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自驾阿里

2023-08-28 09:18花小斑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土林洞窟西藏

“世界屋脊”西藏,有山有措,有“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也有令人惊艳却叫不出名字的風景……满怀着期待与憧憬,我和朋友们踏上了前往西藏阿里的旅途。

1 高原野餐道具齐全堪称“搬家旅行”

完备的煮咖啡设备、野餐桌椅、露营工具……仅我和另外两位伙伴的托运行李居然就有74公斤,更别提随身携带的摄影器材,这次出行堪称一次“搬家旅行”。

万事开头难,对旅行来说同样如此,最困难的往往是出发的决心。

当我第三次充满诚意地邀约阿云时,这位坚持走户外运动路线的旅行博主,终于买了飞往西藏的机票。于是,我们做足准备,一起踏上了“小资野餐高原游”的旅程。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旅行的开端,那必须是“重量级”。

带着在“一措再措”(指西藏名字中带有“措”的景点们)旁野餐的美好向往,我们把租来的5座坦克汽车硬生生变成了4座。原因无他,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多出的行李只好堆在后座上。完备的煮咖啡设备、野餐桌椅、露营工具……仅我和另外两位伙伴的托运行李居然就达到74公斤,更别提随身携带的摄影器材,这次出行,堪称一次“搬家旅行”。

然而,比起如山的行李,猝不及防的高原反应更让人崩溃。

出发前,我们对阿里抱着敬畏之心,提前三天就开始服用红景天口服液。到了拉萨,又立刻去药店买了高原药“高原安”和两瓶氧气,以备不时之需。没想到做了万全准备,还是没能逃过高反,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大家的症状基本大同小异,十分难受。听说频繁吸氧可能会产生依赖性,所以我们一直把氧气瓶带着,却不敢轻易使用。直到旅程倒数第二天,大家抱着猎奇的心态,试探性地吸了几口氧气,瞬间通体舒畅,感受到了氧气富足的美好。

我们高反的很大原因是没有休息好。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半夜抵达成都,仅睡了四五个小时便马不停蹄地飞往拉萨。之后采购补给品,去布达拉宫拍照……第二天一早就开始了自驾西藏的旅行。其实大部分人会选择在拉萨停留两三天来休整适应,但我们却争分夺秒,疲惫不堪。

克服身体因素,我们逐渐进入了旅行最舒适的节奏。对于西藏、新疆这样地广人稀的旅行目的地,旅人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这种旅行方式,被称为“公路旅行”,沿途所见所感就是出行的意义。

我们最先经过的地方是羊卓雍措。羊卓雍措也叫羊湖,海拔4800多米,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浪卡子县,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是距离拉萨最近的景点之一。羊湖与雪山冰川相邻,幽蓝静谧的湖面,弯弯曲曲,变化多样,呈现婀娜多姿的珊瑚形状,绵延130多公里。从地面平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能一览其全貌。在藏族人民心中,它是仙女散落的绿松石色耳坠儿,晶莹剔透地镶嵌在茫茫雪山的耳廓之上。不同时刻的阳光照射,湖水会千变万化,显现出极为丰富独特的蓝色气质,冠绝藏南,绝无仅有。

在羊卓雍措旁边,繁琐的行李终于派上用场。下车拍照的间隙,我们摆上桌椅,拿出手冲咖啡的道具。此刻,在山水旷野之间,在高原之上,同伴阿云信手拈来地现冲拿铁,用摩卡壶煮制鲜磨咖啡粉,再兑上本地产的浓香牛奶。意外的是,我们惬意的休憩状态,竟成了路人眼中的风景,路过的旅行团中甚至有人借我们的“道具”摆拍。

这些千里迢迢带来的“道具”,一路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离开羊湖后,我们在记不清名字的草原、湖泊、山川边,煮了数不清次数的咖啡,也吃了泡面,用上了“自嗨锅”……乐此不疲地拆装备、煮饭、洗碗,收拾打包再出发。

2 洞窟探险一只手电筒照亮千年文明

老人开启洞窟的两道铁锁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随后他拿出一个小手电,一边照着墙上的壁画,一边用不算太好的汉语给我们讲解。

从藏南驾车,一路深入西藏,札达的风景在我们的旅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此行我最喜爱的地方。

札达,汉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地处中印边界的中段,位于阿里地区南部象泉河流域。这里是阿里文化与历史的代表地,最为著名的要数国家地质公园——札达土林,除此之外,3000多年前的象雄文化中心、1000多年前的古格王朝遗址,它们的存在使这片看似疮痍的土地散发着神秘气息。据科学家考证,札达土林曾经是一个方圆500公里的大湖,因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才雕琢出来这幅景象。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2005年,札达土林被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一眼望去,茫茫山脉包围的土林,严整平阔、高低错落,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宛若一字排开的罗汉,雪山一浪高过一浪,土林一层叠着一层。黄昏来临,夕阳斜照,密布的土林顶端被染上一层耀眼的金黄色,我们站立其中,眼前奇景迭出,变幻莫测。忘记按下多少张快门,只知道无论以何种角度,我们都无法用平面的相片来复刻当下目之所及的震撼。

作为本队的“文化担当”,同伴樊麻不负重任,带着我们深入土林,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探险。如果说此行之前,我对西藏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辽阔的高原风光,那么这场探险之后,我更折服于它古老而神秘的藏族文化。

穿行在土林之中,我们找到了阿里唯一的苯教寺庙——古如江寺,白色建筑嵌在山体里,五彩斑斓的经幡飘扬着。据考证,雍仲本教距今已有18000多年的历史,是古象雄王国时的古老教派。而象雄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也让古如江寺包裹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可惜,当我们沿阶梯行至门口,才发现寺庙并未开放。

繞过古如江寺继续前行,寻找位于海拔4400米,在卡尔东山顶的穹窿银城。穹窿银城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它是西藏传说中的象雄都城。可直到现在,它仍被深藏于土林深处,通往穹窿银城的道路未经开发,我们只能沿着车辙寻觅。

眼看距离越来越近,通过前面的窄道、木桥和土路,冒险的氛围一下子涌了上来。车已经无法再往前,于是下车,徒步寻路。很快,我们闻到了一股臭鸡蛋的味道,果不其然,不远处有天然的热温泉……沿着阶梯一路攀爬,越往上,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息,但比起一路所见的景观,疲累算不上什么。

从制高点俯瞰,穹窿银城大大小小的洞窟覆盖整座山头,沿着山脊一路蜿蜒向上。这些洞窟的位置是象雄先民身份的象征,身份越高居住的洞窟就越高,从最下方往上,依次是奴隶,中间为平民,最高处则居住着国王、贵族和僧侣。虽然现在仅留下被风腐蚀后的遗址,却也不难感受它曾经的辉煌。

而后我们又经过了皮央和东噶遗址。札达地区遍地土林地貌,某些瞬间,我恍然以为身处卡帕多奇亚。之前去土耳其,我一度认为那里是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如今,我站在皮央和东嘎的土地上,为规模庞大的洞窟遗址所惊叹。这处由寺院、城堡、石窟和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规模比我在卡帕多奇亚看到的洞窟,和刚刚游览过的穹窿银城都要大上数倍。连片的山体上布满洞窟,据说有数千个之多,尽管有“第二敦煌”美称,但它的洞窟数量却是敦煌的三倍。

我们按计划直奔山顶的皮央寺。

一位常年驻守于此的老人家带领我们参观。老人开启洞窟的两道铁锁后,眼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随后他拿出一个小手电筒,一边照着墙上的壁画,一边用不算太好的汉语给我们讲解。皮央寺被当地人称作“格林塘”(塘在藏语中意为高地或台地),现存的寺庙遗址非常宏大,有多座佛塔,还有杜康大殿。土山上残存着宫殿,护法大殿以及大量洞窟。我们参观的就是其中一个洞窟,洞窟中绘有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礼佛图等等。尽管年代久远,壁画色彩依然鲜艳明丽。十来平方米的空间,容纳着千年文明。

我又想起2013年参观敦煌莫高窟,那时候的西北旅游远没有现在火热,十几个游人组成一小队,由讲解员带着打开每间洞窟门口的铁锁,仅靠着微弱的手电光,在影影绰绰中回溯历史的蛛丝马迹。如今,我在皮央寺的洞窟找回了那种感觉,有些微害怕,在黑暗中摸索,在未知中前行,如同探险般的激动心情。

3 寻找藏狐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作为动物观察员的同伴樊麻给我们制定了目标:找到5种阿里常见动物,分别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黑颈鹤,以及需要碰运气才能遇到的藏狐。

自驾的旅程继续着,我们行驶在西藏南线上,下一站是冈仁波齐。

圣山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北部,它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在藏区地位极高。冈仁波齐和卡瓦格博峰(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一样,是严令禁止攀登的神山。“登山皇帝”梅斯纳尔曾经有机会在2000年颁布禁令前攀登这座山,出于对神山的敬畏选择了放弃。但这里从来不缺少信徒,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佛教徒前来朝圣,徒步几十公里进行一场庄严而神圣的仪式——转山。

我们站在山底远远观望这座神山。它有四个面,布局极为对称,奇怪的是南面(山的阳面)终年积雪常年不化,但是北面(阴面)积雪却非常少,而且一旦积起来就会迅速化掉,这也是大众识别它的标志之一。目下,冈仁波齐有些微荒凉,但它耸立在群山之中,又独具一格。为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我们绕着冈仁波齐一路来到玛旁雍错,路上的每一刻我都忍不住摁下快门。

世界盛名的景观让我们大饱眼福,但沿途的插曲也是趣味横生。在未经雕饰的天然地带,阿里可谓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据统计,阿里地区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1种。作为动物观察员的同伴樊麻给我们制定了目标:找到5种阿里常见动物,分别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黑颈鹤,以及需要碰运气才能遇到的藏狐。

樊麻对寻找藏狐的执念很深,他整个人仿佛开了“八倍镜”,背着相机四下扫描,最后真的带我们找到了藏狐——即使离得很远,200焦段的镜头还是捕捉到了它小小的身影。一张四方面瘫脸,配上一双三角眼,藏狐就是“丑萌”界的代表,喜感的长相使它时常出现在人们手机的表情包中。由于藏狐是最“高处胜寒”的犬科动物,所以它们也具备一些高原动物的典型特征,比如毛发旺盛。藏狐背部的毛发呈褐红色,侧身为浅灰色,腹部为白色,四肢下部为浅红色,它的腿比一般的狐狸要短上一截,尾巴上的毛发非常蓬松,整体看上去可以用“土肥圆”三个字来概括。

樊麻告诉我们,藏狐虽然脸方,但“方”得十分科学。它的头骨结构属于食肉动物中最专业的一类,有较强的咬力,更有利于生存。拍到藏狐后,我们又捕捉到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

隔天,我们来到色林错,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西藏第一大湖泊,蔚蓝的湖水一望无际,四周群山环抱,浩瀚壮美。色林错对面有一个叫错鄂的湖,更远些的地方有一座叫巴利得波的山……这些名字读着拗口,景色让人终生难忘。

旅途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当地人。藏族小妹妹对我们倍感好奇,当我们举起相机记录景色时,她们也在镜头前跃跃欲试。天然的、纯净的,带着些野性,她们的镜头感仿佛与生俱来。我将她们的笑容定格在相机里,带着赞叹继续前行。

(编辑 胡倩)

作者簡介

花小斑

旅行博主。旅行14国,马蜂窝蜂首,飞猪旅行家,携程签约旅行家,微博旅游博主,作品阅读量100w+。小众旅行目的地爱好者,户外运动&自驾探险家。热爱自然,探索地球,分享一个奇妙又有趣的世界。

猜你喜欢
土林洞窟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神虚幻境——元谋新华土林
南涧打造土林旅游新名片
大同土林:地平线下的奇观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神奇瑰丽的西藏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