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琼洁 曹劲松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经济發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数字经济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增长的自然选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存在创新逻辑、发展逻辑和应用逻辑三重基本逻辑,具体来说,即技术生态圈的打造、主体生产率的提升以及场景适应力的拓展。实践中,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亟需构建三大体系,即通过由数字技术、数字人才、数字政策的有力支持组成的“供给支撑体系”,由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场景的有序开发构成的“需求拉动体系”,以及由数字金融、数字立法、数字安全的有效推进构成的“运行保障体系”。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融合发展 基本逻辑 实现路径
郑琼洁,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聘专家
曹劲松,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本文为江苏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22EYC014)、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研究”(19CGL021)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可见,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壮大实体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工作任务。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数字经济当作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并且提出了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新阶段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转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引擎,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对于化解风险、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数字要素的内生供给看,实体经济的大规模需求为数字技术依托实体经济的应用场景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效的数据要素供给。从经济社会的需求层面来看,很多传统产业领域面临着日益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亟须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赋能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瓶颈,通过再造生产流程、重塑产业格局、重构商业生态,从而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因此,应充分利用由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并结合我国供需创新碰撞制造的丰富应用场景,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以产业数字化促进农业、制造业、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等传统领域的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以实体经济为数据要素供给的不竭源泉,从需求端拉动数字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迭代升级,做强数字产业化,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将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驱动因素、基本逻辑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时代驱动因素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正深刻重塑着当前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面貌,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1]。如美国凭借领先的科学技术打造数字经济全球优势,欧盟以领先的数字治理规则打造统一的数字经济生态,英国依托数字政府完善数字经济整体布局等。我国同样十分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完善数据治理规则,确保数据的安全有序利用;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要提升数字经济包容性,弥合数字鸿沟”[2],这为我国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更好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明了方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势、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增长的自然选择。
1.历史演进规律:数据成为最活跃生产要素
从历史演进来看,最活跃生产要素的变迁是主导宏观经济管理变革的基础力量,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主要围绕这一要素展开,而且这一要素一旦进入经济循环极易引发组织模式变革与技术扩散,甚至成为拓展经济增长可能性边界的主要来源[3]。如农业时代的土地,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土地扩张和农业产出的增加;工业时代的资本,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资本积累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不仅丰富了劳动、资本、土地、能源、技术等既有生产要素的集合,更进一步改造各种要素,为各种要素重新赋能[4]。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快速普及,让人们的消费行为、社交形式、生产方式、支付手段乃至认知模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哪怕刚开始社会大众将它作为例外情况看待与处理,但随着这种反常越来越多,意味着科学革命的发生,新的范式会逐步出现并最终代替原有范式,数字经济也会实现变革。
数字经济作为专有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但在50年代数字技术就开始成为支撑经济活动的动力引擎[5]。我国的数字经济萌芽于1994年的正式接入互联网,发展大致包括三个阶段:一是1994—2002年的“萌芽期”,数字服务领域开始萌芽,Wi-Fi进入公众视野,出现腾讯、新浪等社交网站,为数字经济腾飞提供了技术准备;二是2002—2012年的“孕育期”,手机网民规模破亿,淘宝网购、微信支付和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商业模式迅速崛起,为数字经济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三是2012年至今的“蓬勃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成熟,特别在新冠疫情暴发后,数字政府、数字办公、数字旅游和数字丝路等有序发展[1]。
2.社会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引领社会效率提升
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能够为推动实体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融入社会经济中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基本事实,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
在微观层面,数字经济已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突破发展瓶颈的基石[3]。数字经济正在颠覆传统企业的成本、价格、数量盈利模式,并通过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结合的方式创造除企业产品之外新的利润来源,扩宽企业规模,扩展企业市场范围,让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4]。数字经济通过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结合、互联互通,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将引发生产规模的扩张,这就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在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数字经济能实现行业及产业技术知识的高效交流、经验共享,非排他性知识可被企业免费获得,进而通过产生知识溢出效应降低整个产业成本,从而获得帕累托改进。从产业角度,数字经济有助于整合式协同创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在生产要素角度,数字经济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供需结构上,数字经济能推动生产方式模块化、柔性化、社会化转变,并重塑供给结构,挖掘有效市场需求,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搜索和匹配,实现供给需求正反馈效应,从而优化供需结构[5]。在公共品供给方面,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加速政府与市场的融合,使市场和计划的融合得到完善,数据共享成为可能,政府可以更好地做出科学规划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3.经济增长动力: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在各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正以一种更加成熟的姿态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来源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的改善。数字时代,除了优化既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配置方式外,数据已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纳入经济模型,全方位赋能经济增长。
第一,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可投入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使产出增加。以索罗模型为例,传统经济主要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或调整要素比重,即增加参数K、L或调整K、L投入比重,让产出接近产能(潜在GDP)。数字技术可以更为精准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再分配于不同部门,更好地保证经济增长对要素的持续性和充分性需求,并能形成规模效应,既可以增加可投入要素的数量,也能提高可投入要素的质量。
第二,数字经济以更丰富的生产要素和更高效的生产函数提高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传统经济增长模型通常只包含K、L两个关键变量,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学者们考虑将一些新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如在新增长核算框架中加入数据要素(D),构造生产函数Y=Af(D,K,L)。另一方面,传统经济理论对于增长函数的假设非常严格,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了信息或数据的边际产出,改变了增长函数的形式。同时,数字技术为产业带来的微观特性,如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等,会引发总产出产生类似指数增长的情况[1]。
第三,数字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改变全要素生产率。一方面,作为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常规路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改善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在不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能相对容易地进入市场,由此诞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这不仅能创造新需求,还能更精准地匹配供需两端,促进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促使数字要素和其他要素自由流通、精准匹配,优化了资源配置,使得产出尽可能靠近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扩张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要素优化使生产点尽可能靠近生产可能性曲线,即在既定的条件下实现产出最大化,生产效率提升则是将生产可能性曲线外推,如此循环往复,相互迭代,最终实现经济长期高质量增长。
二、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邏辑
新一轮科技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并融合渗透到各领域,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能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存在三重基本逻辑:技术生态圈的打造——创新逻辑、主体生产率的提升——增长逻辑和场景适应力的拓展——应用逻辑。
1.创新逻辑:技术生态圈的打造
数据资源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现代信息网络是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三者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技术生态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通过创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进一步扩大有效供给。
第一,数据资源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数据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具有可共享、可复制、可重复使用等多种特征,有别于土地、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对产出有一定的限制,数据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的投入。一方面,数据资源自身可以催生新产业。数据资源本身蕴含着极大的价值,在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挖掘、清洗、加工、分析、应用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包括数据设备供应、数据交易服务、数据产品、数据安全在内的多种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数据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催生新产业。数据资源融合其他生产要素,提高了高端生产要素的比重,使产品的生产要素发生重构,改变了产品形态从而催生新产业。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赋能传统产业和技术创新牵引两种方式引领产业升级。数字经济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逐渐打破传统三产的边界,促进新兴服务业向一产、二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品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低碳化生产,促进产业绿色化转型。
第三,现代信息网络加速创新发展。一是现代信息网络可以促进数据资源利用和转换,数据资源通过现代信息网络进行共享和流通,可以加速其价值增值的过程,加快新产业形成的速度。二是现代信息网络可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能力,增强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快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现代信息网络具有强大的连接力、高度的融合性,不仅可以打破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的垂直壁垒,还能打破企业与消费者间的横向壁垒,促进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形成互融共通的产业生态[1],从而催生创新。
2.发展逻辑:主体生产率的提升
全球经济放缓,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物,已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优化企业制造工艺、畅通企业生产流程、拓展企业经营范围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宏观层面上,可以通过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政府治理效率和社会再生产效率来提升整体经济运行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在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其一,数字技术通过优化企业制造工艺,提高了产出水平。依托数字技术建造的智能车间、智慧工厂改变了企业生产制造的模式,实现了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提高了整体产出水平。其二,数字化载体可以畅通企业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现代通信网络、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载体为信息的高效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在生产环节,缩短企业生产时间、减少中间消耗、提高资本周转率,在供应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加速金融、物流、仓储、加工及设计等供应链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其三,数字经济活动通过拓展企业经营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数字经济活动不仅可以消除传统经贸往来的物理障礙,突破地理区域的限制,拓展企业的经营空间范围,还可以通过提供海量的数据服务,让企业精准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形成“长尾效应”,扩大市场规模,进一步引起企业生产规模扩大[2]。
第二,在宏观层面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其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经济社会再生产的四个基本环节,数字经济可以渗透各个环节,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同时精准衔接这四个单元使其高效贯通,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再生产效率。其二,数字经济通过数据共享,使得政府和市场实现紧密连接,减少了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克服市场配置中存在的盲目性,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引导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进而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3]。其三,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时采集宏观经济运行的数据,了解市场情况,掌握风险动态,形成更加科学精准的经济研判,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公共品供给效率。
3.应用逻辑:场景适应力的拓展
场景是数字经济融入实体经济的关键切入点,供给端和需求端通过场景实现精准对接,促进消费升级、产品迭代,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带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
第一,场景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纽带。在传统的经济体系中,企业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经济活动以产品导向为主,消费者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产品,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通常选择进行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被抑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产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逐步被破除,转而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模式转变。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数字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产品通过嫁接具体场景,可以更好地和消费者需求进行匹配,提升产品价值,促进产品销售;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消费者身处具体的场景之中,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最精准有效的评价,反馈给企业以推动其优化产品和服务。简言之,企业和用户通过场景实现有效链接,促进供需匹配。
第二,场景建设需要数字技术提供支撑。当前实体经济活动中场景的内涵和外延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场景的概念,场景的建设和管理都更为复杂,依靠自然人手工劳动不能建成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场景[1]。而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可以获取相关用户的性别、年龄、偏好、动机等多维度的个人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及细致全面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整体情况和主要需求,为场景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数字技术可以维持场景全天候运行,既可以在线下提供实体化的服务,也可以在线上完成各种交易,无限拓展了场景空间。简言之,数字技术是现代化、专业化、多样化场景建设的基础支撑,并能进一步激活场景的功效,提高场景吸引力。
第三,场景适应力进一步驱动技术进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该产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应用场景,如果产品和服务没有应用场景,不能被消费和使用,那创新便失去了意义。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网上购物、线上办公、智能问诊、数字化营销等各种数字化场景层出不穷,且处于不断变化更迭之中,相应的产品属性、服务性质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原来场景建立的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关系将不再适用。这将迫使企业借助各种数字技术,针对变化的场景做出动态的、即时的调整,为适应新的场景创造出更加匹配的产品和服务。简言之,场景变化产生的适应需求进一步体现了数字技术的价值并反作用于企业,推动其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路径选择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形态,正在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新兴产业形成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可以从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流通方式方面促进农业产业优化,从研发设计、智能生产和销售管理方面促进工业产业优化,从创新服务模式和丰富服务内容方面促进服务业优化[2]。由于数字经济的技术特征使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会经历“数字供给创造融合需求”“融合过程寻求支撑保障”“数字需求拉动进一步融合”等三个过程。其中,数字技术、数字制度和数字思维会逐渐发展和完善,直至数字经济完全融入实体经济中,数字思维深根植入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因此,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实现路径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完成“技术供给支撑体系”、“需求融合拉动体系”和“运行融合保障体系”的构建并形成“数字技术-数字保障-数字思维”三位一体的三螺旋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向更高层级、更高质量发展。
1.以“数字技术、数字人才、数字政策”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供给支撑体系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第一阶段就需要创造更多的数字供给,包括数字技术供给、数字人才供给和数字政策供给,打造强有力的数字供给支撑体系。第一,加快核心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①加大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基础学科和共性技术的突破加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实现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广泛赋能,推动生产过程数字协同化。②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坚。支持链主企业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探索下一代“无人区”科技,推动数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政产学研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引导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链主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③促进基于数据要素的成果转化。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促进数字技术开发者、数据产生者、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科研成果的融合应用,联合多方科研力量持续强化新一代关键数字技术的研究,创造更多数字要素的应用场景。第二,加快数字人才培养引育,激发创新持续动能。①加强数字人才生力军建设。鼓励企业自主引进数字经济高端人才;联合高校做好本科生和研究生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高效跨学科领域培养数字经济人才。②完善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机制。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共同开设数字经济培训班,设置专门的数字人才专题培训,高质量、高标准培育数字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数字人才的实战优势,集中选送企业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和数字化管理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数字经济高校毕业生实践实训基地。③优化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字人才数据库,完善数字人才引进政策,提升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精准支持力度;对于数字经济“卡脖子”型人才,通过探索“揭榜挂帅”政策,进一步破解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人才瓶颈,增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第三,优化完善数字经济政策,提升政策实施绩效。①加大数字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数字网络覆盖,实现互联互通;支持前沿共性数字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平台业务拓展与应用推广。②探索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合力。推动工商、税务、商务、科技、经信、交通、电力、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門将不涉及国家安全的公共数据向企业、社会公众开放,加快建立与完善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制度;完善数据采集规范和标准,建设数据开放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数据的社会开放度;充分汇集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等数据资源,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及深度应用。③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的政策激励。梳理数字经济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清单,加大对清单内技术研发投入的支持;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计划,加强对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的支持,科学、准确地跟踪评估计划实施成效。
2.以“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场景”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需求拉动体系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系统中必须保证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在市场思维下打造数字生产、数字生活和数字场景有序开发的数字经济需求拉动体系。第一,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以智慧城市建设场景为总牵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①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对产业发展进行市场化科学分析,鼓励成长中的创新型数字企业与转型中的传统产业企业结对协同发展;寻找新的生产方式和转型方向,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②围绕数字金融、数字商务、数字贸易、数字文化等领域,构筑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推动市场趋势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促进、市场信息和市场资源有效整合、传统产业和产业链协同改造,加快发展数字消费业务、打造国家化数字消费商圈、做实数字生活服务,全面提升企业对数字经济的获得感。③推进产业大脑建设,选择优势行业开展应用试点,探索产业大脑的基础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业务场景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与经验。第二,推动数字经济统计、交易体制建立,明确数字社会化发展方向。①推动数据交易市场发展,培育壮大数据交易服务企业,建立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健全和完善数据交易产业链。②健全和完善数字经济统计体制,明确数字经济产业的边界划分,同时做好数字产业指导目录的编制研究。按照标准的统计口径健全数字经济的统计分类目录、运行监测体系和其他相关指标体系。③树立主动服务的数字化思维,建议在政府机关内部设立“首席数据官”,以数据的思维方式拓展数据的应用场景,将部门数据主动应用到为人民、为企业办事上,主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第三,打造数字生活消费新场景,拓展数字生活新思维。①要引领消费升级,培育高品质数字生活。以实现“丰富线上生活服务新供给”“满足线下生活服务新需求”“打造数字生活消费新场景”等为目标,聚焦新兴消费领域,大力培育生活需求的服务平台。②促进生产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推动高质量的微观经济发展。探索精准响应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实时对接客户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以共性服务平台为用户在线提供产品定制等服务。③进一步融合数字应用需求和数字技术供给,拓展数字经济发展可能性。更加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打破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界限,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空间,实现数字经济生态圈的共赢。
3.以“数字金融、数字立法、数字安全”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运行保障体系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全过程都必须保障经济稳定有效运行,在危机意识中打造数字金融、数字立法和数字安全有效推进的数字经济运行保障体系。第一,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现代化、数字化的创新型金融支持,打通融合的融资“堵点”。①加快金融业改革创新,不断推出适应科技创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既要引导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也要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直接融资体系,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更好满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②发挥金融“四两拨千斤”的助推作用,通过设立数字转型专项贷款、数字产业发展基金等形式,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关键资金支持,给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新活力,最终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共同成长。③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数字化程度,创造更平等的获取金融资源的机会,并从提升金融体系效率、提高智能风控水平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个方面效遏制金融风险。第二,完善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规范体系,提升综合治理效应。①健全相应的司法保障机制。充分运用数字化共性科技手段探索智慧司法新模式;通过建立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功能集成于一体的在线诉讼平台,实现便捷、高效、公正的司法服务;积极探索“区块链+司法”新模式。②建立精准、协调、有效的监管治理体系。行业垄断、数据滥用、算法操纵、技术性拒绝等数据风险对传统监管治理方式提出了挑战,亟须创新监管思维,借鉴先进监管手段,构建精准、协调、有效的监管治理体系。要探索关于数字经济监管的新路径新方法,持续完善以《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主体的法律体系,加强数字经济行业与平台监管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分领域、分行业的数字经济监管,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③注重数字经济领域法律与已有法律衔接。切实推动数字经济政策落地落实,从规定政府法定义务与法律责任角度,在规划、财政、产业、预算、税收、投资、人力、融资和资源等各个环节做好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第三,打造安全可靠的数据治理体系。①完善数据生产与流转过程的管理。在规范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数据资源采集、处理、确权、使用、流通、交易等各环节的制度法规和机制化运营流程。建立原材料、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信息库,打造分类科学、分级准确、管理有序的数据治理体系。②提升数据安全技术的应用。突破数据要素流通关键技术,建设大数据安全共享与开发利用平台;大力支持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更多数据服务型企业开展数据标注业务,支持众包、外包等数据创新型标注组织模式。③试点建立数据交易平台。培育数据交易机构,探索数据衍生品的增值开发和数据资产评估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快建立和健全数据流通与交易行为的管理规范。
〔责任编辑:吴玲〕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0页。
[1]张帅、吴珍玮、陆朝阳、张娜:《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经济地理》2022年第7期。
[2]《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6月29日。
[3]陈昌盛、许伟:《数字宏观:数字时代的宏观经济管理变革》,中信出版社2022年版,第2页。
[4]白永秀、宋丽婷:《数字经济对经济活动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5]石勇:《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1期。
[1]彭红枫、梁子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年第5期。
[2]任保平:《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制与路径》,《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3]杨新铭:《数字经济:传统经济深度转型的经济学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4]江紅莉、侯燕、蒋鹏程:《数字经济发展是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实体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赵志君:《数字经济与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月刊》2022年第2期。
[5]何大安、许一帆:《数字经济运行与供给侧结构重塑》,《经济学家》2020年第4期。
[6]陶金元、王晓芳:《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21年第6期。
[7]杨栋、张宇婷、胡登峰:《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的组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21年第10期。
[1]荆文君、孙宝文:《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19年第2期。
[1]王佳元:《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用机制、问题挑战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
[2]任保平、何厚聪:《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财经科学》2022年第4期。
[3]左鹏飞、陈静:《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财经问题研究》2021年第9期。
[1]陆岷峰:《新格局下强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2]迟明园、石雅楠:《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对策》,《经济纵横》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