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生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在作品中,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与现代都市完全不同的地方——边城。他用饱含真情、极具张力的文字构建了一方诗意的空间,展现了边城纯朴的风土人情。在小说中,作者还着重描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新年等。这些节日是热闹的,能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在这些节日中,作者多次描写了端午节。那么,端午节在《边城》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下面,笔者就简略地谈一谈。
一、端午节展现了边城的风俗民情
边城的端午节可以说是水中的节日。端午节到了,天气转暖,人们在水上赛龙舟,捉鸭子。男子裸露出健壮的身体,击鼓划船,展现出劲健有力的阳刚之美。作者通过写端午节,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刚与柔,也呈现出了边城的风俗民情。端午节这天,人们踏出家门,纷纷到河边、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散发着泥土清香的风俗画,展现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边城人在水中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们在水中如鱼一般自由自在,既在竞技,又在嬉戏。在端午节这一天,人們在水上赛龙舟,在水中捉鸭子,围绕水开展了许多活动,呈现了多种风俗,也随之产生了说不尽的故事。沈从文说:“我所写的故事,多是水边的故事。”还说:“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却唯独对水的印象最深。他在《边城》中把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借此呈现了边城的水上世界。
二、端午节引出了小说中的关键人物
阅读《边城》,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小说中构造了两个空间。一个是小溪附近的空间,另一个是大河附近的空间。小溪附近的人物有爷爷、翠翠、渡客,动物有一条黄狗;大河附近的人物有天保、傩送、顺顺、杨马兵以及没有姓名的一些人。作者通过写边城的端午节,将两个空间里的人物联系到了一起。故事主要发生在端午节。在第一个端午节里,翠翠遇到了傩送,与他有了一面之缘;在第二个端午节里,翠翠遇到了天保;在第三个端午节里,小说中又出现了中寨人、大碾坊、中寨人的女儿这些新人物。作者借端午节,把两个空间、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让这些人物演绎出了各自的悲欢离合。
在这三个端午节里,各个人物出现的顺序和方式各不相同。在第一个端午节里,翠翠遇见了傩送,因为误会而骂了他,而他反过来送翠翠回家。这个端午节对翠翠来说,是她初遇心上人的节日。在第二个端午节里,翠翠遇到了天保。天保将鸭子送给了翠翠,但翠翠总是会想起青浪滩的傩送,心中已经放不下天保了。在第三个端午节里,天保抢先一步,通过守磨坊的人探听消息,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虽然翠翠心中的人是傩送,但翠翠的羞于表达也阻碍了这份情感的发展。翠翠的爷爷也不知道该选天保还是傩送。他既希望选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又希望选的人是翠翠喜欢的。后来,天保出了意外。这一下子让当事人措手不及,陷入痛苦、愧疚之中。
三、端午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边城》中,作者从第三节开始写端午节。端午节在“过去三五十年前,……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节日。以端午节为时间节点,作者通过翠翠的回忆让时间回溯,讲述了发生在两年前的端午节里的故事。
在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随爷爷进城看赛龙舟,因人多与他走散。她虽喜欢看龙舟,但一个人看毕竟没意思。翠翠的爷爷因在碧溪岨照看渡船脱不开身,翠翠这边又不敢独自回家,只能在码头焦急地等待。此时,傩送发现了翠翠。她年纪不大,却倔强泼辣,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误解了傩送的好意。随后有人捎来口信说让翠翠回家,翠翠一问才知这引路人是傩送派来的。回想起之前对傩送的糟糕态度,她心中久久过意不去。在这一年的端午节,翠翠遇见了傩送,而她的爷爷并不知道这件事。在一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遇见了天保和顺顺,却没有见到傩送。天保送给翠翠的爷爷一只鸭子和许多粽子,顺便询问翠翠出嫁的意向,翠翠的爷爷却闭口不谈。“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爷爷有意暗示翠翠,翠翠却不予理睬。之后,时间便回到今年的端午节,傩送派人替翠翠的爷爷守渡船,让爷孙俩可以到小城里去过端午节。天保想娶翠翠,便请守碾坊的人来试探翠翠的爷爷的态度。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两兄弟对翠翠的追求是缓和的,且都是由端午节来推动的。
综上所述,端午节在《边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写端午节,既展现了边城的风俗民情,又引出了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