和跨学科学习有着天然的承续关系,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奋斗的历程”围绕“品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情怀”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三个任务:“经典传承寻志向”“以诗会友悟志向”“立下心愿表志向”。三大任务以《古诗三首》为起点,整合本单元的课文、阅读材料、习作,从追忆到感怀,从品读到设计,从诵读到传承,螺旋进阶。这为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建构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推进样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分成若干阶段,层层推进,逐渐深化主题,很有创意。
为“长”搭阶
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重要的目标取向。这节课在合作完成电子诗集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了从一个想法到真实的成果的过程。启发学生以读者的角度考虑诗集编制的设计,鼓励学生尽情思考并快速呈现对于电子诗集的创编想法,在整个创编电子诗集的过程中团队合作贯穿始终。为让学生的成长有助力、有支点,还为小主持人提供开场白小锦囊,为小编辑提供电子资源包。这些适时的台阶,在学生困难时“扶了一把”,在学生困难处“垫了一脚”,最终助力学生实现了能力爬坡。
从纸质诗集到电子诗集,学生通过跨越与回返,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从看似封闭的思维活动中发现裂缝,腾出空间找到思维活动的生长点,见证了学生创造能力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