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仙 张华江 高媛 温小伟
[摘 要]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组以“安居工程”施工项目为依托,以钢筋混凝土主体构件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接“1+X”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及技能大赛评分标准,立足施工员岗位能力需求,重构教学模块,实施“工学结合+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创新“二四六六”的教学模式,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课堂内容相结合,浸润“双主线”思政元素,坚持“五育融合、课岗融合、课赛融合、课证融合、智育融合、校企融合”的六融合,构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的立体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分层教学,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建筑人才提供保障。
[关 键 词] 岗位能力;实施报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构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93-04
一、教学整体设计
(一)岗课赛证融合,重构课程模块,优化教学内容
1.依托项目任务,对接岗位流程,重构课程模块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组以“安居工程”施工项目为依托,以施工员、质量员等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民用建筑主体结构转化为钢筋混凝土柱、墙、梁、板、梯五个项目,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八大学习任务,课程学习内容对接企业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两转化、两对接”的课程重构思路。参考施工员、质量员等岗位职责,“1+X”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和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规程,重构课程模块,从而形成了“工学结合+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文末图1是以梁构件为例的教学内容重构过程。
2.注重价值引领,构建“双主线”,深化课程思政
以施工员岗位职业精神为主线设计课时主题,以工匠精神(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主线设置教学任务。实现“守护建筑安全的使命感”“坚守规范合法的责任感”纵向到底,实现“兢兢业业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横向到边的思政润泽,进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融合。
(二)分析知识基础,结合调研数据,明晰学生学情
知识和技能基础:通过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识图等先修课程的学习,对建筑构造组成有了基本认识;通过课程项目一的学习,学生对平法规则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面较窄,不会触类旁通。
认知和实践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评价、创新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践五勤”“保安全”等职业素养进行重点强化。
学习特点: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途径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动手操作、工程案例、现场参观等模式。相较于理论的抽象、模糊,学生更喜欢形象、具体、三维可现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同时,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较迷茫,后续教学将持续加强新业态、岗位认识的引导教育。
(三)依据岗位标准,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施工员岗位职责与技能标准、“1+X”技能等级证书、技能大赛规程,参考学情,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见表1)。
(四)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策略
1.构建教师团队,推行“双师”执教,分工协作教学
教師团队中有3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人荣获市级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为“双师”素质教师,全部为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与管理“1+X”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员。同时,校企深化合作,聘用企业指导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示范引领作用;校内校外教师分工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2.对接岗位任务,创设虚实环境,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活动以施工员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和布置,按照现场施工岗位职责给学生赋予不同的角色,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虚拟仿真中心、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充分运用自主开发的信息化资源和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3.突出学生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依据课堂活动与平台数据监测分析,将学生分为基础类、提升类和拓展类,按需定制教学案例,及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目标培养之间的偏差,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调整教学策略,分层分类布置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精准开展因材施教。
4.致力目标达成,构建“二四六六”,创新教学模式
对接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学情与教学条件,设计岗位职业精神培育线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育线的“双主线”思政框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学习通平台、睿格致云平台、虚拟仿真平台、BIM识图平台的信息化学习“四平台”,将平面知识立体化、多维化,将枯燥理论兴趣化;以学生专业成长发展为先导,以岗位典型任务实践为主导,根据“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真实工作过程,每次课均对应一个典型的施工任务。教学实施过程将围绕“知任务→析背景→探原理→练技能→测成果→扩视野”六个环节,坚持“五育融合、课岗融合、课赛融合、课证融合、智育融合、校企融合”的六融合,从而形成“二四六六”教学模式,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五)评估学习效果,全程多维多元,构建立体评价
教学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追踪教学全过程,实现评价全覆盖。
强化过程性评价,依托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实时采集线上学习数据和線下互动评价数据,分析诊断挖掘教学重难点、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进行教与学行为分析,以学生个体差异为中心,对照课程标准,采用学生、教师、企业导师等多元评价主体、学习平台系统、虚拟仿真系统评价、课堂适时评价等多维评价方式。基于施工员岗位标准、“1+X”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施工技术应用赛项评分标准,实时获取学生学习数据,监控学习状况,进行学习评价。
优化考核结果,基于“1+X”证书考核大数据库构建理论、实操考核“双向明细表”,并获得同行平均水平值,建立具有挖掘内在潜质特性的成绩分析模型,挖掘理论/实操得分映射出背后学生真实的认知能力及职业素养,使得教学目标可评可测,可以更加深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更精准地施加教学干预。
探索增值性评价,以学生个体差异为中心,实现跟踪型数据化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在项目学习前后的发展转变,根据学生测试成绩的提升度,分析个人学情,从而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对接生产,理实一体实施,推项目化教学
本项目教学以学生专业成长发展为先导,以岗位典型任务实践为主导,教学任务对接“安居工程”施工项目过程,在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和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设情境,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研学等方法,“做中学,学中做”,破重解难。
(二)融合工学结合,实施“二四六六”,助推课堂革命
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落实工学结合。下面以“任务五——梁钢筋施工”为例说明“二四六六”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课前尝试
教师通过在线课程网络平台引入梁钢筋施工相关资源,设置任务、测试、问卷等,预告教学内容,渗透岗位职责,从而了解学习基础,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实施
析背景——通过钢筋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工作任务,并分析任务背景,激发学生兴趣点。
探原理——教师设置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在线课程、仿真系统、VR等信息化工具进行自主研习或小组探究,教师根据认知逻辑,循序渐进,引导搭建知识框架,开发学生潜力点。教师再根据学生实操成果纠偏完善,结合施工操作经验,对岗位职责及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讲解和标准示范,解决教学重点。
练技能——根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技能点,利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虚拟仿真平台,通过小组示范、小组PK、师生同台等方式进行钢筋混凝土梁钢筋绑扎实操训练,校企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关键技能示范操作,攻破教学难点。
测成果——结合任务工单评价指标完成自我检查、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深入讲解示范,拓展深度与广度。回顾任务,总结收获。
3.课后扩展
以在线测试巩固理论知识,以学生录制工地实操认知视频上传平台,开阔视野。教师点评巩固实操,学生在线评教,并提出具体建议。师生借助学习平台适时答疑,反复诊改。课后持续融入价值引领内容,让学生将学习目标内修于心,外化于行。
(三)分层分类培养,实施个性推送,助力人人成才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将学生分为基础类、提升类、拓展类。对基础类的学生,推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提升类的学生,在基础性知识掌握之后,推送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强化训练;对拓展类的学生,在完成提升类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推送技能大赛及“1+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并针对各种技能点来进行训练,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开展深度不同、难度不同的课程内容推送,实现人人有任务,助力人人成才。
(四)资源共建共享,方法手段并举,抓重点破难点
聚焦教学目标达成,以课程为核心,以施工员岗位要求为标准方向,以“1+X”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核为行业检验,以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为高端标杆,引入建筑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标准,校企联合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习通平台、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库、活页式教材、虚拟仿真平台、桌面推演VR技术、自主研发小程序等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智慧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从而增加课堂趣味性和开放性,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教研开发创新社团,促进学生能力持续提升,有效化解重点,攻破难点,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五)全程数据采集,学习行为分析,动态评价诊改
依据学习通平台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和企业导师构成。强调过程性评价的及时性和高效性,选择关键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终结性评价考核试题,强调整体性和真实性;实时关注学生个体增量,通过技能大赛、社会服务、证书考核情况,给出学生发展性评价意见,突出诊断性评价对教学的指导性,适时动态监测评价数据,及时诊改。
三、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从理论考核与上一届成绩对比,平均成绩提升8.6分,学生的知识目标有效达成。通过实践操作水平与上一届对比,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提高11分,达成能力目标。学生从知规则、能识图,到懂工艺,再到会施工,岗位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得到了层层升华,达成素质目标。
(二)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通过实物模型制作、虚拟仿真操作、VR体验、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小组竞赛等课堂活动开展及深入施工一线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学习平台任务完成率为100%,课堂平均积分247分。同时,发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企业导师走进课堂进行授课的形式喜闻乐见、反响强烈。
(三)赛证融通效果显著,职业素养卓有成效
通过建立“赛训结合、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以技能大赛等专业赛事为引领,将专业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结合,荣获省市级一等奖7项,“1+X”技能等级证书过关率为80%,通过课后拓展协助质检企业进行工程质量鉴定检测社会服务,学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四、特色与创新
(一)助推课堂革命,创新教学模式
深化“岗课赛证”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线上线下、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创新“二四六六”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对接,教学内容更加真实化与职业化。
(二)分层分类培养,促进人人成才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动态调整,分类推送学习任务,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树立信心,努力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促进人人成才。
(三)“双线”思政情境,厚植工匠精神
渗透“双线”思政元素,将施工员岗位职业精神培育线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线“双线”交融,培养服务安居工程、为实现每个普通劳动者都“住有所居”的愿望而努力的建筑人。
五、反思改进措施
(一)支撑项目贯通教学的资源体系需要进一步丰富
1.问题描述
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是缺少地方特色教学资源。
2.改进措施
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究,进一步丰富拓展地方特色性资源,为专业教师教学、在校学生和扩招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系统的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进一步加强企业导师合作
1.问题描述
目前企业导师只能定期来学校参与教学,需要企业导师更多参与教学。
2.改进措施
后期我们将开发更加丰富的第二课堂,让企业导师更多参与到教学和第二课堂中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璐.基于项目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分析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學,2018.
[2]肖文君,朱群强,伍颖.电气装置赛项排故模块的“电控实训”课程改革[J].电子世界,2022(1):70-71.
[3]夏燕靖.斧工蕴道:“工匠精神”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