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萱
四月初,我坐在空旷的教学楼走廊的长椅上,感受着明媚阳光奏响乐谱,和那冷飕飕的风偶尔敲出的不和谐的音符。我思考着在地球的另一半,这个时候的风是什么味道,估计也是初春的清香,也有如此般的阳光,或许更柔,更暖和。
因为心理学教授临时有事取消了线下课,我索性就在教室门口边记录生活,边等待下一节课。刚巧,耳旁传来熟悉的中文,听不清内容。但这熟悉的感觉,同我小时候跟爷爷奶奶去看小学门口搓着冻红的手也目不转睛的大爷们下象棋,去听穿着帶钻的薄毛衣的婶婶、阿姨们散步唠家常时的一样。
今天是有什么活动吗?我心里想着。之前走来上课的路上,我就看到来自各国的家长在孩子的带领下参观校园,看百年的古树,看刚开的月季花。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红光,自豪的笑容在初春的晴朗下格外耀眼。
或许他们是赶着航线放开,来看刚高中毕业出来留学的孩子的?这种想法让我不禁盯着来来往往的人影,思绪却不受控制地跑回几千公里外的家乡。
十多年前,我也闻到过这样味道的风。但那时我人不在西海岸的洛杉矶,而是在辽东湾畔鲅鱼圈区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对于一个下课就冲出教室跑到操场疯闹,每天都在期待午餐学校食堂会有什么好吃的,努力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班级第一”的称号的小学生来说,听说同学是外地人都是非常新奇的体验,更别说身边是一群外国人了。
我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单手拿着滑板,耳机黑色的漆面反射着刺眼的光;有的戴着墨镜,一身朋克与亮色碰撞;有的微笑着低头看着手机,天生的棕色卷发被风轻轻吹起;有的眼神坚定却透着一丝怯懦,用墨绿色的鸭舌帽掩盖着自己刚染的亮粉色头发,就像大一刚来到这儿的我。或许他们中也有人未曾设想过自己会置身这样一个如彩虹般绚丽的生活中:每分钟会欣赏到各式穿衣风格,见到各种肤色路过各种文化,听到各样的口音和语言,见证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盛开绽放。
或许小学三四年级的我也有过以后要出国留学的想法,但那个时候这种想法就跟考上清华、北大一样,好像是未来选择的一种,但可能性又很小。或许对于那个时候身在同一个港口、同一个小城市的千千万万个“我”来说的确如此,但今时的确不同往日了。现在,实验小学一年三班的教室里坐着的不再是对未来迷茫而不敢想的迷糊蛋,而是心怀梦想,有更多选择和可能性,也有更大机会实现梦想的小朋友们,更多渴求知识的小身影,更多生活在更好时代的小脑袋瓜们。
很高兴见证世界的经济在发展,文化在交融,而教育在这些因素相辅相成中培育更多的果实。幸运的是,我的家乡也是其中一个。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教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教育应该被重视,也正在被重视。
我思乡的惆怅渐渐化为见证护佑我长大的港湾发展起来,见证一波又一波新的小花苞在教育滋养的土壤上绽放而感到快乐。突然,空气中出现一股熟悉的,由岁月、皮革和烟草夹杂的味道,随后一个声音敲响了我思绪的门。
我面前一位有些紧张的爷爷略微迟疑地说着英文,问我89号房间在哪。我不禁愣住了几秒。回过神来,我赶忙站起来,指着他手里的地图,直接开口用中文说:“您看我指的这个就是您要找的教室,顺着楼梯向下,再左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听到了熟悉的语言,他的表情突然放松了许多,脸上多了点儿红润,对和他同行的人说:“哎呦,你看我就说这小姑娘眼神好呀。”
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楼梯口许久后,我才转身回到长椅上。好像很多话语和情绪都涌了上来,仿佛有些想法要倾诉要感叹。但下一刻,一切又都在这温暖的阳光中,不言而喻。时间差不多了,我收拾好书包,在被照亮的路上走向下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