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林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甘肃 临夏 731100)
羊肉需求量占市场需求量的比重日益增加,人民对羊肉制品和羊奶的喜爱程度也大幅提高。在肉羊养殖中传染病的防控非常重要,该环节直接影响了肉羊出栏率。目前针对疫病防控没有特效药,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引种、疫苗免疫预防和淘汰病死羊的方法进行防控。
据《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羊肉产量占全国肉类生产比重约5.8%,同比增长4.4%。这表明人民对羊肉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传统放牧的养殖模式可能不再适用于中国目前的羊肉市场规律。目前我国存在三种养殖模式:集约化养殖、小规模养殖和散养,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1)集约化养殖在养殖技术、饲养人员、生产管理等方面体现专业优势,养殖各环节紧密衔接,获得较大利益,且实现良性可持续性收益,增加羊肉质量,及时供应羊肉市场,对疫病能采取及时高效的应对措施,但存在的缺点是各环节增加生产成本,若出现市场波动,容易造成资金链短缺,养殖场的生产出现瘫痪。(2)小规模养殖模式管理和设施相对于集约化养殖模式较欠缺,但已达到生产的良好条件,相较于农户养殖模式,它方便管理,有合理的生产管线,潜在经济损失较小。(3)农户散养模式一般为家庭饲养模式,投入成本较低,出栏率较低,管理受到限制,易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例如疫病、误食有毒牧草或应激等,但由于饲养成本较低,造成的潜在损失也较低。目前我国肉羊养殖正在从散养模式转变为舍饲精细化饲养模式[1],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是我国肉羊养殖业的必然发展方向[2],该转变能及时供应市场,降低疫病造成的损失,有利于秸秆还田,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某些疾病在散养模式下发病率较高,但在舍饲集中饲养管理模式下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部分疾病则与之相反。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或消化道的传染性疾病,例如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快疫等在密度较高的舍饲环境中往往造成比散养模式更高的感染率和更快的传播率,除此之外,寄生虫病感染也出现类似情况。除传染性疾病,一些普通疾病例如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在集中管理中能够及时发现治疗,减少损失。
目前肉羊养殖中存在的常见传染病有羊快疫、羊痘、口蹄疫、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寄生虫病、布鲁氏菌病等[3]。
羊快疫是一种由腐败梭菌感染消化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从发生症状到死亡往往只需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死亡后尸体急速腐败,由于病程过短,来不及治疗,只能靠预防为主[4]。
羊痘是一种烈性热性传染病,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SH,原缩写OІE)规定的必报动物疫病。病羊感染后体温升高,全身长痘,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因此该病容易继发感染以及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该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或治疗手段,一般采用疫苗预防。若发病,则立刻进行隔离消毒或处死,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口蹄疫与羊痘类似,也是一种烈性、热性传染病,属于WOSH 规定的必报动物疫病。发病羊体温升高,在部分器官出现水泡,例如口、舌、蹄等,水泡周围的表皮组织随着水泡破裂后掉落,形成糜烂,导致继发感染。该病无特效药治疗,只能依靠疫苗免疫。若发病,对发病羊及时隔离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及时消毒。
布鲁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菌,近几年在肉羊中的感染率居高不下。该菌感染羊群后侵袭羊的生殖系统,造成怀孕母羊习惯性流产,公羊出现睾丸炎症。布病阳性羊只一经发现立即淘汰,没有特效药治疗。在引进种羊时应及时检测,避免带入病原。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潜伏期一般为3~7 d,病羊流泪,眼睑肿胀、疼痛,角膜和结膜周围血管充血红肿,严重时角膜增厚,产生溃疡。病畜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眼球化脓时伴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症状。轻症可自愈,重症导致角膜白斑或失明。该病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播源,对于已发病被隔离的病畜采用硼酸水洗眼,青霉素滴入的方式治疗。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丝状支原体引起的高接触性传染病。病羊临床症状为高热、咳嗽、胸膜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具有高传染率和死亡率。其防治手段与上述类型疾病相似,以预防净化为主,治疗为辅。
羊寄生虫病是由原虫、蠕虫等寄生于肉羊体内或体表所引起的疾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慢性消耗,日渐瘦弱、贫血、营养障碍从而导致生长发育不良等。肉羊感染寄生虫后,根据寄生虫的种类,以及病羊的情况,在兽医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以及用量进行治疗。羊养殖业目前大部分采用家庭放牧模式,羊群容易在户外感染寄生虫,因此寄生虫感染为羊群常见疾病,针对该病,重在平时预防。
针对羊群的各类疫病,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手段,培养该领域的专业人才,是预防该类疾病的重点[5]。具体措施应做到以下8 项:(1)坚持自繁自养,避免从外地或疫地引进新品种。(2)合理饲养,根据羊群性别、年龄、用途进行分类饲养。(3)每日进行羊圈卫生清洁,对环境和饮食饮水器具进行消毒。(4)定期检测水质和水内微生物含量,避免病从口入。(5)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将养殖场与人员生活场所彻底隔离,保证工作人员进出消毒,防止携带病原进入。(6)用广谱抗寄生虫药杀灭环境和羊体内的寄生虫,防止羊群寄生虫感染或造成应激。(7)在饲料方面需要为羊群提供充足的饲料,季节变换、母羊繁育或羊羔育肥时期及时调整饲料比例,增加补充性饲料、精饲料、矿物质以及维生素饲料等的饲喂。(8)羊群定时户外运动,做好日常监察工作,每日观察羊只的健康状态,包括精神状态、进食饮水情况、体温、粪便情况。
羊群中相当多的传染病均无特效药治疗,往往采用疫苗免疫方式以及发病淘汰方式进行管理。养殖场应根据近半年区域疫病流行情况结合养殖场流行疫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完善的防疫检疫政策。一些寄生虫感染或细菌感染需要口服或注射抗寄生虫和细菌的药物进行治疗。部分传染病时常交叉感染,因此,临床免疫对多联苗或多价苗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合理的疫苗接种外,还应根据传染病的严重情况定期进行血清抗体监测,及时进行加强免疫。目前临床上的常用的疫苗包括:羔羊痢疾氢氧化铝胶佐剂菌苗、羊三联四防疫苗(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苗)或羊五联苗(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疫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破伤风类毒素、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胶佐剂菌苗。疫苗的免疫方式也非常多,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口服,按照厂家说明使用,部分疫苗需要加强免疫。免疫后注意观察羊群的健康状态,若羊群出现应激或疫苗过敏现象应及时进行治疗。
除预防接种外,需对个别羊只进行紧急接种。该种方法的接种对象主要为疫区未被感染或发病的羊,尤其是疫区周围未感染但存在风险相对较高的受威胁区,目的是形成“免疫带”[6],将疫情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该种方法对控制疫情扩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生疫病后,需要明确疫情地和疫情威胁区,明确划分区域后,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建立免疫隔离带,对疫区进行封锁隔离,对病羊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于外面引种的羊进行单独隔离半月以上后,未检测到病原或发病才可入场。
除了日常的饲养管理和疫苗免疫外,对发病羊的及时处理也至关重要,对于重要疫病必须及时隔离或淘汰发病羊,并且第一时间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快速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控制疫情有效的方式。对于重要疫病,切断传染源较好的方式是对阳性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影响的羊隔离消毒,同时观察周围羊群的生理状态,监测血清抗体,最终达到扑灭的目的。扑灭的标准为处理最后一头病羊后,每隔两个月,进行3 次病原检测,均为病原阴性则判定为该病原得到扑灭。切断传播途径可通过对病羊圈舍进行彻底消杀来实现,包括舍饲、放牧环境以及料槽和水槽。
人们对羊肉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我国羊养殖业从放牧散养模式逐渐转变为舍饲集中饲养模式,不仅有利于集中管理,疫病的防控,也有利于提升羊肉质量,降低因环境因素和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集中化饲养管理,更好地规划羊肉上市时间,根据市场进行精准调控,获得高出栏率和更高收益。除此之外,羊群疫病的有效控制是获得高出栏率的关键一环。相当数量的疫病没有特效药治疗,只能依靠疫苗免疫预防,一旦发生重要疾病,往往只能通过淘汰病羊的方法控制传染源,损失巨大。因此疫病防控必须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快速有效的控制手段三个方面结合,才能有效阻止羊群中传染病的传播,保证更大的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