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课程 提高初中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2023-08-29 05:26李洪涛
天津教育·中 2023年7期
关键词:传统课程文化

李洪涛

从学校课程构建理念可以看出各地区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无论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在开展地方课程时都可以利用好地方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师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有效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低俗网络文化和消极外来文化。

一、利用地方课程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地方课程,是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后,对人们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以及人们长期发展所创造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整合。其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备一定的通俗性与生活性,而且具备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文化价值,具备一定的渗透性与传承性。而应用地方课程来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可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根,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具体的载体,便于学生根据具体的事物或人物经历来分析地方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分析本地的优势与传统,利用好基础学科中的课程资源,并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深入地方文化,选择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资源。比如,在学习《明月何皎皎》时,教师可以将本地的指墨画引入课堂,不仅利用指墨画展现诗人描绘的场面,而且展现本地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指墨画与学生建立联系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指墨画展现自己阐述月夜相思之情时想到的画面。山东省青岛市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备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如胶东大鼓、胶州秧歌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利用地方课程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深入挖掘地方课程中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教师在开展地方课程时,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地方课程中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地方文化资源,了解本地的历史、人文、风俗、历史古迹等,结合本地优势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完成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因地制宜,增强地方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素材,协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高學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感知力,通过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学生,积极带动学生的学习。比如,青岛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崂山道教建筑群、城子龙山文化遗址、赵家琅琊台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道教音乐、胶东大鼓、徐福传说、指墨画、刘氏泥塑、传统节日等,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不仅具备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而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开展地方课程时,将课程内容与地方文化资源建立联系,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与历史的了解。

比如,在讲解《清明》时,为了让学生在古诗中获得启发,教师联系学生在清明节的饮食情况,有的学生说自己每年都要吃大葱和鸡蛋,寓意着聪明伶俐,有的学生说奶奶每次都会做捏面花,俗名“蒸小燕”,意思就是清明过后小燕子要来了,真正的春天也就到来了,极具本土文化的传统节日食俗勾起了学生表达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子衿》时,学生总是将学习限制在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中,教师就将《子衿》与指墨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将《子衿》中描绘的女子登上楼门远眺的场景通过指墨画表现出来。当诗词的意境具象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个性化理解有了表达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作的指墨画给予鼓励与肯定,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子衿》的相思之情。

(二)营造与地方课程高度相关的地方文化渗透氛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在传承与渗透传统文化时也是如此,教师根据本地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渗透本地文化的氛围。在具体课堂实践中涉及很多文言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或古诗词时,需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方法,而这需要借助相应的载体,如教师所展示的学习材料、图片或文字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古诗词描写乡村景象,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将本地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促使学生了解本土文化,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司马迁的《屈原》时,教师从屈原的生平事迹入手,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屈原爱国精神与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不仅通过与屈原经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解读屈原这篇文章,而且为了渗透优秀的本土文化,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剪纸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学生将《屈原》中的内容以剪纸的形式记录下来,还通过剪纸展示端午的习俗,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为文本的深度拓展营造了渗透文化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中积累了有效的学习经验。

(三)采取多种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讲解或渗透本土传统文化时,不必局限于地方课程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沉浸在学习本土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不论是对课文的形象化表演,以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组织学生练习书法,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还是阅读与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都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掌握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语文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中爱上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教师根据词中的内容,分析苏轼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后的旷达胸襟,将人生中的一件小事看作奇景,要求学生根据读词时的节律变化,将诗词内容划分出来。通过划分词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这首词介绍的主要内容以及想传达的情感。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体验传统文化,教师引入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通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与现代音乐的混搭唱出了苏轼在雨中行走的潇洒与快意,而且在词的停顿部分恰当地加入了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和爽朗的笑声,如将笑声加在“竹杖芒鞋轻胜马”和“谁怕”之间,给整首词增色不少,突出了苏轼的性格特征。学生可以以演唱的方式将这首词中的思想感情唱出来,体会到古诗词在表达人生态度时的语境。此外,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可以描摹的书法范本,组织学生在课下描摹自己最喜欢的书法作品,在书写的过程中深入解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真谛。

(四)利用主题班会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而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开展主题班会之前搜寻本地的传统文化,如名人故居、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学生可以先明确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选择相应的文化资源。

例如,在开展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本土文化资料。有的学生展示了胶东大鼓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并准备了一段胶东大鼓的音频资料,在聆听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震撼,被本土文化所吸引。有的学生准备的是名人故居的调研资料,在班会上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并通过相关历史背景的补充,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一来,就转变了传统班会课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学生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人。整堂课都围绕学生所分享的本土传统文化来展开,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在学生分享传统文化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引起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并针对性地设计后续的课程内容。

(五)通过节日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外来节日开始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不深。教师在开展地方课程时,要设法通过节日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中的精神、文化、情感等传递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比如,《正月十五夜》这首诗中描写了元宵节的盛景,元宵之夜,到处明灯错落,连园林深处都有璀璨的光芒,这是指唐代元宵节放花灯的习俗,而京城取消夜禁则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夜间不戒严。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闹,百姓们的歌声笑语,都说明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教师根据诗句内容作了一定的引申,引出元宵节的习俗,如猜灯谜、闹花灯、放烟花、扭秧歌等,结合学生度过元宵节时的经历,让其说说自己在元宵节做了哪些事情。从元宵节的习俗出发,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元宵节会点灯、赏灯?”使学生意识到元宵节的灯光在古时被视为吉祥之光,可以驱妖、避邪、驱病,传承至今变成了一项传统习俗。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或汤圆?这个传统习俗是如何形成的?”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深入挖掘元宵节习俗背后的缘由,增强学生深入解读和探究传统文化的意识。

(六)在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中提高学生文化自信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开展地方课程时,让学生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从本地的地方特色节目表演出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地域文化特色选择要表演的节目,这种民间艺术可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地方特色节目表演,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发掘学生的表演潜力,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比如,教师向学生分享了一段表演胶东大鼓的视频,立刻在全班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有的学生随即表示自己会扭秧歌,有的学生说自己会唱京剧,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围绕本土特色表演节目来展开。随后,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表演节目,并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给予鼓励与表扬,提高学生的表演自信。同时,在学校需要学生表演节目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为每个参与的学生准备了奖品。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了了解本土文化以及传承本土文化的自信。

(七)在对外交流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

为了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将自己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传递给其他学校的学生,展现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在组织对外交流活动之前,学生要充分了解本土文化,通过相关调研活动查询资料,或以实地参观的方式拍照取证,便于在后续的对外交流活动中呈现相应的文化素材。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让其他地区的同学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增加自己所在城市的魅力,成为城市的代言人。

比如,教师选择与成都一所中学进行线上连线,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介绍本土文化的机会。有的学生介绍了新石器时代东夷人繁衍生息所遗留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还讲解了商周时期青岛作为海盐发祥地时的盛景。有的学生介绍了青岛有名的啤酒文化,并欢迎成都同学来青岛玩。综合每个学生讲解的片段,教师整理了学生讲解的本土文化要点,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出表扬,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成都同学阐述的成都本土文化。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以本土文化为自豪,而且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教师要积极投入开发地方课程的行列中,明确初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积极挖掘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具体的课程资源或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了解和探索传统文化的环境,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成為传统文化的发扬者与传承者。

猜你喜欢
传统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