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
摘 要: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数量居世界第三,大部分从未整理公布。甲骨文书法从混沌到分期,其风格和特色,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用故宫最新整理公布的甲骨文,证明晚商五期十余殷王,每一期,每一个殷王在位,其书法风格和特色都不尽相同,表面上是契手或刻手的创造,实质上是时代风貌的反映和影响。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 甲骨文书法 时代风貌 反映和影响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不仅是甲骨文书法的珍贵资料,也是甲骨文书法研究史的珍贵见证。本文拟分三部分介绍故宫甲骨与甲骨文书法时代风貌。
故宫博物院殷墟甲骨概况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 不含碎片) 有二一三九五片。据最新调查统计,包括私人收藏在内,世界现存殷墟甲骨约有十六万片,故宫藏殷墟甲骨约占总数的13%,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台北中研院,收藏量居世界第三。
故宫甲骨来源有三:一是公家调拨(含没收),二是私人捐赠,三是院方收购。公家调拨最为大宗,最大一批为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旧藏北平华北联合语言学校的甲骨。还有从北平大古玩商倪玉书、陈鉴塘处没收后,转而调拨给故宫的盗掘甲骨。私人捐赠主要有马衡、李绍白、夏锡忠、薛贵笙等捐献的旧藏甲骨。院方收购主要为大实业家谢伯殳委托富晋书社上海门市部代售的旧藏甲骨。
故宫甲骨仅小部分散见于刘鹗《铁云藏龟》( 一九〇三) , 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一九一三)、《殷虚书契后编》(一九一六)、《殷虚书契续编》(一九三三),商承祚《殷契佚存》(一九三三),郭沫若《卜辞通纂》(一九三三),李旦丘(亚农)《铁云藏龟零拾》(一九三九),胡厚宣等《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一九五一)、《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一九五四)、《甲骨文合集》(一九七八—一九八二)、《甲骨续存补编》(一九九六),彭邦炯等《甲骨文合集补编》等甲骨著录书,大部分从未整理公布。《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著录书,著录的是殷墟最早出土的甲骨,故宫甲骨见于该著录书,说明甲骨文书法从一开始就与故宫甲骨有着密切的关系(《宫藏马》9,即《铁云藏龟》125·1)。
故宫甲骨由于大部分从未整理公布,被称为甲骨文献最后的宝藏,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期待。
二〇一四年,故宫博物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获批,正式启动对这批殷墟甲骨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本项目标志性成果名为《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预计最终完成会有六十卷册。首批《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两卷六册,已于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出版。同时,故宫甲骨文的书法,也首次成规模地展现在世人眼前。在此情况下,如何欣赏琳琅满目的甲骨文书法,就成为不少爱好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关于甲骨文书法的特色及评价,一直存在争论。而要想了解这些争论,还需要了解甲骨文书法的学术史。
甲骨文书法从混沌到分期
甲骨文书法从何时开始?一直就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可以追溯到孙诒让的《栔文举例》。
[1]该书撰成于一九〇四年,距甲骨文发现的一八九九年仅五年,作为第一部甲骨考释书,对甲骨文研究无疑起到过重要推动作用。
[2]但该书只是根据考释需要,对部分甲骨文的字形进行了摹写,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并没有书法意义上的追求,不能算作书法作品。
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是罗振玉最早临池集写甲骨文书法,确切起点是上虞罗氏贻安堂石印《集殷虚文字楹帖》的一九二一年二月。
[3]但罗振玉原为金石学家,他集写的甲骨文书法,实际融入了不少金文和石鼓文的笔法,并不能算作真正的甲骨文书法。
[4]这在当时其实并非个案。我们知道:金石在清代为显学,不懂金石学不足以谈学问。而金石学家认为甲骨文是『铭刻』,属于金石学的广义分支。故自甲骨文发现以来,金石学家皆兼治甲骨文,不仅罗振玉、王国维,还有王懿荣、孙诒让、刘鹗、端方、王襄、孟定生、马衡等。金石学家习惯用柔软的毛笔临写圆润饱满的金文和石鼓文,临写方折尖锐的甲骨文就很难得心应手,融入金文和石鼓文的笔法是十分自然的。不仅如此,甲骨文有分期,各个殷王时期的甲骨文书法不尽相同,很长一段时间对此并没有认识,临写甲骨文书法也难免有混沌之感。
刘鹗一九〇三年出版的《铁云藏龟·序》仅称甲骨为『殷人刀笔文字』。孙诒让一九〇四年撰成的《栔文举例·叙》仅谓『甲文既出刀笔,故庯峭古劲,觚折浑成,怳若读古书手札』。皆笼统而言。可见其时对于甲骨文书法尚未窥测门径。
董作宾一九三二年撰成、一九三三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主要根据当时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发掘所获甲骨,将盘庚迁殷至帝辛(纣王)灭亡的晚商二百五十三年历史分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董氏分期的十个标准,第十个即为『书体』。所谓『书体』,据董氏此前发表的《大龟四版考释》所举断代研究八事,[5]实际也就是『书法』。他先概说:从各时期文字书法的不同上,可以看出殷代二百余年间文风的盛衰。在早期武丁的时代,不但贞卜及所记的事项重要,而且当时史官书契的文字,也都壮伟宏放,极有精神。第二、三期,两世四王,不过守成之主,史官的书契也只能拘拘谨谨,维持前人成规,无所进益;末流所至,乃更趋于颓靡。第四期中,武乙终日游田,书契文字,亦形简陋。文丁锐意复古,力振颓风,所惜的当时文字也只是徒存皮毛,不见精采。第五期帝乙、帝辛之世,贞卜事项,王必躬亲,书契文字极为严密整饬,虽届亡国末运,而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功业实不可掩没。
然后给每一期『书体』贴上二字定性标签:第一期是『雄伟』,第二期是『谨饬』,第三期是『颓靡』,第四期是『劲峭』,第五期是『严整』。[6]
郭沫若一九三七年撰成的《殷契萃編·序言》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草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锺、王、颜、柳也。[7]
郭沫若的观点,主要根据《殷契萃编》所收刘体智旧藏甲骨得出。郭沫若当时在日本,《序言》没有提及董作宾的《研究例》,应该是没有见到,但对甲骨文书法的观点,与董作宾竟然十分相似。试将二人观点比较如下:董作宾:第一期『雄伟』;郭沫若:武丁之世『雄浑』。
董作宾:第三期『颓靡』;郭沫若:廪辛、康丁之世『草率急就』。
董作宾:第五期『严整』;郭沫若:帝乙之世『秀丽』。
郭沫若没有涉及第二期和第四期书法,这里可以不论。武丁第一期的『雄浑』与『雄伟』,意思相同,无须多言。廪辛、康丁第三期的『草率急就』与『颓靡』,帝乙第五期的『秀丽』与『严整』,都只是角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郭沫若如果言及第二期和第四期书法,相信与董作宾也会大同小异。因为二人不仅都是甲骨学家,而且都是书法家,见解相同是很自然的。后来杨鲁安、冼剑民等议论甲骨文五期书法,均未脱离董作宾的藩篱和窠臼,亦不足为怪。[8]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甲骨文的组类和字体进行研究,发现贞人与甲骨实际契刻者并不完全统一,决定甲骨文书法风格的不是贞人,而是实际契刻者(后称契手或刻手)。每组贞人集团,贞人和契刻者合计人数不少,甲骨文书法风格不可能整齐划一,是显而易见的。这样,董作宾的五期『书体』说受到质疑,也是显而易见的。冯时、刘一曼曾联合撰文,指出董作宾『对于晚商甲骨文书法风格的概括充其量也只能反映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因为从今天的研究成果看,某一位殷王时期显然并不仅仅具有一类风格的文字』[9]。刘一曼、莫伯峰又各自撰文,对董作宾的五期『书体』按组类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细化。[10]
他们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则,董作宾,还应该包括郭沫若,是否真的错了呢?其实也未必!
董作宾在谈『第一期的雄伟』时,曾举例说:例(1)为第一期的卜辞,这一版韦的笔法,是可以代表本期书体雄健宏伟的一例。亘的书法也有他的特点,字画虽细,却甚精劲;记卜兆的数字,也可以看出亘、韦两人书体的不同。左行之二,右行之一、三、四,上吉皆韦书;左行之两一字,不踟蹰字,皆亘书。亘、韦均为武丁时的史官,可确定此版为武丁时物。两个史官的书体各别,于此显然可见。又此版填有朱墨,凡韦书皆填朱砂,亘书皆填墨,骨版也黄润光滑,与朱墨绚彩,殊为美观。
董作宾所举例(1),即《殷虚文字甲编》3339,是武丁中晚期宾组大字甲骨文,贞人『韦』与贞人『亘』同版,右为『韦』,左为『亘』,二者书体确实大不相同。根据董作宾的解说,[11]显然,他并非不知道同期甚至同版的甲骨文书法风格有可能不一样。他只是拿这一版『韦』的笔法,作为第一期『书体』代表而已。与这一版相邻的3337,也是同期宾组大字甲骨文,贞人是『』,书法风格相当硬朗,虽比前揭『亘』强,但较前揭『韦』仍有不如。可能就是因此之故,董作宾没有将它选作第一期『书体』代表。董作宾还说过:『第一期也有不少的小字,大龟四版即其一例。』郭沫若认为武丁之世书法『雄浑』,是否也是根据贞人『韦』的刀笔,他没有解说。但我们知道,《殷契萃编》收贞人『韦』的大字甲骨文不少,如871、1135等皆是,风格离『雄浑』似乎相距甚远。即郭沫若认为武丁之世书法『雄浑』,实际另有根据。董作宾、郭沫若都知道,每一期,每一个殷王在位,甲骨文书法风格都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他们为什么只选一种风格作为时代书法代表呢?这是由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史观决定的!
故宫甲骨文书法时代风貌
说起文化史观,堪称源远流长,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是西周『成、康之治』。
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辅佐,主张继承文王的『明德慎罚』善政;成王死,康王继位,沿袭不改。《史记·周本纪》说:『成、康之際,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其时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论语·八佾》记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说:西周文化是在夏、商二代基础上建成的,所以才这么丰富多彩!我向往西周文化!
孔子对西周初年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等成就都不予置评,独对文化昌盛进行赞美,使文化史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地地道道的『国粹』。衡量某个王朝是否正统,文化是否正统是重要标准;衡量某个王朝是否盛世,文化是否昌盛是重要标准……而董作宾、郭沫若他们那一代人,从小受的都是中华传统教育,毋庸讳言,文化史观原本就是他们沉浸在血液里的固有观念!
而文化史观认为,时代的盛衰得失,在文化上都会有标志性反映。如同『世溷浊而不清』,必然『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屈原《楚辞·卜居》)一样。盛唐之诗,原本什么风格都有,但最能代表时代风貌的,只能是气壮山河的作品,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晚唐之诗,最能代表时代风貌的,也只能是『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篇什,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至此,再看董作宾、郭沫若给每一期,每一个殷王在位,所定『书体』标签,就会明白他们的用意。
我们知道:盘庚迁殷后,曾有短暂繁荣,但到弟小辛、小乙相继即位,殷道复衰。小乙卒,子武丁即位。
《史记·殷本纪》说武丁『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三年之丧完毕,大概还沉寂一段时间,才『举(傅说)以为相,殷国大治』;后来『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五十余年,如果分为前后两期,其甲骨文书法:前期以组为代表,属于积淀期,笔法大体从容古拙,阔绰平稳;后期以宾组为代表,属于勃发期,『雄伟』和『雄浑』的大字书法才频繁出现。联系正值『武丁中兴』时期,以『雄伟』和『雄浑』作为第一期武丁时代『书体』标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武丁卒,子祖庚、祖甲兄弟相继即位。《史记·殷本纪》对祖庚未加褒贬,但称祖甲『淫乱,殷复衰』。《尚书·无逸》《今本竹书纪年》则称祖甲是颇有作为的君王。从第二期『书体』标签『谨饬』看,祖甲应是能够坚守祖制的君王。因为『谨饬』意谓谨慎自饬。『书体』如此,时代亦应如此。祖甲卒,子廪辛、康丁兄弟相继即位。《史记·殷本纪》对廪辛、康丁未加褒贬。甲骨文记廪辛、康丁与羌方及其他方国战争频繁,相关占卜亦应接不暇。第三期廪辛、康丁的『书体』:董作宾概括为『颓靡』,意谓萎靡衰败;郭沫若斥之为『草率急就』,意谓草草对付。与时代风貌若合符节。康丁卒,子武乙即位;武乙卒,子文丁即位。
《史记·殷本纪》说武乙『无道』,游猎被雷震死。古今两本《竹书纪年》均记文丁三年『大邑商』的母亲河『洹水一日三绝』。这对殷商王朝来说是更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难以预测,必然给人们带来恐惧。第四期『书体』标签『劲峭』——笔力雄健险峻,令人惊心动魄。也是时代风貌的真实反映。文丁卒,子帝乙立;帝乙卒,子帝辛立。《史记·殷本纪》说帝乙时『殷益衰』;帝辛残义损善,天下谓之纣,尤好淫舞靡乐,长夜之饮,终被周武王灭亡。第五期帝乙、帝辛『书体』:郭沫若说帝乙『秀丽』;董作宾说第五期『严整』。皆与时代风貌大相径庭。什么原因?也许与《史记·殷本纪》说纣『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容易制造假象有关。关于这个问题,下文还会评说。至于董作宾、郭沫若所定晚商各期各王『书体』标签,还可以用故宫甲骨文书法继续印证。
故宫甲骨文各期各组都有,由于拓本质量较高,能够真实反映书法原貌。
第一期武丁宾组卜辞最多。宾组的贞人也最多,包括宾、韦、、争、内、古、亘、永等几十人。《谢伯殳卷》也有贞人『韦』大字甲骨文,同样字口填墨,虽然不及前揭《殷虚文字甲编》3339贞人『韦』者『雄伟』和『雄浑』,但比前揭同书3337贞人『』者要大气有力,与中兴气象吻合(《宫藏谢》89)。《铁云藏龟》所收大多都是第一期武丁、宾二组甲骨,可惜拓本质量太差,难以充分利用。其见于《马衡卷》者,拓本质量较高,有宾组贞人『争』大字甲骨文,棱角分明,硬朗坚挺,甚为豪雄,也是中兴气象的反映(《宫藏马》106)。
第二期祖庚、祖甲主要是出组卜辞。出组有贞人十几人,包括出、大、行、兄、尹、犬、旅、洋、即、喜等。也有一些甲骨没有贞人,属于『王自贞』者。
《谢伯殳卷》有『王自贞』小字甲骨文,布局松散,字与字的间距亦甚宽懈,欹侧取势,柔若无骨,全无力道可言(《宫藏谢》327)。《马衡卷》也有『王自贞』小字甲骨文,则布局严密,字与字的间距亦甚紧凑,笔画粗细相当,结体端严工整,甚至有一种不必要的拘谨(《宫藏马》227)。前者显示时代正在衰落,后者显示时代仍在坚守,这种两面性,可能正是时代风貌的真实反映。还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大字甲骨文极为少见,可见『武丁中兴』的时代风貌确实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期廪辛、康丁主要是何组卜辞。何组有贞人十几人,包括何、、彭、、口、、逆、宁、教等。
也有一些甲骨贞人残缺,根据书体、辞例、材质判断属于何组者。《马衡卷》有贞人『』小字甲骨文,字形虽尚工整,但刻画颇嫌草率,一条卜辞,『夕』『月』不分,两处串行,显示对布局用字缺乏基本考量(《宫藏马》249)。《谢伯殳卷》有残缺贞人小字甲骨文,布局随意,刀笔无力,『』字上下两部分过于松垮,很容易误会为两个字(《宫藏谢》477)。总之,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模样。联系当时军旅喧嚣、征伐扰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四期武乙、文丁主要是历组卜辞。当然,这是传统观点。现在多把历组前移到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时期。历组仅有一个貞人,就是历。也有一些甲骨不记贞人,根据书体、辞例、材质判断属于历组者。前揭冯时、刘一曼联合撰文,对『历组』书法给予极高评价,称:『书家大胆变更旧法,独辟蹊径,所书作品结体新颖,朴厚古茂,奇姿百出,铺毫收纵,力能扛鼎;章法参差错落,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刀笔韵味方劲古拙,令人耳目一新,颇堪咀嚼回味。』[12]因为与大字甲骨文暌阔久矣,这里从《马衡卷》和《谢伯殳卷》各选一片大字甲骨文进行比较。《马衡卷》者,颇多错落感:布局看似整齐划一,但字与字实际大小相间;刀笔看似坚硬有力,但锋芒显露处却暗藏变化(《宫藏马》259)。《谢伯殳卷》者,颇多神秘感:布局左紧右松,行文左瘦右肥,似乎暗藏先张后弛的寓意。最后『不用』之『不』字,采用的是巫师跳舞的造型。这种造型仅见于历组。尤其值得奇怪的是,甲骨文书法原无波磔,这个『不』字竟然带有一丝波磔的味道(《宫藏谢》355)。都给人一种诡异莫测的感觉。应与当时自然灾害严重,令人畏惮忧詟有关。
第五期帝乙、帝辛主要是黄组卜辞。黄组贞人不多,仅有黄、派等几人。不少为『王自贞』者。前揭冯时、刘一曼联合撰文,对『黄组』书法也给予极高评价,称:『书风则体现了破体之后重新获得的平衡,它由规矩而出,又重回于规矩之中,法度谨严,结体精致,虽亦兼折刀之笔,而温醇尔雅,一切皆自然而然,达到了新的更高的境界。』[13]黄组卜辞以小字甲骨文为主。这里从《马衡卷》和《谢伯殳卷》各选一片『王自贞』小字甲骨文进行比较。《马衡卷》者,全篇线条灵动,风姿绰约(《宫藏马》312)。《谢伯殳卷》者,每个字都精雕细刻,端庄平稳(《宫藏谢》489)。但繁华易逝,过犹不及。正如晚唐诗和南宋后期词,气韵久颓,希冀以摛藻填补,每首诗词必有艳语佳句,却难免秀丽中见靡漫,严整中显凌乱,骊歌声里,白杨萧萧,隐现王朝末世社会风貌。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甲骨文书法,确与时代风貌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的灵魂。书法是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的强弱,民族的诚伪,社会的良窳,形成的时代风貌,在文化上都会有反映,在书法上自然也都会有反映。甲骨文书法,在晚商二百五十三年,五期十余殷王,每一期,每一个殷王在位,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表面上,是契手或刻手的创造,实质上,是时代风貌的反映和影响。这是学习甲骨文书法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