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磊
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路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020 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1]。作为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其适应性创新性综合素质的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产教融合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它强调校企合作育人,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自资源,共同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产教融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二者的契合分析,可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供新的路径。
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专业学习更注重实践,在实训、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接触岗位,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亲手实践,在动手中掌握本专业技能,接触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及工艺。 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同时收获成就感、荣誉感,从而培养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
高职院校是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应满足产业需求。 学生在产业工作一线实习时,不但能精进个人专业技艺,也能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学生在生产劳动中亲身参与,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明白生命的价值,进而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安全条例。与此同时,通过技术工人的言传身教,学生感受到什么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真正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
劳动教育基地是确保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稳定、高质、长效开展的重要保障[2]。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应具有劳动实践、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等作用,这些都需要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场地作为保障。 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建立,主要依托于学校自身专业资源,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与完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很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问题,这主要由高校的相对封闭性所导致。 高职院校与社会“脱节”,不论在教学中还是科研上都容易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偏离,产学研无法更好地结合。 产教融合让产业与教学科研真正融合升级:一方面,学生在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他们不止学习书本上的文字,更能在实操中直观感受知识、技能的价值,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学生因课堂空洞而不愿学习的问题,对于认真听课的学生,也不再有“只有分数没有技能”、参加工作重头再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知识传授、科研创新中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以产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教师在课堂中加入行业前沿信息、先进技术工艺,以专业实践为载体,让学生更好更早地接触产业、适应社会,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进而为自身的科研选题、社会服务找准方向,激发其创新活力。
产教融合的实施,本质上是各方利益的有机融合,满足各方实际需求。 企业、行业、学校等各方利益体深入合作,投入相应的资金、技术、装备、场地等资源,共同完成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全过程、全时期的参与,各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成效。产教融合在源头上决定了各方必须全程合作,他们是利益共同体,也是价值认同体。如某一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在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制订其培养标准后,其课程体系随之建立,进而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共同投入场地、人员、资金等,协同完成此类人才的培养、塑造,以使其满足这一特定行业的技能要求。
欧美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探索了多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澳洲的“新学徒制模式”以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德国的“双元制”[3]。 这些合作模式的核心,都是让学生的校园理论课堂与一线实践操作交替开展,进而培育出既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技能的复合型综合人才。 以产教融合为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契合,融通校内、外资源平台,紧跟行业动向,对接产业布局,发挥企业技术技能培养人才优势,打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产业发展生态的协同育人培养路径。 除此之外,产教融合形成的协同育人系统,还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与培养工作,服务社会、行业、企业。
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与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劳动教育有很强的实践驱动性,具体到职业教育,更注重结合专业特点的劳动实践,以此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 产教融合的深入,可为劳动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多样的教育形式,而劳动教育的开展,亦能反作用于产教融合,保证产教融合的实践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在很多方面都高度契合。
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它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紧盯产业、企业需求,强调教学贴近现实、知识付诸实践,校企在密切协作、资源融通中,共同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侧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亲身实践、身体力行的付出,学生感悟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的快乐,逐渐激发劳动热情、增强劳动创造力,在提升自身智力、技能的同时相互合作、不断沟通,最终具备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劳动素养,并且勤恳敬业、创造性地劳动。可见不论是劳动教育还是产教融合,都倾向于劳动技能的提升与职业品德的养成,都要培育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育人目标上,二者都服务于新时代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014 年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指出,要把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最终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相匹配,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目标[4]。产教融合将产业实际经验融入育人过程,以先进技术对接专业课堂,以实际操作升华实训实践,以产业文化充实课程思政,为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提供技术及实践保障,进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职业理念。 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其中生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同样存在于专业教学、生产实践中,同样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获得。 可见劳动教育和产教融合一样,在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上,都涉及了生产资料创造中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意识。
2020 年7 月,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职业教育应重点结合专业特点,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其创意物化能力[5]。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上,必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实践中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培养学生职业品德,这些都与产教融合的实施途径有很高的契合度。 首先,二者都贯穿于职业教育全过程。 在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设置讲授、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安排等,都考虑到产教融合与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 其次,二者都重视实践锻炼。不论是产教融合还是劳动教育都强调实践,都凸显出实践尤其是专业实践对于学生技能养成及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最后,二者都需要社会各方参与。 产教融合必须以校企融通、协作育人为前提,劳动教育同样倡导吸纳社会资源、聘用社会导师,从而丰富劳动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一大瓶颈,便是有限的校园空间及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多样的劳动科目要求,所以部分高校用课堂理论学习、宿舍内务整理或其他活动代替劳动教育,学生不能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劳动、体验劳动。应依托产教融合,抓住企业驻校、学校入企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等先天优势,将专业前沿技术、先进设备、成熟管理模式引入劳动教育中,在充实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亲身动手中了解行业、企业。 利用企业生产、施工场地,建立满足实习实训及劳动教育双功能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劳动实践场所。
产教融合强调校企双主体,在合作育人的前提下形成一个动态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在资源、人员、理念上均充分交流互动: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企业导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在各自实践后共同探讨,合作开发贴近实际、符合生产、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及劳动项目;校企合作建立的劳动教育基地,可完成学生的企业参观、认识实习、专业实践等项目,让学生置身产业一线,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实际的劳动强度、体会劳动的艰辛,同时了解自身在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中的不足,进而激励其努力奋进、不断前行;企业的成熟管理模式,也可在劳动教育中推广应用,在生产劳动中,学生以小组、团队等形式组合,培养其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特点。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其办学方针、评价体系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标准。具体到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应重点反映产业需求侧在人才选拔、聘用中的要求,如劳动价值观、技能掌握度、团队合作力、岗位忠诚度等要素,以此重点考察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和优良劳动品质,进而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加其未来就业的对口度及对行业的认同度,最终引导广大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融入社会。
在产教逐渐融合的基础上,高职劳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学生拥有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又保证了学生在产教融合中的实践参与度。在劳动实践中,学生的职业素养、精神品质及劳动态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进而能更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劳动实践中将书本、课堂的理论知识变为生产、操作的专业技能。通过劳动教育逐渐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学习与获取中,最终满足产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需求。
产教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完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实现人才从培养到就业的闭环管理。 如今产业急需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不但要掌握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还应有创新性,具备劳动创造力,结合产业需求,劳动教育中应包含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激发这一任务。 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工匠精神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等,学生在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讨、协商,以此激发其本身的创造与创新能力,在具备岗位技能的基础上还拥有创新性,使自己更具有岗位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对于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可以在产教融合与劳动教育契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二者特点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路径,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进行劳动教育实践,进而保证产教融合的深度、劳动教育的广度,最终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