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云
(江苏省兴化市海南中心校,江苏 兴化 225765)
朗读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教师没有将朗读重视起来,认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进行了了解,且因为语文教授的是汉语,所以朗读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所以,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通过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采用适合的朗读教学的手段,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理解文章是学生进一步感知知识、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提升的前提。而想要使学生理解文章,就需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培养。由于朗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地对文章内容进行直接体验,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领悟文章中渗透的情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一篇散文而设置朗读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济南的冬景,明确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的思想情感,逐渐领悟这篇文章中渗透的中心思想。
语言运用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内化,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片段、篇章的美进行感知及体验,可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的相关知识时,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如作品的背景、人物介绍、作品问世后产生的影响等,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对于小说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及了解。随后,教师可以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做批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够对本篇文章进行简单了解。但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贯串剖析文章、理解人物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应用的理解,形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能够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有着一定的过人之处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对这些文章的美进行感知及体验,可以形成较强的欣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教师就需要知道,这篇文章以故事的方式展现了海伦·凯勒的一部分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其积极面对生活及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思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相应的文章引入,学生基于此,对文章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较强的欣赏能力。
虽然朗读教学在时代的发展下已经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各项能力及朗读水平的提升受到了不良影响。具体而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未将朗读重视起来,使得学生并未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并未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虽然是为学生提供了朗读的机会,但评判存在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无法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发现自己的优势,使得整体矫正效果受到了不良影响;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未做到教学目标的巧妙设置,使得朗读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无法得到充分提升。
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相较而言,其朗读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无法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导致朗读教学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在该环节中予以针对性指导。
例如,在教学《雨的四季》时,教师就可以先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引导下,与作者产生一些共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可以得到提升。就该篇文章而言,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提出的问题:你们看下雨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回答,可以逐步走进课文。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朗读,其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渗透一些情感,就会对文章进行了解。由此可见,通过做到朗读与阅读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渗透着的思想情感,从而充分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教师应当提升教学活动的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朗读活动、设置朗读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
1.教师进行范读
范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把握朗读过程中的情感、语速、语调。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明确:自己是课堂中接受教育最多的人,是学习能力最强的人,而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有着积极意义,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影响作用,通过自己的影响与熏陶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比如,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抓住机会进行范读,并且在自己范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范明确语音、语速、语调、情感渗透方法,就能够充满感情地朗读文章。
2.学生进行领读
大多数学生是很爱表现自己的,很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及鼓励,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领读这一方法利用起来。而且,在实践中发现,领读有利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及不足,可以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教师就可以先围绕教学内容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了解,为其进行朗读提供保障。比如教师可以出示如下问题:该文章创作于什么背景之下?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表现在哪里?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该篇文章进行研究、探索,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并且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在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然后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进行领读。学生领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倾听,提出学生的不足,了解其优势并及时予以表扬。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也是朗读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多个角色的情况。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不仅要朗读对字句,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中,更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多角色扮演的方式,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使学生明白朗读不是单独的诵读,而是情感的演绎、主题的表达,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高效发展。
所有的文章皆为作者在经历一件事情之后,获得了感悟及体验,通过文字的巧妙使用所创作的作品。在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在字字句句中渗透自己的思想及情感,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教师可以将朗读与思考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就可以将该种方法利用起来,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对这篇文言文进行学习,并且形成自己的看法及意见,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直接呈现桃花源的图片和视频,因为课堂伊始怎么样通常可以对教师活动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如果能够在该环节中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被课文中的情景所吸引。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予以指导,使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由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能够得到充分提升。
朗读评判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获得针对性的评价,使其能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且做到扬长补短。
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正确地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将科学可行的手段利用起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缺点与优势的同时,给予适当点拨、鼓励,使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优势,为其获得朗读自信、为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例如,在教学《马说》时,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进行自主朗读。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经验后,教师可以随机抽取几位学生上讲台,逐一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朗读。朗读过后,教师可以邀请其他学生对这几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说一说自己为什么会给予这样的评价。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学生指导,然后使学生基于这些指导再读一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获得针对性的指导与点拨,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并且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够得到充分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做到朗读与评判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朗读自信,能够充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读后评价其实是一种可以激活学生的良好的朗读体验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多样化的读后评价方式利用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评价的指引下获得独特的体验,并且对朗读这件事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邓稼先》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然后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后予以针对性评价。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邓稼先是人们最为崇拜的人之一,你知道大家崇拜他什么吗?他的身上的品质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作为一个初中生,你们迟早要走向社会、报效祖国,那么,你在走进社会后会怎么去报效国家呢?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点评、生生互评、自己给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朗读及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该种方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越来越近,学生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树立远大理想。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将朗读后的评价重视起来,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验,可以为学生锻炼自己及发展自己提供保障。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是当下的教学目标,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紧抓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可行的手段,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意识及观念,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开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朗读这一方法利用起来,通过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进行不断地、反复地朗读,使学生能够明确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不断地磨练自己。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可以加强对该篇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树立一定的观念、价值,为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通过朗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化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朗读教学重视起来,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但是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教师需要谨遵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需要采用针对性手段,比如:朗读与引导有机结合、朗读与练习相结合、朗读与思考相结合、朗读与评判相结合、重视读后的评价、在朗读中渗透德育教育等。如此一来,便可以充分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体验及感悟,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