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勇 ,林 辉 ,李益民 ,刘宏利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6)
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提出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022 年4 月,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中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写入第十一条与第五十一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创建于2017 年,隶属于陕西省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双高专业群,该专业紧跟国家方针政策,积极申报“1+X”证书试点,现已取得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与轨道交通装备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考核站点,并于2021 年12 月举行了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1+X”轨道交通装备无损检测(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分别于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对照以上两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岗位技能需求,修订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2019 年开始,许多高职院校对如何将“1+X”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马铮等[3]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传统课程体系在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吴昆[4]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的BIM 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了更为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了对复合型职业人才的培养能力,研究探索出了一条“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BIM 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郑根让等[5]以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重构为例,运用书证融通理念,通过Web 前端开发构建证书课程矩阵,将证书相关标准、规范、内容融入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江利国[6]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背景,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指导内容,从统筹规划、内容研究、考核把关等多个方面,对高职铁道机车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论述,并深入分析了行业现状、岗位需求,严格保证考核质量,以期构建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随着轨道交通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用人单位对轨道交通装备运用方向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大批与之相匹配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和视野、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能满足多种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的紧缺人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承担着培养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维护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紧跟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运营企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开展“1+X”改革试点,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及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的要求。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项目。
在深入多家企业开展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对照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 版)和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中级)与轨道交通装备无损检测(中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无损检测与电气装调赛项职业技能竞赛内容,系统梳理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构建基于“岗课赛证”[7]机制的课程体系,最终修订完善形成了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融合,教学内容与技能等级考核内容对接,达到课证融通的目的。针对高中阶段学校应届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在岗职工及企业转岗培训人员,按照能力三级递进培养其通用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同时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劳动精神、铁路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质贯穿培养全过程,完成从学校学生—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3个层次的提升。
对照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中级)与轨道交通装备无损检测(中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后,明确体系中“铁道机车车辆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和“铁道机车车辆电气组装、调试与布线标准(TB)”两门课程为“1+X”证书融入课程与学分置换课程,分别开设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一方面,通过加大课时量,提高教学效果,将两门课程的课时量分别提高至96 课时和90 课时;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实训周,凸显课程的重要性,为“1+X”认证考核奠定基础。
在修订课程标准时,为了能和无损检测与电气装调岗位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将课程的每个模块都一一对照无损检测与电气装调(中级)技能鉴定标准考核要求重新修改完善,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能力相结合、与综合素质相对应,做到真正的“课证融通”。同时,在“铁道机车车辆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和“铁道机车车辆电气组装、调试与布线标准(TB)”两门课程中,明确考核评价方式的不同,在通过认证考试后可以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
依托国家级轨道交通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认证,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集中培训、导师指导”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支持教师“入(入企业)、访(访问工程师)、挂(企业挂职锻炼)”。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国培项目共3 人次,参加“‘岗课赛证’一体化框架下人才培养方案升级与模块化课程设计暨‘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职业院校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设计编写”等培训共80 余人次。10 人次前往铁路局下属站段与中国中车企业开展交流活动,5 名教师利用假期前往企业挂职锻炼。通过系列培训和深入企业,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及开展教学改革的能力。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大力推进教法改革,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推进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引导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应用,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展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新面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载体,紧抓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智慧职教、智慧树、超星、优慕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精心设计网络课堂,根据学情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头脑风暴”“闯关式”“旋转木马”“角色扮演”等多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最后,运用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效,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不断推动教师教法能力提升。
教材以项目为载体,对技能考评内容按照知识点、技能点的方式分模块、分项目进行,同时融知识、技能和素养为一体。通过“学、做、练、考、评”的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职业习惯。参考“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要求,做到“书证融通”“课证融通”,使学生把握“必须+够用”的内容要求,组织教师与企业员工编写教学用书《铁道机车车辆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
依托资源库监测平台、智慧学习空间等的大数据采集功能,及时评测学生学习效果。将其线上学习行为、典型特征数据化并生成学生画像,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效能;通过直播、资源推送、论坛等形式提升线上学习的活跃度;依托“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支持教学质量改进和交互式生态课堂活动。最终,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幅提升[8]。
教学环节衔接紧密、时量充足、任务饱满,高效的反馈导入、讲解演示、讨论探究、点评考核,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课程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建立量化管理考核标准,将职业素养考核引入学业考核范畴,实现“以评促养”;将素养教育与生活深度融合,实现“劳动素养”课程的全过程融入[9]。
将学习过程融入铁路工匠主题教育,学习内容对接典型工作任务转化的教学案例,操作规范对接工艺标准。“补差”学习解决能力不足学生“吃不下”的问题,“进阶”学习解决能力突出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企业技能大师以身示范,学生规范操作意识增强,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职业岗位迁移奠定了基础[10]。
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建立自主整改与阶段性分级考核激励长效机制。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建立专业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跟踪行业技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主要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考试、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管理。
教研室在学期初期制定工作计划,包括教师工作安排、政治学习、教研活动、教学改革、论文(总结、体会、教书育人等)、观摩课、第二课堂、校级活动、教材编写等。
在学期中期检查本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落实及完成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执行情况;授课计划兑现情况;教案与作业的安排情况;本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课堂纪律、学习签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作业;各实践教学环节计划及完成质量情况,如实训实习的日常管理、教学组织与效果;点名册各项记录情况,是否与教学实际同步、有无平时成绩记录;网络课程访问量以及教师是否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等。最后,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并做出整改。
在学期末期检查全学期教师的授课情况,期末考试命题情况,期末试卷批阅、试卷分析工作完成情况,教学工作材料整理归档情况。最后,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开展评教工作。
按照学院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原则,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定位,因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而对实训环节开展有效的质量监控,是保证集中实训环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实训环节开始前,授课教师要提交实训计划,结束后要提交实训环节成绩单。学校、院系除了要审核计划、汇总实训成绩外,还会对实训环节的日常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及时反馈意见。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且周期最长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首先,指导教师设定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选定题目后,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应定期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情况,解答学生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在第5 至6 周,学生需要填写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要进行中期检查。根据检查情况了解学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拟定后期采取的措施。最后,在第10 至11 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填写结题验收报告,先由指导教师审阅,填写《指导教师综合评定》并判断是否同意答辩,再交由答辩小组审阅。答辩由教研室组织,答辩小组需给出答辩分数和评语,并汇总出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同时,学院会对学生的实习报告(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教与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考试方式的选择和考试过程的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的考试监控比较严格,首先,在期末前期,各代课教师要按学校要求命题,试卷以教研室为单位上交二级学院,由学院统一审核和印刷;其次,考试结束后,学院要安排专用的试卷存放地点,集中统一阅卷,每门试卷必须由三位以上教师共同阅卷;最后,考试成绩需及时上网提交,并认真做好考试总结和试卷分析。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规模逐步扩大,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建设也逐步向国外延展,在人才需求量提升的同时,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提升。因此,高职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落实“1+X”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技能水准,不仅仅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就业矛盾、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对实现高职现代化教育改革、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