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子接水记

2023-08-28 23:22刘艳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装水筛子铲子

刘艳

第一次接水

在沙水区玩的时候,幼儿经常用小瓶子、小盒子、小 竹筒、小碗等材料来接水。这天,辰辰拿着一个大的白色塑料牛奶瓶来接水,但是瓶太大,从外面又看不到瓶的内部,所以他一边接一边急切地问:“水好了吗?”过了一会儿,他看了看瓶口说“好了”,便拿着瓶走了。不一会儿,他拿了一个红色椭圆形、扁扁的筛子来接水。

用筛子接水?筛子能接水吗?为什么会用筛子来接水?看到辰辰手上的工具,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中冒了出来。我要不要提醒他换一个工具呢?想了一下,我还是忍住了,选择继续观察和等待。

我问:“你是来接水的吗?”“是呀。”辰辰认真地回答。我看着他把筛子对准了壶口,就给他倒水。他一只手拿着筛子一只手拿着前面用过的奶瓶,把筛子放在奶瓶的上面接水。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筛子上面的水,水通过筛子流到了下面的奶瓶里。他没有喊停,我就继续倒水。

过了一会儿,他问:“水好了吗,好了吗?”“你是想知道水什么时候好吗?”我向他求证。“是啊。”“这个东西可以吗?”我指着他手上拿的筛子提出疑问。“可以啊。”他认真地看着我回答。“你看到了吗?”我又问。他看了看手中的筛子,不回答我的话就走了。“没关系,你可以再试试。”我对他补充了一句。

教师思考:辰辰因奶瓶的瓶口小而深且瓶体不透明而看不到水,因此不知道什么时候接好水。所以他一直用“水好了吗”的问句表达自己的疑问,其中应该包含了“水怎么还没好,水到哪里了,别人很快都好了,我的水也应该好了吧”的想法。

选择筛子,应该是辰辰觉得它和其他幼儿的工具外形差不多,小而浅,比较容易看到水。但是,使用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水并没有留在筛子里,而是流到了下面接水的奶瓶里,辰辰仍然看不到水是不是满了。

第二次接水

辰辰又来接水了,这次他只拿了一个筛子。他把筛子伸到壶嘴下,我开始给他倒水。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手中的筛子,水快速地从筛子的洞里漏到了地上,他挪了挪脚,避免水流到鞋子上,继续把筛子伸在壶嘴下。过了一会儿,辰辰小心地端着筛子走到自己玩沙的地方,想像别的幼儿一样把接的水倒出来,结果筛子上只有残存的一点点水。

看到没有水,辰辰又走过来接水了,可是水还是从筛子里漏下来。这时排在他身后的幼儿说:“漏了,这个接不了。”我赶紧追问:“为什么接不了水呢?”其他幼儿七嘴八舌地说:“上面有洞,会漏掉的。”我又追问道:“那该怎么办呢?”辰辰听了后,看了看空荡荡的筛子,把手放在了下面。水从洞洞漏到了手上,又从手上流到地上。大家又喊着:“不行,不行的。”看看依旧空空的筛子,辰辰露出不开心的神情。我赶紧说:“你要不要试一试其他的工具呢?”辰辰走向材料区。

教师思考:筛子不能接水,辰辰经过第一次尝试,却并未得到这样的认识,所以他依然尝试用筛子来接水。再次尝试的时候,其他幼儿发现了他的问题,并指出筛子上面有洞会漏水,根本无法用来接水。此时,辰辰依然没有放弃,他尝试用手挡着洞去接水,结果水还是会从手里流掉。多次实验均告失败,辰辰没有说话,但也应该获得了筛子不能接水的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伴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直言促使辰辰开始反思筛子到底能不能接到水。我也及时抓住此机会,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让辰辰认识到筛子并不能接水,并及时提出更换材料的建议。

第三次接水

听到我的建议之后,辰辰丢下了手中的筛子,在筐子里挑来挑去。我赶紧问:“筛子不要了吗?”他没有理我,继续寻找着工具,最后拿了一把稍有深度的大铲子,转过来对我说:“用这个了。”

辰辰端着大铲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水壶里流出的水,水流进了铲子里,他有点紧张的嘴角慢慢地放松了下来,水很快就满了。“水好了。”他一边说、一边端着水开心地走了。

教师思考:有了前面的多次实验,辰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有洞的筛子不能装水,即使用手垫在下面,水还是会淌走。在教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有底、有一定深度的铲子。当他用这把铲子接水时,看到水接在了铲子里,快满时的那声“水好了”和放松的嘴角以及微笑的表情,说明他自己知道了什么样的材料能既接到水又可以看到水什么时候接满。

活动反思

1.支持幼儿在情境中真实地学习

弄清对错和让幼儿进行尝试,什么更重要?弄清对错“筛子上面有洞不能装水”,只是关注结果,而辰辰的多次尝试是内在想法和結果之间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用筛子装水是辰辰遇到的真实问题,对辰辰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在真实的情境中,辰辰在教师的支持下实现了在操作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在情境里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个人的经验得以重构。

2.在“追”与“随”中相互学习

关于幼儿教育中的“追随儿童”,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教授曾有过精彩分析:“‘追是教师观察、捕捉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兴趣;“随”是幼儿领路,教师跟随,也就是教师对幼儿兴趣进行筛选和价值判断,做出支持和回应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我发现了辰辰用筛子接水,并产生了深深的疑问,经过观察和对话,我发现辰辰一直是有自己的思考的:筛子可以帮助他解决既看到水又能接水的问题。我理解并支持他尝试,希望他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而不是我直接告知。当看到水从筛子流出去,即使用手也无法接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怀疑,于是抛弃了筛子,选择了铲子。显然,通过这样的过程,辰辰建立起来铲子可以既能看到水也能接水的经验,也推翻了筛子能接水的观念。

3.持开放的态度倾听和支持群体中的个体

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幼儿都选择了能接水的工具,辰辰却用了筛子这个我们明显认为不合适的工具来接水。如果在一开始我没有“忍得住”,采用了纠正、直接提醒或建议的方法,那么我就不能了解到辰辰使用筛子接水的原因和内在想法,也就失去支持他从一次次实验获得经验的机会。我们不能剥夺任何一名幼儿学习和成长的权利,我们的教育应当让每名幼儿参与其中。

这是群体中的一个个体,对于这样的个体,有时我们可能会采取忽略的态度,因为这毕竟不是群体性的问题,我们很可能找出“人太多顾不过来”等理由为自己开脱,但实际上,群体不就是由许多的个体组成的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我们用开放的态度去等待、倾听,试着去了解作为个体的辰辰,而不是简单地更正或忽略;支持辰辰在与自己、同伴和教师的交互作用中发挥主体性,自主建构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装水筛子铲子
水杯
小莲蓬
问题筛子“链”着问责筛子
嘴前长铲子的象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蚕宝宝的钱等
七把铲子
脸大
三个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