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凤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3)08-0043-03
随着我国家禽生产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舍内环境明显改善,禽群生产性能得到很大的发挥。但各种疾病并没有随着养殖模式和水平的改变而远去,禽病仍是困扰家禽养殖业的最主要危害因素,导致禽群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垂直传播疾病,病原会逐代传给下一代,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对家禽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家禽感染垂直性病毒病,会侵害蛋禽的生殖系统,造成输卵管炎症和狭窄、卵泡变性和坏死,出现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降低、弱雏增多、雏禽生长缓慢等一系列生产问题。有的疾病甚至还会造成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病的免疫效果。因此,做好垂直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笔者就几种常见垂直传播的病毒病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防控意见,仅供参考。
1 传染性脑脊髓炎(AE)
禽传染性脑脊髓炎是主要侵害雏鸡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传染病,病原是禽腦脊髓炎病毒,以共济失调、渐近性瘫痪、头颈部震颤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鸡、火鸡、鹌鹑等禽类可自然感染,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常见于3~4周龄雏鸡出现临床症状。以冬春季节发病稍多,冷应激是诱发本病的一大原因。AE病毒可通过接触水平传播和种蛋垂直传播两种方式传播。产蛋母鸡患病时,可引起短暂的产蛋下降,畸形蛋稍增多,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3周内所产种蛋均带有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用这种种蛋孵化出的雏鸡,在1~20日龄就陆续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驱赶时用跗关节走路,继而出现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最后因运动障碍不能靠近食槽和水槽而衰竭死亡。在目前规模化大群饲养的条件下,鸡感染禽传染性脑脊髓炎,多会继发细菌感染而死。部分存活鸡发育受阻,体重低于正常水平。
把好引种关,不从疫区引进雏鸡和种蛋,患病种鸡发病期间所产种蛋不留种用。强化日常饲养管理水平,切实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建立科学检疫制度和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发现病鸡,必须隔离,淘汰扑杀无治疗价值的病鸡,轻症鸡可使用抗AE的卵黄抗体肌内注射、抗细菌药物减少细菌继发感染,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添加额外的维生素E、维生素B1等,提高免疫力。
2 EDS-1976
由腺病毒属中的EDS-76病毒引起,1976年在荷兰首次发现,我国1991年分离到该病毒。不同品种鸡对该病毒的的易感性不同,产褐壳蛋的母鸡比产白壳蛋的母鸡更易感,发病率较高。临床特点是鸡群不能如期达到产蛋高峰,或达到髙峰时产蛋量突然急剧下降20%~38%,最高下降50%,出现无壳蛋、软壳蛋、薄壳蛋、畸形蛋等异常蛋。
本病可通过水平传播和经卵垂直传播,亦有精液垂直传播的报道;也有专家提出,培养弱毒疫苗的细胞中可能含有EDS-76,鸡在接种疫苗时感染。鸡在性成熟前,EDS-76病毒不表现致病性,不易检测出来;在性成熟后的产蛋初期,由于应激因素的影响使病毒活化,鸡群感染后发生病毒血症,大约在感染后1~3周病毒在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腺中大量复制,导致腺体发生明显炎症、卵黄排出和蛋壳形成机能紊乱,造成产蛋鸡在28~35周龄产蛋量急剧下降,同时出现无壳软蛋、薄壳蛋、畸形蛋等,有的蛋壳表面粗糙、颜色褪色等。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一是要严禁购进EDS-76病毒污染的种蛋;二是做好免疫接种,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三联灭活苗或新城疫-减蛋综合征二联灭活苗接种免疫,且接种的疫苗中没有被EDS-76污染。
3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鸡贫血病病毒(CAV)引起的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的免疫抑制疾病。CAV只使鸡发病,各年龄鸡都易感,但主要危害2~3周龄的雏鸡。1979年首先由日本学者Yuasa等首次报道并分离出CAV,是一种为环状单链DNA病毒。本病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可通过接触带毒鸡、被污染的用具以及摄入鸡粪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感染,也可经呼吸道途径感染;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孵出的雏鸡在10~14日龄呈现典型发病,即贫血和造血器官萎缩等;在SPF鸡群中也发现了该病毒,接种CAV污染的SPF种蛋制成的疫苗也可发生外源病毒感染。垂直感染的后代雏鸡刚孵出时外观正常,但死亡率增加,导致下游客户养殖难度加大,而且CIA常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增加养殖中对该病的控制难度。
鸡传染性贫血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关键是要防止该病传入。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的抵抗力,保持鸡舍、环境、饮水、用具的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环境中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存在;二是通过疫苗免疫来预防CIA的感染。在种鸡开产前1.5个月接种疫苗获得高抗体,保证后代雏鸡有足够的母源抗体,这是预防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关键。
4 包涵体肝炎(IBH)
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3~10周龄的肉用仔鸡,产蛋鸡多在18周龄后发生。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病鸡姿势蜷缩,羽毛粗乱,在发病3~5 d出现死亡高峰。有症状的鸡几小时死亡,轻症或无症状的鸡体重减轻,饲料利用率低,产蛋鸡呈一过性减蛋。病理特点是突然发病死亡,肝脏肿大发黄、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可见坏死灶,肝细胞变性,有细胞核内包涵体。鸡对腺病毒易感,自然感染时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眼结膜感染,发病产蛋鸡可通过输卵管将病毒感染鸡蛋,发生母鸡-蛋-雏鸡的垂直感染。
避免引进有问题的种蛋和雏鸡;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次氯酸钠或碘制剂等消毒剂做好常规消毒,减少环境中病毒含量;饲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加倍添加多维素和维生素K,有助于控制继发感染和并发病,从而有效预防雏鸡包涵体肝炎的发生。大面积发病的鸡群建议全群淘汰。
5 病毒性关节炎(VA)
病毒性关节炎又称病毒性腱鞘炎,病原是禽呼肠孤病毒。病毒感染后进入患鸡腿部的腱鞘、趾、跖及膝关节腔(滑膜腔)内繁殖并造成局灶性肿胀、坏死及纤维素样物沉着而引起腿疾,重症病例发生跟腱断裂,跗关节肿胀,有血样渗出物,患鸡不能站立或行走困难,甚至残废。该病主要侵害3~10周龄的幼鸡,肉用仔鸡的发病率较高,蛋用鸡较少发生。
本病虽以水平传播为主,但也存在垂直传染的可能性。有人以皮下接种的方式感染了35周龄的肉用种鸡,8~12 d后取其所产的蛋进行孵化,在用此鸡胚制备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中发现了禽呼肠孤病毒,也从感染母鸡的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鸡分离到该病毒,推测禽呼肠孤病毒可能垂直传递。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现代高密度养鸡条件下,预防接种是控制鸡病毒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方法,而对雏鸡提供免疫保护应是防疫的重点。雏鸡可在2周龄时首次皮下接种S1133弱毒苗,12周龄加强1次,在种鸡开产前2~3周注射油剂苗,可使后代鸡在3周内获得母源抗体保护,抵抗同源病毒的攻击。由于S1133弱毒苗对马立克疫苗具有干扰作用,不可在种鸡产蛋期间使用,以免经卵传染小鸡,影响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更不可用于1日龄雏鸡的接种。已发病的鸡无特效方法治疗,只能剔除发病鸡集中隔离饲养,严重者淘汰,同时加强鸡舍的词养管理和消毒工作。
6 小结
要想防控好上述这些垂直传播的病毒性疾病,除了做好日常重大疾病的检测和净化措施外,还要特别注意强化禽场日常饲养管理,定期打扫、清粪,舍内温度、湿度、光照、灰尘、有害气体含量等都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科学配比饲料,保证饲料营养优质全价和饮水充足洁净,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增加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重要地位,重视环境消毒。消毒是预防垂直性传染病的基础和前提,严格的消毒措施可以及时杀灭病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