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健斌
摘要:全课程育人视域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任务,要求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强调每一位教师和每一门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文章分析探讨全课程育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8-0027-0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1]。课程思政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教学活动,它要求每一位教师和每一门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各个环节,让所有课程都种好“责任田”,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存的问题
近年來,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的过程中,各地院校也更加重视协同育人的理念,使得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教师对此的热情和参与度也在逐步增强,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但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改革的碎片化、盲目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不完善,顶层设计不到位
课程思政的成功实施需要完善的总体规划,以确保其正确的发展方向,而课程思政的发展则需要有完善的领导政策、有效的管理机制、严格的执行机制、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以及有力的激励措施,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截至2022年初,共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资源库10个,课程思政优秀课程1 400余门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3 700余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然而,尽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实际执行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制机制。譬如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教学合作机制等。且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不足,尚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持续深入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更好的顶层设计、更高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和更完善的体制机制,使各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作用,形成更强大的合作力量,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制度,并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教师改革发力点散落,工作开展遇困难
课程思政强调教育者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然而,各地院校多出现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师难以实现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的现象,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和能力不够的情况较为普遍,往往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弱化甚至忽略了该门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引领功能。甚至有人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程的责任,思政工作与己无关,这样,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便无法真正融入价值观指导,从而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价值传播出现割裂,导致一些院校思政工作出现“孤岛困境、孤军奋战”的现象,进而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遇到困难。
(三)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平均化,各自为战未协同
一是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分离不协同。思政课作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汇聚了最丰富、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近10年,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仅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统计的各类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论文就有六万余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和引导,各门课程基本还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态,多是从自身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这让全课程育人的理念无法真正落地。二是各类课程潜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不够。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现如今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养成,未能有效挖掘和充分发挥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价值内涵,缺乏将其有机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之中的方法,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知识传播、技能养成和价值观念引导的课程思政目标。
总的来看,当前形势下的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未能真正构建起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合力。“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协同、有效、有力的思政教育体系,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政治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全课程育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是必要且可行的。一是从必要性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凸显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态度。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解决目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应该且必须解决思政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单兵作战”的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有机融入专业领域,以此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二是从可行性的角度出发,思政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具备明显的基础性优势。思政课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出色的解读能力,而且作为立德树人的专业化团队,他们长期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极高的教学敏锐度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
二、思政课教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角色阐释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指引,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一)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者
“思政教育大合唱”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即将多种课程融入一体,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思政课教师应肩负起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努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够发挥出最大价值,实现共同培养的目标。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在:一是思想引领。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都责无旁贷。思政课教师更应当坚定信念、树立榜样,引领其他课程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站位,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为课程思政建设夯实基础。二是能力引领。思政课教师应当坚持“六要”原则,积极引领各门课程教师树立良好人格,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尤其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具备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可以引领其他课程教师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代发展趋势、大国工匠精神,以满足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三是政治引领。思政课教师应当通过多种学习平台,采用授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引领其他课程教师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以发挥课程思政的最佳作用。
(二)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助力者
课程思政不是“課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其本质是通过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中,思政课程处于主体地位,引导整个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能够助力各门课程教师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一是助力教学内容传授。思政课教师可以协助其他课程教师,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挖掘每门课程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内容,探究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如何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推进思政教育成为每一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思政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二是助力工作方法的优化。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要求为指导,思政课教师可与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努力,灵活运用“八个统一”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的特点、目标、内容,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热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思政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把关者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带有革命性的教学思想,其实施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虽然课程思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们也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使得其在深层次、全面性和实效性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为了达到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格的完美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迫切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一是把关思政素材的提炼。帮助其他课程教师精心筛选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并恰当融入对应的课程内容中,提升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效果。二是把关思政内容的阐释。其他课程教师在传播思想政治理念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言论往往缺乏精准性或者可能存在明显的偏差。思政课教师可以协助其审查内容、选准用语,从而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更加精准的价值指引。
三、思政课教师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其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也要确保其他各门课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协同效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一)做好顶层规划设计,完善机制,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一是出台政策。各院校应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专业发展和课程特点,按照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修订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制度,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框架,建立有效的领导、管理、实施、奖惩、质量检验及反馈机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建设内涵,清晰界定各角色定位、职责范围,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并通过协同参与考评、严格质量把关、强化结果运用、优化改进对策,多部门共同推进、持续发力、共同参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二是搭建平台。搭建教师交流对话平台,联合开展协同备课、教学教研、示范展示等活动,有效提升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搭建课程思政竞赛平台,协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比等相关活动,协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开发一批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搭建课程思政实践平台,完善实践育人机制,确保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
三是完善机制。第一,建立自上而下的引导机制。为了更好地指导和促进课程思政问题的解决,学校党委和教务部门等应加强引导、创造机会、促进沟通、专题讨论,并有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第二,建立常态化的工作合作机制。思政课教师协助其他课程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和教学设计,提炼出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思政教育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把关。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教研交流、互相听课、合作教学、共建课程等方式,协助其他课程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把思政育人元素逐步渗透到教学各环节。第三,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与评优、评先、职称等方面挂钩,建立相关考核制度,对在教学质量、教学表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来。第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体制机制,成立由校领导牵头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以整体谋划、重点培育、逐步推进的方式做好课程思政保障工作。
(二)抓好教师团队建设,形成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格局
一是组建队伍。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力和知识积累。建立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制定完善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养计划,提供完整的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育人理念、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并强调各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的培养。
二是強化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目标,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期掀起一场深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浪潮。只有形成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全课程育人”的重大意义,并且加强自身的责任感,以此推动思政教育。
三是提高认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充分利用多种学科的优势,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充分整合多种育人资源,努力提升各类课程的育人效果,以期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政课教师应通过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建设的理解。要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不是全部内容。每一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这些课程的育人功能,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四是提高素质。针对“六要”原则,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做到情感深厚、思维创新、视野开阔、自律严谨、人格健全,筑牢课程思政基础。同时,应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导学作用,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引导专业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更清楚地审视自己所教所学专业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地位和意义[2],并正确认识自身在思政育人实践中的不足,提升自身思政育人能力的自觉性。
五是提升能力。思政课教师作为实施思政教育和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力量,应当引领其他课程教师共同发展,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为切入点,通过培养师德、传承师道、培养师能、加强评价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三)搭建渠道,挖掘资源,整合发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鼓励广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渠道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潜力,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3]。
一是打造示范课程,守好立德树人“主渠道”。第一,打造思政示范课。思政课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特征,精心打磨教学内容,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思政示范课程,以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真学、真懂、真信”,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第二,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探索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采取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非系统化、非体系化的浸润式教育,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是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所有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基于不同专业学科的特性,引导其他课程教师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引领内容,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是开发资源,丰富课程思政载体。以“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切入点,引领其他课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发蕴含思政育人元素的课程资源。并以这些课程资源为载体,丰富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师生教与学双向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结合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将价值引领全面渗透进各门课程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4],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达成“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引领作用,努力打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全面协同、融合发力、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黄飞,余莎.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66-68.
[2]沙占华.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作用发挥的路径探讨[J].昌吉学院学报,2021(1):52-56.
[3]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光明日报,2019-03-27(06).
[4]曾贞.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践行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28-29.
(责任编辑:杨在良)
Study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L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curriculum Education
DAI Jian-bin
(Fujian Economic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25,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view of the whole-curriculum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chools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task, which requires all kinds of courses to keep a good canal and cultivate a good field of responsibility, and emphasizes that every teacher and every course should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ng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uiding function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guiding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