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浩 刘欣 宋瑞璇 刘晶
摘要: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职教师资队伍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职教师资优秀人才的摇篮。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职教思政课更是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重要使命。结合当前思政课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职教思政特色不足、思政话语势微等现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凝练形成“三讲三联动”思政课教学模式,以期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三讲三联动;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8-001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职教教师的高素质,关键在于思政课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的高水平。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就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作为我国首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出“三讲三联动”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引领高层次职教师资培养之路,以期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创新提供重要思考。
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构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院校使命:职业教育“稳”与“进”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多个文件纷纷聚焦“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强调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比较独特,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己任,既承担高等教育重任,又兼具职业教育特色,同时还肩负着师范教育的使命。在培养重点上更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型和职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教学方式上更注重实训为主、产学结合。因此,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思政课要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性、师范教育的教书育人性及高等教育的科研学术性等多重特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创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思政课新模式。
(二)课程目标:思政课“旧”和“新”的动能转换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伴随着全媒体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隐蔽、纷繁和错综。大学生面对多元社会思潮中的负能量冲击,极易迷失价值认知以致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的现实问题存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容易发生偏差。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必须紧紧抓住时代呼唤,回应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进行创新性延伸和拓展。倘若思政课照抄照搬、僵化讲授,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吸引力,那就无法让学生喜闻乐见、启智润心。因此,着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改进旧方法,探索新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十分必要。
(三)学生需求:大學生“获”与“得”的目标导向
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文件明确指出将“学生获得感”作为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当代大学生经受着学业、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变得更加多元,必须增强思政课的敏锐性,善于发现学生显见的和潜在的需求和期待,这是获得感得以生成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强思政课的精准性。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主要集中在高中生源的四年制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源学生。普遍来看,本科生与专升本学生相比,基础理论基础强,但实践探索能力弱,因此两类生源对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需求层次有所差异。思政课必须有效弥合差异性,依据学生需求施加知识供给,变原来“整齐划一”为“精准教育”。此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育人场域丰富,不仅限在教室课堂中,实训基地、实习岗位、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以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为基础,以提高思政课获得感为目标,抓好多样且有特色的育人场域资源,深化教学理念创新。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整体上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特色不鲜明、思政语言转化水平低、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政、学生认同感不强等多方现实困境仍制约铸魂育人使命发挥,亟待进一步破除和纾解。
(一)思政课特色不鲜明,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育的适应性不足
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普通高校雷同程度很高,与职业性、师范性、学术性等相统一的院校特色相比,思政课职教特色明显不足。在教材利用上,部分思政课教师存有视教材为唯一素材的教学倾向。这种倾向没有根据学校特色“量体裁衣”,而是僵化地奉行“凡是课本上存在的统统都讲,凡是课本上没有的一概不讲”的思想,片面地充当教材“复读机”,对于国家统编教材中未直接涉及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金牌精神、企业精神等职业精神相关内容融入思政课堂不够深入和充分。在教学内容上,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开发乏力。思政课授课内容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研融合程度不深,疏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职业发展诉求,整体来看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并不高。在教学形式上,沿袭了传统应试教育,主要还是按照教师讲知识、学生背知识、期末考知识的刻板方式。虽然每门课程都规定了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两部分,但理论讲授学时和分数占比远远高于实践环节,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时常常会出现敷衍展示的现象。最后课程结课时,学生得到分数,实际收获程度不清晰,教师却可以完成规定工作量。从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来看,这是一种缺乏与职业教育实践结合、效果欠佳的思政课,某种程度上丢掉了思政课最重要的“讲道理”的本质。
(二)思政课话语势微,存在“失语”“失色”“失生”现象
当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授课学生的年龄结构重点集中在“00后”群体。他们思维很活跃、独立意识较强、思想较开放,对政治硬、思想高、理论深、历史厚、案例新、情感强、表达好的思政“金课”具有较高要求。然而在实际课堂中,思政教师的语言冷巴巴,没有温度的情况频频出现,教学无法达成与学生理念认同、价值契合、思想共鸣、灵魂交融的目标,“摇动”“推动”“唤醒”学生的实际效能显然也无从实现。这凸显了思政课话语势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失语”“失色”“失生”的困境。
1.“失语”
思政课的理论色彩较浓、思想性较强,极易导致课堂曲高和寡、生机不足、活力不够,产生“热乎乎的认同”理想与“干巴巴的说教”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思政课目前普遍未真正形成教研共同体,教学和科研长期分离现象突出,教研学术研究不深入,思政教研话语影响力弱,思政语言转化力低,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兴趣性和认同感。
2.“失色”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但大中小學思政课边界不明、重点不清、特质不显的问题存在已久,不是短期内就能根本扭转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思政课中所学内容,从框架内容来看,确实与大学思政课有较大相似性,这便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和以前中学时期学的差不多,与心目中大学应有的更高水平思政课有较大差距;还有的学生认为,以前都学过了,现在再学纯属浪费时间,意义不大;还有的学生潜意识里排斥思政课,觉得思政课教师讲着高大上,其实与现实相差甚远,只要能应付考试过关就行。由此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各管一段”“交叉重复”等现实困境,影响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更高层次育人目标的真正实现。
3.“失生”
当前,思政课存在着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认同感。思政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与学生的心理感受强弱息息相关。目前衡量学生心理满足度主要通过“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等指标反映出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单向灌输大量存在,思政课成了“我讲你听”的独白式的教学活动,于是教学评价的指标中,与抬头率和点头率相比,更加注重到课率。但是人到了并不能代表学生心到了和认同了。学生即使按时出现在课堂中,也根本产生不了真正的心理满足。课堂教学在认知初始环节没契合学生需要,就难以在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行为产生认同,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思政课立德树人使命也不能很好实现。
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构建思政课职教模式的路径探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标杆院校,结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特色,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按照“覆盖广、融入深、特色足、衔接好、实效强”的总体建设思路,探索形成以课上激活师生教学双主体精讲、课下职教专家活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文化常讲的“三讲”为基本思路,以理论主课堂和实践大课堂联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学校与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的“三联动”为基本机制的“三讲三联动”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以“三讲法”创新打造思政大课堂
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激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活力为关键,以“理念激活、形式灵活、内容鲜活、资源盘活”为核心的教学创优创新思路,焕发思政课的蓬勃生命力。
1.课上激活师生教学双主体精讲,思政课“动”起来
(1)讲清道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要坚决避免苍白的、无力的道理论证。讲道理要以讲逻辑为立足点,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清晰的逻辑演绎推出真理,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感召学生,通过有逻辑地讲道理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效果。
(2)选好故事。对职业教育与职教师资培养有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案例,选取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校友等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生专业及就业前景讲述学生身边的故事,通过案例精讲与理论阐述提升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金牌精神的关注度。比如学校思政课上大量运用了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6届校友陈云海;“敬业奉献”天津好人、学校援建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教师江绛;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机械工程学院1993届校友李建国等与学校息息相关的大国工匠故事,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努力成长为“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优化语言。掌握“大众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特别以学生更为熟悉与亲切的、带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语言开展教学,增强亲和力和说服力。抓住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落地天津的重要契机,成功申请设立“天津市学校思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心”,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内容和训练模式上首开先河,牢牢抓住语言表达这一思政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形式,聚焦破解思政课语言“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问题,将培养培训、宣传宣讲、教研实践、展示展演4项基本职能作为立足点,创新采用“大师传道+名师授业+导师解惑+同行研讨+教师展演+学生示范”六位一体训练模式。目前已经举办了两期特训营,给天津市参训的思政课教师搭建了化语言劣势为教育优势的训练平台。
(4)善用网络。紧跟时代脚步,发挥学校办学资源,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数字科技、VR体验、网络直播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思政课教学,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网上思政课程资源库和课程思政案例库,线上线下联动育人,积极打造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思政名师工作室。一方面,主动“联网”,将原有的校、市级一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线下优质资源进行新媒体技术有效融合、加工整合,建成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线上资源库,借助学校正在打造的网络思政工作名师等平台进行推广,增强资源库运用的实用性、广泛性。还主动探索更多的一流课程,注重数据库的扩容与更新,促进与各级各类教育的联通合作。学校采取3D立体呈现等专业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制作完成《学好四史 砥砺前行》“四史”教育系列动画宣传片和《百年风华》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动画,有效推动思政课引领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展,逐步构建种类齐全、内容翔实、素材鲜活、教法特色、课堂典型的网络思政教育数据库和大型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积极“融网”,大力整合现有媒体资源,借助以学校官网为“中央厨房”,以微信视频号等18个融媒体平台为对外窗口的“两微一网十八端”北斗融媒传播矩阵,优化思政课素材和内容供给。通过虚拟仿真教学等重构教学空间,打造智慧网络课堂。
2.课下职教专家活讲,思政课“火”起来
作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的有机延伸,充分发挥院校特色,邀请校内校外劳模代表、“大国工匠”、专家学者、竞赛教练、金牌选手、优秀校友走进思政通识课,走上思政大讲堂。通过“手拉手”上课、“肩并肩”备课、“面对面”听课、“心连心”研课,以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形式,发挥自身研究专长,分享个人成长成才经历。用榜样的力量深化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金牌精神的理解;用榜样的故事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就业方向的真正意愿和浓厚兴趣,增强主动找苦吃,苦练教师育人本领的自觉性;用榜样的品格教育引导学生坚持正确择业观和劳动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学校紧紧抓住劳动教育实践周契机,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育人才”为主题,充分发挥金牌选手、大国工匠和工匠之师等特有人才资源,重点开展大国工匠讲座、劳动教育融合课程说课、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制作与展示等活动,努力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双师型”卓越工匠之师提供重要方案。
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文化常讲,思政课“活”起来
营造具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效果。充分利用校史馆、实训中心、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炎培园、行知园、班墨园、廉洁文化园等资源优势,组织进行参观调研、现场教学、实地讲解等活动,在学生中传播工匠精神、金牌精神、劳模精神,促进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构建“三步三链”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文化育人新模式。走好价值认知之步, 夯实“感知链”,“全景式”展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校史价值;走好价值体验之步,培育“情感链”,“沉浸式”感悟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文化情怀;走好价值担当之步,淬炼“行动链”,“实战式”实践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文化价值。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走出教研室,以黄炎培先生的生平、名言、家训、书法等为教案,以炎培园为课堂,开展生动的沉浸式集体教学备课。思政课教师还会带领学生走进行知园中,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們”系列采访实录、集体诵读、情景剧展演等实践课堂,引导学生细细体悟陶行知“知行合一”“爱满天下”等精神。班墨园建设的“班墨亭”“鲁班锁雕塑小品”“鲁班传说浮雕”“鲁班雕像”“墨子雕像”等陈列设施,都将成就思政知识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成为开展思政实践课的重要场所和有用素材。
(二)以“三联动”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1.理论主课堂和实践大课堂联动,实现实践育人
(1)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以实践课堂建设为重点,凸显课程职业特色。将实践教学划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网络课堂与成就课堂,以促进实践教学实效与学生参与兴趣。学校集陶行知思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一体打造的“行知园—校史展—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线路获批天津市首批大中小学实践育人一体化精品线路。
(2)凝练打造“753”实践教学模式。即实现七维形式、五步教学、三个结合的有效联动。七维形式指拓展主题观影、主题征文比赛、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微视频制作、主题展演、红歌比赛、志愿服务等实践教学七种形式;五步教学指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分为教师集中面授、学生实践体验、网络跟进指导、学生自我总结、全面考核展示五步;三结合指做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通过“七维五步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陈旧呆板且缺乏特色的旧实践模式,让思政实践课堂真正内化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成长为职教教师的重要途径。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实现融合育人
在职教师资培养和课程思政发展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课程与教学”部分专门提出把师德教育、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2]。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中央文件的出台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推动思政课程和非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供了直接的政策依据。学校始终秉承“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思政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链接,坚持为全国职业院校培养既具有高标准教师资格、又具备高水平技能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构建“三师聚力主体圈”。增强各主体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形成以思政课教师为引领,专业课教师为核心,通识课教师为重点的“三师聚力主体圈”,形成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发挥育人功能。学校专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动三类教学主体之间广泛开展理论研究、能力培训、交流研讨,为学校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重要渠道。
(2)构建“三元融合课程群”。打破思政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课程壁垒。一方面,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课的有效链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在实践展示环节、平时作业等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思政课程和专业课、实践课的融合点。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结合专业知识,以‘我心目中的毛泽东为主题,制作创意作品”的作业,不同专业的学生面对同一题目作出不同回答。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激光打印、3D打印等技术制作毛泽东同志的头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编程图文来缅怀毛泽东同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制作了纪念毛泽东歌曲的音乐播放器。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双向奔赴,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性,而且还可以给思政课教师带来新启发。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差异性,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遵循提炼思政元素、精选思政素材、有机融入课堂的课程思政路径,学校组织首批劳动教育专业新生在炎培园、行知园等开展沉浸式劳动实践,利用劳动教育综合情景体验系统进行虚实结合的劳动认知与体验,强化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3.学校与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实现协同育人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思政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以往学段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与大学阶段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问题,助力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搭建。
(1)课程目标有效衔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3]”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势必会造成学生认知基础的差异性。学校思政课教师面对不同的生源组合班级,基于不同的学情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路径,破解复杂生源下教学目标高质量实现的难题,将高中生源的班级教学目标细化为“强化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将高职高专生源学生班级教学目标细化为“强化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将两类学生的混合班级教学目标细化为“唤起情感共鸣—强化政治认同—增强使命担当”,基于“以生为本”的宗旨来实现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延展和深化、衔接。
(2)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实现融合、衔接、贯通。思政课教师通过充分摸底学校现在高中生源高中阶段常识性知识掌握不扎实,职业学院生源高中阶段常识性学习缺乏的不同学源知识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生源采取多样化的“内容补充—知识强化—体系完善”授课模式,通过作业、互动、实践、考查等环节,检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学习过程中的衔接效果,助力学生循序渐进高质量地学习知识与提升素养。
(3)研修平台一体化完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纵向跨学段和横向跨学科一体化培训研修平台,利用培训班、集体备课、教学演示、协同创新中心、研讨会、共建共享资源库等一体化研修平台,积极探索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型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平台互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形成聚合效应。通过“名师带领”的模式,邀请市级知名专家举办高水平讲座,提升集体备课的水平与高度。通过“品牌引领”推进集体备课协同效果,充分发挥天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学校思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作用,增強思政课教师授课的准度、高度、深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通知[Z].201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08-14.
(责任编辑:崔英俊)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eaching Mode of "Three Lectures and Three Linka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Tak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REN Xue-hao, LIU Xin, SONG Rui-xuan, LIU J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vocational teachers for the country. As the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sidering the gap between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expected goals, and the de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weak discourse power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a teaching mod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lled "three lectures and three linkag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ies; three lectures and three linka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