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俐
(山东艺术学院,济南 250000)
音乐想象技术和人格树木图绘画都是艺术心理治疗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技术,且技术方法的治疗核心都关注潜意识层面,但两者在探索潜意识其本质上皆有不足。 本文意在从学理层面探索艺术形式边际融合对个体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的屏蔽与促进效应,耦合两种艺术语言在心理治疗中的优势,进而实现潜意识过程透明化目标。
音乐想象技术是音乐治疗中一种具有音乐性、指导性、情境性和自由性特点的意识转换技术。 该技术包含肌肉渐进训练和场景式想象两个环节,前期肌肉渐进训练以营造放松的环境氛围为目标,试图绕开参与者防御系统,从而使后期场景式想象中的参与者能够根据指导者给定的情景并配合组合排列好的音乐,顺利进行潜意识下对自我的更深层次探索。 潜意识浮现于意识层面是此项技术的核心,当意识转换时,个体伴有思维方式改变、时间感紊乱、失控感、身体意象改变、不可诉说等感官弱化特征,进而使得人们产生想象与联想。 联想与想象是生成心理意象的条件,心理意象即视觉图像,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它是人们潜意识自我的载体,与参与者深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有关。 音乐想象技术是通过释放理性状态无法体验到的深层自我和深层情感,帮助参与者找到增强内心冲突和支持自我的力量,重新进行自我整合的方法。
音乐想象技术的理念主要植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理论基于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从动机理论出发,马斯洛将个体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种,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以及尊重需要,而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及自我实现需要。 个体只有达到基本需要后才会逐步发展到复杂的自我实现的成长性需要。 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内部潜能,统筹个人内部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1]574,即自我实现是一种将人类潜能最大化激发出的具有自发性动机的驱动器。 自我实现的过程同高峰体验息息相关,它是人生当中最快乐、最神秘、最让人心驰神往的主观感受,又是一种存在性认知,同时在其中自我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同一性,即“个体真正地成了他自己,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接近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1]576。 在音乐想象技术中主要体现为参与者借由聆听音乐的方式达到意识转换的状态,从而引起个体内省式的高峰体验,继而帮助参与者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延伸,它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了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个体的心理和精神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发展阶段实现的,每个发展阶段中个体对于自我的观念以及看世界的角度都将随之变化。 它的目的在于“促使参与者释放自己内部的资源,通过想象的方式体验到对自我完整的认知。想象代表着心理内部矛盾所引发的跟踪式情绪情感反应,其中包含神化的、原始的和象征的内部体验形式”[2]。 在超个人心理学的治疗过程体验中,个体被鼓励实现自己的基本需要以及情绪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要,并透过对其需要的满足,使他们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以达到对自我的最佳认同和自我实现。
树木人格图是美术治疗的一种工具,参与者以树木为投射主体,“通过画面中的树木构图和具体形状,可分析出他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状况,知晓绘画者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的发展趋势。”[3]树木能够映射出人格发展的阶段状况,它不仅具有对自身或是自身与环境间关系的指向性,还可看到人格结构层次中呈现出的冲突与防卫状态,具有生命意义,可称为“生命树”。
树木图画具有三大功能性:第一,图画具有自我表达的功能,参与者在画树时将自己头脑中所浮现的联想、记忆,用线条、色彩、图案等绘画语言直接展示,而这些绘画语言容纳着参与者的体验与经历;第二,树木人格图中的树作为自然环境场景中普遍的植物,具有原始象征的意义,能够投射人格深层感情,即反映对于自我较深层次的潜意识讯息;第三,图画所传递的信息量比语言丰富,表现能力强,能够将无形化有形,抽象化具象。
树木人格图绘画疗法其主要的理论基础建立于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首先发现儿童绘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在他之后的荣格则借助儿童绘画来了解人格。
投射理论:在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投射是个体摆脱被压抑事物的机制,个体依据其内心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经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心理现象,这种投射的方式可以减轻焦虑、压力及维持内在稳定。 投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 绘画的过程及作品的投射实则就是为潜意识的出现和情绪的宣泄提供了合适的表现形式。
整体性理论:荣格提出精神的整体性观点,“认为精神现象只是一个核心,它是囊括一切整体的一个部分。 在这一整体的背景之下,精神现象也是整体性的。 因此,个体所作之图画是精神世界能量的流露,并且这个作品能够触及部分自我所指的组合核心。”[4]绘画是参与者表达自我意识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色彩与线条传递着个体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是通过部分透露出整体的感觉,多个部分又重组成整体,于是整体在部分中显露出来。 荣格认为这一过程能够让个体内部得到整合,进而使得人们构建更加健康、美好、具有创造性的生活。
首先,从音乐与绘画的两种艺术形式来看,两者能够让个体产生相同的心理体验。 在欣赏不同的音乐或绘画作品时,往往让人产生类似的感觉,在心理学里人们把这种感觉称为联觉。 其次,从音乐与绘画的作用机制来看,一是心理意象的强化。 借助绘画使个体在音乐刺激下所发出的潜意识模糊或非结构化的意象具象化,在绘画时削弱自身防御机制,毫无戒备地将自己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两者的结合能够让个体在过程中意象画面最大效果化。 二是个体“不可知部分”,即潜意识的渐进透明化。 个体在音乐想象过程中由混沌状态转化为绘画中的心灵透明化,在此阶段不断进行自我认知的持续演变。
运用指导性音乐想象介入树木人格图的方法,其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实施流程图示
1.第一阶段:信任建立
实验以参与者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年龄阶段、心理问题、兴趣爱好、治疗目标为参照坐标,选取集体趣味绘画形式,提前导入绘画的方式,以期达到降低参与者防御机制功能、建立起指导者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安全稳固关系的预期效果。
2.第二阶段:音乐想象
音乐想象技术旨在用音乐持续性刺激内心体验,进行意识状态转换,对自己进行潜意识探索。 此环节分为导入肌肉渐进放松训练与场景式想象两部分,播放事先针对两个不同环节所编排组合好的无歌词式纯音乐,整首歌曲节奏舒缓、主题柔美,可塑性较高,代入感强。
前期导入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指导者发出指令让参与者在预先准备好的软垫上躺好,开始播放音乐,利用歌曲自身特点及引导词的重复性帮助参与者进行注意力集中和身体肌肉放松,进而起到意识转换的催化作用。
后期场景式想象:为保证参与者构建想象的自由性与真实体验感,指导者的引导场景较广阔,并与现实季节相对应。 参与者根据指导者所编织的场景进行指向性想象,借助场景提示进行自我联想。
3.第三阶段:树木人格图绘画——生命树
树木人格图绘画环节在音乐想象技术结束后运用,参与者带着此时此刻的体验,画出一棵属于自己的生命树,该环节是以音乐引导想象的画面为背景板,将想象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进行融合,针对参与者想象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情绪、躯体体验,运用平面展现个体心理空间。
4.第四阶段:作品分享
参与者在指导者的陪伴下,讲述所创作的艺术作品。 指导者在这环节是倾听者与关注者,不需具体分析参与者作品代表什么样的心理特点或人格特征。最后分享环节强调的是表达与感知,参与者分享对于自己作品及除自己外的作品的感受,从而促进自我认知、情感升华等人格整合性体验。
1.两者的结合使心理意象的发展过程更加具象化
心理意象又称“心象”“表象”。 对于它的概念界定,分为两层,一层是“对外界事物的图解”[5]5,例如询问杯体的形状,个体能够快速在脑海中浮现杯子的形象,这种图解性称之为“表象”,存在于意识层面,“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在图2、图3 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意识层面“表象”的展现与音乐想象环节相关联。 根据参与者A、B(图2 和图3)所说,“刚刚音乐想象过程中指导者所提的草原、云朵、鸟巢,我将其画到了画上”,可以觉察到他们创作作品的灵感来源于音乐想象环节中想象的情景,画中的自然景物、动物与音乐想象中的事物具有一致性,参与者将接受的音乐刺激所想象出的视觉图像转为具体化的艺术符号所代表的作品中,使之更稳定、更直观。
图2 A 作品展示
图3 B 作品展示
另一层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形象”[5]6,比如说梦中出现的杯子的碎裂,是指即将有坏事要发生,这种称之为心象,是对潜意识层面的揭示,在树木人格图画中能够将个体潜意识面貌通过线条、笔触、图案及构图等直接呈现。 首先从树的种类来看,A 的树是一棵想象中的树,她将音乐想象中看到的月亮、星星挂到了树上,能看出她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B 的树是一棵松树,松树是在B 的校园生活中提取的。 从树的样貌来看,B 的树干表面有很多线条,可以看出B是一个内心较敏感、缺乏安全感的人。 从整体画面来看,A 相比较B 的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在画树的基础上添加了彩云、兔子、萝卜等新事物,说明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于现下生活表现出满意、积极、乐于探索的状态。 B 在看到别人的画后描述自己画时说:“感觉自己的树有些孤独”,她将自身投射于画中,并将画中的树赋予象征的意义,反映出B 现处环境与自身不匹配的潜意识表达。 同时B 在树木上画了许多鸟巢,鸟巢是动物的栖息地,B 的潜意识里渴望被照顾,具有依赖感。 最后从树的延展性来看,B 在音乐想象画面中看到自己在草原奔跑,这种自由自在、舒展的身体意象表现为树木枝节的延伸。
以上分析多是从创作过程及作品出发,运用音乐与绘画两种方法技术洞悉心理意象层层交叠的现象变化。
2.两者的结合使得自我从认知走向整合
所谓自我认知,就是洞察和认识自我,分为自我觉察与自我评价两部分,主要来源于外界反馈以及自己对于自身(身、心)的知觉和反省。 自我整合是将自己所感知到的部分自我重新融合在一起。 音乐想象体验是发掘自我的镜面体,绘画过程则是完成自我的集合体。 参与者在想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从第三视角出发,对自身进行再诠释和再分辨,使得自己对于心灵中不可知的部分独立出来,形成一个被察觉、被体验的对象。 在最后分享作品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描述、对创作过程中事物的梳理,进一步讲解对画面情感色彩的把握与理解,加深自我形象立体感。
透过音乐与绘画两种艺术语言,从本质上对作品隐含的意象内容进行自我对照与审视,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寻找真实自我,达到由内而外的自我整合,从而得到自我的肯定及生命能量的迸发。
树木人格图作为音乐想象中容纳回忆与情感的容器,使想象画面具象化;树木人格图因为音乐想象技术的介入,规避了大量干扰信息的集中涌现,并甄别出最佳信息。 音乐想象技术与树木人格图绘画疗法二者相结合的方式,维护了技术原本优势,弥补了自身不足,更使得艺术心理治疗方法多元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