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生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保部,山东济南 250002)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现阶段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水平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在开发农业技术时,不仅要落实技术要点、技术研发,而且要重视宣传的作用,使农业技术进步切实转化成生产效率,让生产者在此过程中受益。
农业植保技术全称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是一门包含生物、农业、种植、园艺与园林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农业、生物等学科的发展会促进植物保护技术的提高,同理,对植物保护科学进行深入研究也会推动相关领域和学科的进步。之所以要加强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是因为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都有不良的影响。
农业植保技术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化被动为主动,一改传统农业“先出现,后治理”的被动防治观念,主动对病虫害进行预防。并且相比传统防治方法,植保技术更符合现下的生态观念,尊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小,也能避免产品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不仅如此,农业植保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也是在带动传统农业转型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维护生态环境,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乡村经济振兴。
但我国基层农业植保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防治对象有局限,防治措施单一。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长期的种植传统使得小麦、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经验更丰富,也更受重视,果树、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相对滞后。而相比不断变化的作物品种和病虫害种类,防治方法比较单一,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其次是群众对农业植保技术的认识比较片面,中国的传统农业结构使大多数农民都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增加产量上,而对环境保护没有意识,不了解农业植保技术的重要性。最后是相关制度的不健全,我国农业植保技术起步晚,不仅影响到具体的应用效果,配套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
1.2.1 采取综合防治方法,减少农药残留。追求绿色生态并不意味着把农药视作洪水猛兽,进行绝对的排斥。农业植保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措施,其目的在于通过综合采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的方法,减少非必要的农药使用。同时也要选择高效率、低毒性的新型农药,合理计算用量,从而在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保证作物的安全性[1]。
健身栽培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原理是在丰产营养学的指导下,从栽培技术入手,通过利用正确的耕种手段,提升作物本身的强度与抗病性,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生态污染,最终达成提高收益的目的。例如,某地一柠檬种植基地在种植柠檬时采用了健身栽培技术,定期进行翻耕松土,施加有机质肥,同时采取了细致的水肥管理,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修剪时则采用了“一桶两剪法”,增强了柠檬树的体质。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情况下,面对霜冻天气,整体状况与存活率都高于同地其他农场,柠檬的产量与品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在运用健身栽培技术时,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细节。一是要了解种植的水土资源状况,定期进行整地工作;二是要做好种植作物的生长周期管理,科学进行保水施肥;三是对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对作物本身和周围环境带来伤害,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
1.2.2 建立病虫害检测系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病虫害的发生同样有规律可循。因此,为保证作物的种植效果,各地区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套基于当地农作物的监测系统,对当地作物经常遭遇的病虫害进行重点监控,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采取最恰当的防治手段。同时,监测系统也收集到了病虫害出现的详细数据,可以以此为基础对病虫害出现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把与病虫害的每一场战斗都变为有准备的主场作战。
1.2.3 重视新型技术研发。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的事物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事物,农业植保技术也是如此。现阶段农业植保技术发展势头正好,对农业种植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研究者不能就此满足,还应该寻求发展与突破,将长期奋斗的理念融入研发的进程之中,推动技术领域进入一个新的高度[2]。
目前的农业植保技术把目光聚焦于种植的过程之中,但其实农作物的产出结果一部分在种植时就已经确定。科研人员不妨将目光放到优质种子的培育上,配合上游生物学科的相关技术,从根源上对作物进行改良,配合现有的技术规范,取得更好的受益。
农业植保技术的应用能够保护环境。传统农业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度大,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加剧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还会威胁到人体的健康。如果贯彻农业植保技术的理念,遵照相关标准,就能提升土壤肥力,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收益,达成保护环境的目的。
农业植保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而是希望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选择其中更安全健康的。而使用农业植保技术生产出的农产品在生长环境上更贴近自然,有着更高的品质,也更贴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
农业植保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转变可持续发展意识。对乡村种植者和农业技术人员的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农业从业人员植保技术综合能力低,绿色农业意识不足。人的行为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驱动,当采取植保技术生产能给农民带来更丰厚的利益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学习相关的技术与理念,此时配合对应的宣讲,自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1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价值。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这句话用来描述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理解为:再优越的科学技术也需要通过生产实践转化为影响现实的力量。然而现实往往是,实际的生产往往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固然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技术推广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现阶段农业从业人员的普遍文化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及时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对农业植保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价值。
其一,在于推广农业植保技术的必要性。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得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增大。但生产过程中对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导致了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又会导致作物的产量减少、质量降低,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加强对农业植保技术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转型,也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休戚相关。
其二,在于推广农业植保技术的意义。农业是“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技术的推广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收入,同时也将反哺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3]。
1.4.2 农业植保技术推广方法。推广农业植保技术,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位农民都能认识到优越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帮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可以依托现有的使用率较高的社交平台(如微信、抖音),发布相关视频,并通过评论与农民交流。而针对年纪稍大,不会使用社交媒体的农民,可以以村为单位,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宣讲会,面对面讲解技术,打消农民的疑虑。还应当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切实深入基层,了解当地情况并与村民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定制植保技术,解答农民在使用农业植保技术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比如山东农业科学院就曾在2020年开展过科学技术服务活动,将研发的农业技术免费发放给农民使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得到了丰富的反馈数据,有利于后续对技术的改进与升级。
为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并提高质量,应当建立起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系统。比如山东省为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曾多次召开会议,结合山东境内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和常见病虫害制定了适合山东的病虫害防治系统,减少农作物损失超500万t,足见针对性病虫害防治的优越性。
针对病虫害防治系统的建立需要以大量的真实数据为基础,所以在建立系统之前,需要派遣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每一时间段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种类。同时也要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辅助作用,利用传感设备,土地质量检测设备与自动化控制设备,配合全天候对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控,建立预警系统。当农作物出现反常现象时,就能够第一时间对农户发出预警,缩短响应时间,减少农户的损失。
从业人员要加强对农田的常态化管理,定期到田地中进行巡查,关注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清理田间地头的杂草与土块、疏松土地、及时清理疏通田间的排水沟,防止积水上涨导致植株根系腐烂;修剪多余的枝叶,保证主干获得充足的营养;如果发现受到病害的植株要及时拔除,防止病菌扩散到附近健康的植株上[4],维护农作物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常态化、持之以恒地精细照顾,这样才能增加产量,提高收益。
生物、农业的技术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种良种被研发出来,这样的种子天然具备一定的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受到虫害的概率也有所降低,茁壮成长的可能性也更高。比如小麦在长期的良种选育中就研发出了很多抗病虫害的特化品种:周麦32号对白粉病、条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都有很好的抵抗效果;周麦36号抗倒伏、生长周期短、蛋白质含量高;丰德存麦16号高产、稳产、适应多种恶劣天气,所以在播种时就应该对品种进行挑选,尽量选择强化抗病害能力,产量高且市场需求量大的种类。同时在购买种子时要认准拥有资质,“三证一照”齐全的正规商家,选择与种植技术水平相匹配的品种。
药物防治是病虫害防治方法中成本最低廉、操作最简单、效果最直观的方法,但长时间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会使害虫具备相当的抗药性,使得喷洒的剂量不断加大而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最后危害作物的正常生长。比如用菊酯类杀虫剂灭杀蚜虫,一方面,蚜虫会在药剂喷洒的过程中产生抗药性,加大灭杀难度;另一方面,菊酯类杀虫剂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持续接触超过一定浓度的菊酯杀虫剂就有可能引发恶心呕吐,甚至昏迷抽搐,而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上述状况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对此,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寻求长期有效而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食物链和天敌关系,挑选不会对作物造成危害的天敌,通过释放对应虫害的天敌来灭杀虫害。国家在2020年五月出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将病虫害防治经费纳入到对应级别的政府预算当中,并由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鼓励农民使用生态治理、健身栽培、生物防治等技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5]。
生物防治同样有其独特优越性。比如同样是灭杀蚜虫,生物防治是释放以蚜虫为食物的瓢虫灭杀蚜虫,虽然在技术上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状况准确计算天敌的释放数量与密度,但耗费的人力物力最少,且效果也最好。免除农药的使用,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产出的无农药绿色有机蔬菜也更有价值。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尽量选择生物防治,强化生物防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农业植保技术转变传统农业中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观念,通过种植前的良种选择,种植中的动态管控强化作物本身对病虫害和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农民收益、减轻环境污染。但农业植保技术的普及度不高,需要更大力度地进行推广。病虫害防治方面,则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健全病虫害防治系统,加强常态化管控,认识生物防控的优越性并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