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霞
《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指导幼儿做好个人生活管理……减少一日生活的统一安排。”幼儿进餐速度不一,有快有慢,在餐后散步前,吃得快的幼儿需要等待吃得慢的幼儿。为了减少这种无效等待的现象,我们指导幼儿做好餐后活动自主管理,激发他们在生活中的主动性。
初定内容
抛开统一安排,实行餐后活动自主管理,对幼儿来说,是个新鲜的做法,听听他们的心声:
“我们先吃好的人,可以玩游戏吗?”
“今天我吃得快,可以和好朋友聊天吗?”
“我吃好了,可以看书吗?”
“能玩区域游戏吗?”
那么,午餐后究竟能做什么事呢?如何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呢?既然幼儿是活动的主人,那就让他们来决定吧!幼儿用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他们有的用绘画的方式将午餐后自己想做的事画了出来,还有的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我想到小树林去看看我的小树,上面好像有花骨朵了。”
“我想和好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我想搭坦克、飞机,做一个军事博物馆。”
“我想看书。”
“我想折纸。”
“玩拼图游戏。”
“玩网小鱼的游戏,太好玩了!”
“也可以玩‘城门城门几丈高,好多人一起,可有意思啦!”
“我想到楼下小土坡去玩。”
“我想去运动馆健身”
……
幼儿的想法真是五花八门,那这些想法都适合餐后进行吗?我们先让各个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讨论,最后大家投票选出适合餐后进行的游戏活动。最终,根据身心健康要求和场地、空间许可等影响因素,幼儿初步筛选出下棋、折纸、操作游戏、搭建游戏等适合餐后活动的项目。
教师思考:从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来看,我们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内心是雀跃的,对于自己能自由支配时间很开心。大家都想在餐后这一时间段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虽然各人规划的内容不一样,但都来源于平时游戏活动的愉快体验。面对众多想法,我们采取了民主讨论,最终使用投票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次尝试
餐后活动的内容确定好之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尝试。但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1.玩游戏的场景影响了安静就餐的秩序。室内玩游戏的快乐场景吸引了正在进餐的幼儿,使他们不能专注进餐,进餐的速度更慢了。2. 幼儿分散在室内外,流动性大,教师无法同时兼顾,存在安全隐患。室内室外都有幼儿在游戏,而且由于进餐速度不一,加入游戏的幼儿是陆陆续续的,不便于安全管理。3.幼儿选择游戏是自主的,有时候会缺乏规划性,造成了有的区域过于拥挤,有的区域人数较少,场地大小与幼儿人数不匹配。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把游戏场景拍下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要怎么办,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做出如下的调整:1.重新规划室内外区域。他们提出将阅读、折纸等安静的游戏安排在室内,动静较大的游戏则设置在活动室外。2.在活动室门口开辟了“聊天角”,让参与游戏的幼儿自由交流,这样也不会影响正在吃饭的幼儿。3.幼儿讨论制定区域的规则。根据以往的游戏经验,幼儿讨论制定了各个区域的游戏规则,并根据区域空间的大小确定适合幼儿游戏的人数。他们还根据游戏规则制作了指示牌,防止出现区域人员过多的状况。
教师思考:面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并没有包办代替,而是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为他们创造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在共同协商中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划分区域、设计区域指示牌以及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幼儿提升了区域规划能力,也更能理解规则的意义。
优化计划
调整之后的方案让餐后自主管理活动渐渐有序,之前出现的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而且幼儿对于餐后游戏的活动规则都能自觉遵守。为了让餐后活动的自主性最大化,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对活动做了进一步优化。
为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真正让他们成为班级的小主人,我們设立了值日生制度,每天有5名值日生轮流为大家服务。我们让值日生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对整个餐后活动进行科学统筹。
值日生除了要做各项餐前准备,在餐后自主活动中,他们要统计并协调各个区域的人数,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这样既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又引导他们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值日生还要负责确定餐后活动什么时候结束。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当值日生观察到班级进餐人数剩下3个人的时候,就播放第一段音乐,提醒各个区域的幼儿活动结束时间到。大家开始收拾整理材料、场地,在音乐结束前完成任务。然后值日生再播放第二段音乐,提醒幼儿洗手、如厕、去排队。
教师思考:优化后的方法很受幼儿的欢迎,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和数概念等领域核心经验,而且幼儿的进餐习惯越来越好。优化后的餐后活动,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