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鼎
(浙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
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因素较多,农产品贸易全球化为农业生产、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在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等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摒除各种不利影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体系向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智能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农产品进口、出口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国际农产品贸易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较高的价格会提高农民种植农产品意愿。农产品贸易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核心,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860亿美元,进口额达到1 800亿美元左右,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周边的面积较小的国家,贸易壁垒的产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虽然国际贸易市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外资、增加了就业岗位,新兴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1]。
技术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以技术为驱动的农业发展呈现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增产、增质、增效为目标的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以人工种植、施肥的方式在效率、成本上均比较高,而技术条件的发展使得农业种植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如,我国80%以上地区在农业种植期间使用无人机播种、施药、使用机械设备收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部分地区已经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我国很多科技发展较强的地区在农业管理中应用智控设备、数字设备控制农作物生长的温度、水分、光照,将新型的自动化设备应用到农产品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之中,使得农作物的质量不断提高、产量持续上升。技术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由于技术设备应用成本较高,在低经济价值的作物中应用难以普及,我国目前无法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但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良好的技术条件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
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传统的个体农户经营、自主经营模式逐渐转化为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经营体系中的个体经营模式融入市场较为困难,且规模均比较小,很难为个体带来较大的收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拓展了市场、扩大了规模,农业生产可以享有丰富的收益,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度也得以提升,网络销售模式、代理销售模式的产生使得农产品面向全国、面向国际。
农业现代化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政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指导、协调、约束、激励、调控等几个方面。农业政策的颁布关系到农业种植的成本,也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用于消除农业发展中微观主体对农业的影响,避免了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同时,政策也影响着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通过提供金融政策、普惠政策支持的方式,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政策类型包括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对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起到调控作用,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2]。
通常情况下,农业发展与农民的观念形式、技术运用以及智慧化运用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以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农民素质越高、能力水平越强,则农业现代化的质量越强。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此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农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缓慢。结合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学校的毕业生中,后续进入高等学府的比例较少,甚至依旧有700万左右的初、高中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回到农村,这也导致农业生产人员比例呈现严重的不科学情况,甚至仅有10%的青年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以至于在现代化技术运用以及思想观念方面经常会受到制约。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青年人开始进城务工,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大量输出,农民的平均年龄甚至可以达到50岁左右,这也会削弱农业现代化改革的整体质量,阻碍相关工作的落实。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依旧是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大多数的农民会选择玉米等作物进行种植,且由于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因此生产效率较差。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部分地区在生产投入方面依旧是以土地资源为主,认为只要大规模种植便可以达到高产的效果,而忽视了技术运用以及科学生产的重要性,导致土地严重超载,不仅产生了水土流失等恶劣情况,而且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度。
以农业资源的角度开展分析,我国人均土地严重不达标,这也是影响现代化的关键,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业的需求逐渐加大,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甚至会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出现难以恢复的状况。结合目前来看,我国在人均耕地以及水资源、草地方面均分别落后世界平均水平的30%、20%以及13%,若是在后续依旧不能处理好以上问题,则极易出现资源承载上限等状况,难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目前我国在水土流失方面,每年可达到50亿t左右,以经济学的形式加以阐述相当于100亿元的损失。与此同时,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甚至可以达到我国国土面积的20%左右,大量农业生产因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出现损失。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严峻,导致农业生产现代化受到制约,必须先解决以上因素才能够为现代化农业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特色农业的发展,建立符合地区现状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农业产品质量。例如,我国在地区推广和落实的精准农业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土壤状况、自然环境调节农作物的投入和产出,采用科学、精准的农业布局安排农业生产项目,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的高度契合,确保精准投入、精准产出,产业结构等与市场的契合度良好,既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也满足了国际市场的产品要求。同时,我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节能理念、生态理念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之中,推动现代农业的循环发展和闭环流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产业区推动地区农业发展的适度经营、规模经营,利用“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很多特色农业发展理念目前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发挥着促进地区发展、扩大规模市场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相关,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基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积极推广技术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模式,以保障农业发展的高产、高效。考虑到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我国将机械化规模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利用工业技术确保农业种植时的节水、节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利用机械设备自动化种植和收割,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加大机械化和智能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配套现代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供给,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共计拥有农机数量2亿台以上,机械化率达到80%左右,机械植保五项作业达到近4.67亿hm2,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因此,进一步推广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选择之一[3]。
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变化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为农业的规模化拓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根据地区的土地数量、劳动力数量、资本数量、管理能力等扩大生产规模,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将机械生产与家庭农产模式结合,促进农工一体化发展。我国颁布的文件中指出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注重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中的流转,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规模农业生产基地的打造提供了条件。在农业现代化模式选择上,以政府为主导,以地方龙头企业为引领,发挥大型企业在地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确保规模化农业经营的市场竞争力,合理配置了地区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现代化。此外,在合作社、家庭农产等农业发展模式下,推动网络销售与农业生产融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实现线下批量销售与线上零售的整合,有效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
政策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第一要素,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给予了高度的政策支持,在政策的引领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我国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在金融政策上放宽农业种植贷款审核条件,增加放贷额度,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对农业发展进行调控,包括农村产业扶持项目、补贴项目等,同时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获得农业科技成果的人员及集体给予资金奖励。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资金、技术进入到农业发展体系之中,政府也通过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的发展注入很多新型人才,遏制农村地区的人才外流,进一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综合国内外来看,不同的科研投资状况也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产生影响。例如以色列便是通过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生产形式,不仅实现了资源节约,而且保障了自然资源质量,为后续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资源浪费。在传统的农业现代化工作中,人们会通过机械化的使用强化农业生产效率,而随着近几年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也成了补充机械化生产不足的重要形式。为此在后续的工作中,要求各区域应该建立专业的农业科研中心,并基于区域作物结构以及生产情况、当地自然环境、水土条件等进行针对性的技术研发,从而直接为当地的第一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例如可对水资源滴灌方面开展研究,并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从而解决单位土壤面积中的耗水情况。以发达国家为例,在使用先进的滴灌技术之后,水的利用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地区来讲,不仅可助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形成科技化农业模式,为带动当地经济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宣传并推广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而且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合作组织,从而综合资源条件,降低经济损失。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引领下,组织把控农户的生产投入利润风险,从而降低筹资难度,规避问题的产生,这也是促进现代化改革,实现“各取所需”农业新模式的重要基础。为此在后续的工作中,要求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引领者作用,为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帮助,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期间,集约、低耗、绿色的特色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模式选择之一,传统的人工农业生产模式已被机械化、智能化所取代,个体农户也逐渐被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所取代,在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流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稳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