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积极开展地理户外实践,使学生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那么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而“抛锚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完整的情境中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合作、互动等方式,亲身体验学习目标制定到学习目标达成的过程。因此,在新课标视角下,教师要积极运用“抛锚式”教学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锚点
“抛锚式”教学的重点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同时地理学科又是一门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那么教师就需要将教学建立在真实世界或真实问题上,也就是所谓的锚点。而锚点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相契合,那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教师就需要先分析教材内容,再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完成情境创设。
(一)分析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应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设计锚点。首先,分析教材内容,把握重难点;其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让教学情境更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中,本课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的影响,包括如何观看天气预报预测未来几日的天气、空气质量的重要性等。从《地理课程标准》的层面分析,教材中通过大量与天气相关的图片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以及对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有用的地理现象,从而让他们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复杂多样,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分析教材内容后,教师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的含义,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个名词。
2.能认识辨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内容。
3.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天气变化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生活技能。
4.结合生活元素和生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
5.学习本课内容之后,具备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6.能识别卫星云图。
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究提供更多帮助,同时让“锚点”更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提升“抛锚式”教学的效果。
(二)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抛锚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应用过程中,锚点作为其中的主要因素,教师在设计锚点时,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强化“抛锚式”教学的应用效果,提升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之后,可以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开始时,教师展示了一个谜语:“一家有四个孩子,老大在天上喊叫,老二赶忙把灯照,老三洒水忙又忙,老四摇扇乐逍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几种天气现象。很快,学生思考之后回答出打雷、闪电、下雨、大风这四种天气现象。
这个谜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阳春三月,北京刮着大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却下着大雪,西南的昆明地区却有着温暖的阳光,而两广地区已经烈日炎炎。让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来思考不同的天气的特征,以及这些天气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通過谜语竞猜和视频观看将学生引入实际情境,让其从实际生活入手逐步学习和探索本课知识。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融入本课所包含的重点内容,从而为“抛锚式”教学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确定教学问题—抛出锚点
设锚是“抛锚式”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在锚点设置完成之后,教师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寻找适当的时机抛出锚点,从而明确教学主题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围绕锚点来展开地理学习,进一步突出抛锚式教学的价值,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
(一)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积极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的有效依据。那么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用抛锚式教学时就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地理、探究地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锚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初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保障“抛锚式”教学有序展开。
例如,在“自然环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锚点“了解我们居住的亚洲地区的自然环境,感受区域特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设计相关的启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请以东亚为起始点顺时针说出亚洲各个分区的名称和大概位置。”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入地理课堂,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亚洲共有六个分区,我们已经知道了各个区的位置和大致范围,那么这几个区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不同呢?对自然环境你又有哪些认知呢?”
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说自然环境有地形,也有的学生认为气候也是自然环境。教师适时说道:“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大家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呢?”跟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带着积极的兴趣进入本课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的应用中,抛出锚点是其中的主要环节,而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使地理课堂教学更高效。
(二)设计问题链,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阶梯性、进阶性的教学问题,以知识形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和探究。那么,在“抛锚式”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就可以根据锚点设计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理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抛锚式”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自然环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地形”和“河流特征”作为锚点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地形”这一锚点可以设计地形类型了解、地形特点分析、地势特征阐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本课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然后依次解答。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过渡性的问题:在地形部分的学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亚洲地形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并且地势特征为中部高、四周低。俗语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根据亚洲地势情况,亚洲河流的流向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教材内容。
“河流特征”这一锚点可以设计探究亚洲地区河流特点、掌握河流名称以及分布情况等问题。
问题链的设计能够有效提升“抛锚式”教学的效果,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主性,提升学习能力。
三、自主协作学习—研究锚点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在“抛锚式”教学中抛出锚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分析。这些学习资料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也可以是教材之外的素材,同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和研究锚点的线索,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
例如,在“民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视频内容为壮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傣族等不同民族服饰、语言、文化、文字、风俗、分布地区等介绍,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结合“中国民族的数量和构成”以及“民族的分布特点”两个锚点,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探究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第二,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民族,研究他们的民俗风情以及近年来的生活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和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和探究,完成自学。同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协作学习,启发学生思维
协作也可以称为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由于每个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对问题有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抛锚式”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民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中,在自主学习完成之后,为进一步提升“抛锚式”教学的成果,教师在课堂中展示了这样一则资料:张扬天去往朋友王新月家做客,看到王新月家中的餐桌上没有猪肉,就说道:“你们回族人规矩真多,落后了,应该学习我们汉族人。”你觉得张扬天说得对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看法 。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对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可以派一位代表说一说本小组的观点,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评学生的观点。合作学习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实施教学评价—巩固提升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解决问题、分析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之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一)过程评价,迁移运用
过程性评价,即教师通过观察、课堂测试等方式,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和回答教師提问等方法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最终形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而优化的课堂教学。在应用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从而逐步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中。
例如,在“民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创设情境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从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抛出一些学习线索,或者添加一些新的学习资料,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而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分享观点和发表意见时做好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明晰学习收获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做好针对性的优化。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抛锚式”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测试,以便随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过程性评价的运用,教师要把握好评价实施的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依据课堂测试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迁移运用能力,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二)多元评价,培养能力
多元化评价的运用需要教师设计综合性的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其经历学习、探究、评价整个过程,既能增强学生的认知,也能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个人评价、小组相互评价以及整体评价三种方式。学生个人评价的开展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回顾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思索自己都收获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再结合教学目标看一看是否达成,从而明晰自己的学情,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
小组相互评价是学生在小组中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分享的方式,进一步明晰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分享过程中巩固知识,学习他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势。
整体评价是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结合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以及学生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结果,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切实优化,从而为后续的“抛锚式”教学打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视角下初中地理课堂“抛锚式”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锚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链,明确学习方向,在课堂中抛出锚点。其次,教师要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研究锚点,培养其学习能力、启发其思维。最后,教师要借助教学评价的实施,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